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案小说是我国小说的“特产”。从唐代公案小说《苏无名》算起,到清末民初的《带印奇冤郭公传》,已有1200年的历史。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谓:“公案皆是朴刀捍捧及发迹变泰之事。”但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巳将公案、朴刀、捍捧各自分列。明清两代,公案小说尤为众多。后来的公案小说,大多以包公、海公、于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洛阳新安县农民李珍创作了神魔小说《鸿魔传》,塑造了成神以后的关羽———关圣帝的形象。这一新形象的形成 ,和洛阳地区的关羽崇拜之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名士罗瘿公雅擅诗歌,有《瘿庵诗集》、《赤雅吟》等传世。他与诗人梁鼎芬、曾习经、黄节并称"岭南近代四家"。其诗风峭拔而又寄托遥深,反映了他穷困潦倒的人生境况,关心国运民生、愤世嫉俗、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和寄迹梨园的隐幽情怀,也为今人了解清末民初的士人心态打开了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4.
泥人张     
冯骥才 《少年读者》2008,(5):14-15,17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23课《刷子李》选自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小说集《俗世奇人》,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泫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泥人张》也是其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5.
在清末民初文学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反映社会变迁风貌的小说可以曾朴的《孽海花》和李涵秋的《广陵潮》为代表。《孽海花》主要表现的是社会精英阶层的心态转换,而《广陵潮》则集中表现的是内地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孽海花》对历史的表现带有传统史传文学的特点,表现出某种新旧杂糅性。《广陵潮》具有一种原发的自然的民间立场和民间视角,其作品以言情为主线形象地展现清末民初的民俗风情以及其在时代冲击下的演进和蜕变。作家对政治、社会主题的关注,是近代小说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开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新小说》杂志作者阵容进行分项研究,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新小说》融文学主张、政治小说和娱乐性的杂记和杂歌谣于一体;它是当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的共同阵地;主要依靠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来建设;它突破岭南地域的局限,广纳江浙区域以及其他区域的知识分子。《新小说》充分反映了晚清知识分子的整体脉动。  相似文献   

7.
古文小说即渗透了古文的意趣与笔法的小说。在清末民初,受国粹思潮的影响及骈文小说的刺激,古文小说的发展呈现出十分繁兴的态势。当时的古文小说可分为两类:一类在题材、主题或叙事模式上趋向新变,其中有的作品堪称现代小说的先声;一类则在意趣及写法上秉承了传统,其中产生了复古意味甚浓的古文体传奇和初步呈显自叙传小说特质的作品。由于作品的纪实和载道功能被有意识地强调,清末民初的古文小说在发展中出现了过度向古文靠拢的弊端。  相似文献   

8.
日俄战争是清末发生在中国境内的"世界性"战争,影响深远,清末民初有大量的戏剧、诗歌、小说涉及到这场战争。尤其在清末的政治时事小说中,有着丰富的、多侧面的叙述,表现出中国人对这场战争复杂而矛盾的情感认知。文言寓言小说《蜗触蛮三国争地记》由于其艺术上的完整性,对历史进程的宏观视野及对日俄战争的理性评价与反思,使其在这些小说中颇具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小说理论盛极一时,小说的创作和译介风起云涌。畏庐居士林纾,这时“尤耽于小说”,对小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大量翻译西洋小说,而且自己也从事小说创作。据马泰来统计,林译作品达一百七十九种。其创作小说也不少,长篇有《金陵秋》、《劫外昙花》、《巾帼阳秋》和《京华碧血录》;短篇及笔记凡数百篇,曾汇为《技击余闻》、《畏庐琐记》、《畏庐漫录》出版。一个如此热心小说译著的人,他对小说的文学地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在小说翻译内部逐渐形成了欧化倾向的"西方范式".愈到后期,它愈突破了以既有中国古代文学式样翻译西方小说的局面.同时,这一欧化倾向的发展,也影响与促进了清末民初翻译文学语言产生了不同于中国古代文学语言中的文言与白话,即另类"翻译体"欧化白话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