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产生了翻译美学,翻译中如何再现原语作品的美学现象是一值得研究的问题。试以《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为例,探讨许渊冲和汪榕培两位译者的审美意境再现手段。  相似文献   

2.
借助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理论,通过理雅各和汪榕培《易经》卦爻辞英译文本的比较分析,旨在揭示汉语向英语语码转换过程中,非一致式更能有效地传递中华典籍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3.
借助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理论,通过理雅各和汪榕培《易经》卦爻辞英译文本的比较分析,旨在揭示汉语向英语语码转换过程中,非一致式更能有效地传递中华典籍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4.
叶玮玮  杨俊光 《海外英语》2014,(3):141-142,148
由于源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翻译缺省现象尤为常见。但译者可以通过翻译补偿策略,有效减少翻译缺失。汪榕培教授的《邯郸记》译文文学性和创造性极其突出,翻译忠实生动,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赞誉。通过研究汪榕培教授英译《邯郸记》中的补偿策略,并对原文部分难译点重新试译,求与汪老师探讨交流,希望对翻译补偿理论和典籍英译的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5.
傅张萌  何大顺 《海外英语》2011,(10):184-185,199
明传奇《牡丹亭》有多种英语译本,有的译者翻译时侧重于文学性,有的译者翻译则侧重于舞台表演性。此文选取《牡丹亭》的第一出《标目》,比较分析了汪榕培译本、张光前译本、许渊冲和许明译本。总的来说,张、汪将《牡丹亭》作为文学剧本进行翻译,注重翻译内容大于翻译形式,而许译《牡丹亭》则是用于舞台表演,注重翻译形式大于翻译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张子涵 《海外英语》2020,(7):156-157,175
典籍英译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至关重要.汪榕培在翻译《诗经》时,首次提出传神达意的典籍英译标准,传神要求译者关注文本的意境、风格、音韵、情感的等,达意要求译者关注字词、修辞、文化、目的等,并将两者视为一个统一体.该文阐释了传神达意的内涵并就汪榕培的《牡丹亭》译本,分析了其是如何实现传神达意这一翻译标准的.  相似文献   

7.
张玉如 《海外英语》2022,(14):30-31
《责子》是陶渊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翻译界深受翻译家的关注,近年来众多优秀译文不断涌现出来。该文从功能目的论视角,以国外译者阿瑟·韦利和中国译者许渊冲和汪榕培《责子》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古诗翻译策略与方法,基于功能目的论的三原则来分析译者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运用,以探究译者如何实现古诗英译翻译目的,以期对诗歌英译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蔡华 《大连大学学报》2009,30(4):138-140
神与意作为中国传统诗学的主体诗性要素,被翻译家汪榕培运用于其翻译实践,成为汪榕培英译汉语典籍诗歌的翻译追求和翻译表现。汪榕培所译陶渊明组诗《形影神》神韵和意境清晰可辨,反映出汪榕培传神达意翻译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后,译者逐渐从边缘地位上升到文化传播者和历史参与者的中心地位。译者主体性作用这一课题在翻译研究中逐渐彰显,并且成为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汪榕培和亚瑟威利的《乐府诗》英译为例,以乔治.斯坦纳基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来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吴宜涛 《鸡西大学学报》2012,(9):109-111,119
"社会翻译学"作为翻译学与社会学之间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近几年已引起翻译界的关注。试借助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惯习"这一概念,以杨必经典译作《名利场》为例,通过重构当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翻译规范和译者惯习来分析译者惯习对翻译规范的调节作用,以期展示并解释翻译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对进一步推动"社会翻译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汪榕培教授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3个译本入选为《大中华文库》丛书,译者个人翻译选择与国家翻译实践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译介传媒。本文通过梳理汪榕培"传神达意"整体性翻译策略在对应的诗歌类型文本译介方面的两种翻译动态,即"‘达意’以‘传神’"与"‘传神’即‘达意’",呈现进一步探索"传神达意"翻译两要素间交互功能的整合思路,以期推动深入发掘"传神达意"译介思维及其借鉴与影响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任何译者的翻译实践都是在译者惯习的支配下进行的。从译者惯习的角度解读巫宁坤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译本,分析巫宁坤的译者惯习对原作选择、原作解读及翻译策略的影响,可以为客观地看待文学作品的译本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连大学学报》2017,(5):79-85
译介人士译作等身者,常因翻译有道而付诸笔端。作为《诗经》最新全译本译者,汪榕培教授数次撰写专题文章,纵横捭阖地类分、比读中外《诗经》英译道法,其定量定性的非常论,遂成为典籍翻译研究与批评领域借鉴性常识。  相似文献   

14.
闫雪芹 《现代英语》2023,(21):84-87
文章从视域融合的角度对《诗经》理雅各、高本汉、许渊冲与汪榕培和任秀桦四个译本中“上帝”一词的英译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首先,“上帝”一词在《诗经》中含义丰富;其次,作者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的程度决定了翻译的难度,并非决定翻译的质量;最后,在文本视域与译者视域融合程度相似的情况下,文本的最终呈现取决于译者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在诗歌翻译上,汪榕培提出了"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并身体力行。将杨宪益、戴乃迭,Arthur Waley的《上邪》译文与汪榕培的《上邪》译文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传神达意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牡丹亭》汪榕培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主要讨论译者主体性在人名典故翻译中的发挥。《牡丹亭》中人名典故使用的特点有:人名典故在典故使用中占多数;人名典故多出现于人物对话中;人名典故连用情况较多。结合人名典故使用的特点和译者主体性,本文提出在翻译人名典故时,应从读者、阐释者和译文作者三个方面对人名典故进行分析,并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因此,对翻译的研究,必然离不开社会学。惯习和资本对译者的翻译活动有很深的影响。惯习时刻影响译者做出的任何决定,决定他们选择什么文本,采取何种翻译策略;而资本则决定着译者能翻译什么,翻译质量如何。拥有较多资本的译者或者译者群,在翻译场域占主导地位,并能使其惯习成为该场域中的规范,从而以之影响场域中的其他人。  相似文献   

18.
马琛琛 《英语广场》2023,(20):33-36
莫言于199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酒国》是一部拥有丰富隐喻的文学作品,但对于这部作品的翻译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本文基于概念隐喻视角,对《酒国》葛浩文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现象和葛浩文的翻译风格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译者在处理本体隐喻时,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将其译为相同的隐喻,但当本体隐喻涉及有关动物的负面概念时,译者大多将其译为非隐喻;在处理方位隐喻时,译者主要采取译成非隐喻形式的翻译策略;在处理结构隐喻时,译者主要采取译为相同隐喻和不同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翻译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问题。就陶渊明《责子》诗的英译而言,英美译者韦利、亨顿的译文虽然存在误读,但在英语世界影响广泛;中国译者方重、杨宪益、汪榕培等的翻译在意义的传达上略胜一筹,可对英语世界影响甚小。可见,译文的评判,不仅要考虑语言、文化的因素,还要考虑译者所处的时代以及读者接受的影响。译者的自由极为有限,他们面对着更多无法回避的规约。  相似文献   

20.
《汪榕培学术研究文集》是汪榕培先生的收官之作,也是其典籍翻译研究领域思想和成就的总结和梳理。全书紧紧围绕"传神达意"的典籍翻译思想,即展现了该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及成熟,也通过古典散文、诗歌和戏剧的翻译实践,阐释了该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并为该思想在典籍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性提供了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