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的文学星空中,苏轼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是一位旷世奇才,是中国士大夫心驰神往的人格典范。林语堂先生把苏轼当作自己心灵的老师,说他是人间独一无二的人物。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也称自己最喜欢的文人是苏东坡。千百年来,人们对苏轼始终有~种特别的喜爱,且历久不衰。苏东坡的迷人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学成就,更在其人生实践闪烁出的人格魅力。笔者以为,苏轼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五有”:即有情义、有作为、有情趣、有智慧、有操守。  相似文献   

2.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2,(Z2):28-29
主持人龙吟:"苏东坡的房子"这个话题很有趣,能见出苏轼的真性情。他的房子,是华厦还是陋室?有何特别之处?黄玉峰老师将为你细说端详——  相似文献   

3.
乐山人以“古有苏东坡,今有郭沫若”而自豪。苏轼是钟灵毓秀的嘉峨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代文豪,故乡人民对他一直怀有特殊感情;加之他性格开朗乐观、幽默平易,属性情中人,让人觉得可亲、可爱,千百年来赢得了民众的崇敬。乐山地区民间流传的苏东坡的传说故事,给人们了解苏轼,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正>在传统文化意识中,人们对苏轼或《赤壁赋》的典型评价是“达观”“豁达洒脱”等。《赤壁赋》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的阶段——当此之时,《赤壁赋》的主旨,苏轼的内心真的会是“达观”或“豁达洒脱”吗?《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说:“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林语堂懂得苏轼的“彻悟”,即苏轼的“深度痛苦”,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邻居的小妹妹问我:“为什么苏轼还叫苏东坡?”“也许他有两个名字吧。”我自作聪明地回答道。“那他为什么要取两个名字?”她这么一问,我也傻眼了。  相似文献   

6.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写这首诗的人是一个古代才女。叫苏小妹。不知道?那她的父亲和兄长可是鼎鼎大名的哦,是“唐宋八大家”里面的“宋三苏”:老苏苏洵、大苏苏轼和小苏苏辙。 这首诗其实就是苏小妹调侃苏轼…(苏东坡)的,因为苏轼的脸长得特别长,有点像马脸,辜负了他风流才子的美誉。  相似文献   

7.
一回,邻居的小妹妹问我:“为什么苏轼还叫苏东坡?”“也许他有两个名字吧。”我自作聪明地回答道。“那他为什么要取两个名字?”她这么一问,我也傻眼了。  相似文献   

8.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1,(24):30-31
主持人龙吟:苏轼为人富情趣、有性情,京城生活风光无限,也惹出风波连连--神宗死后,哲宗继位,苏东坡"连升五级"被提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当了幼帝的师傅,此时,举国都敬重苏东坡,以与他交朋友,效仿他为荣,连他自己设计的长筒"子瞻帽"都成了有学问的象征。有一次,苏东坡陪同皇帝到醴泉游玩,正好有艺人在表演,一个演滑稽的小丑在台上自夸:"我的文章你们永远比不上。"众艺人说:"何以见得?""你们没看见我头上戴的是什么?子瞻帽!"皇帝回头看看苏东坡,也跟着笑了。  相似文献   

9.
《赤壁赋》教学实录 师:“如果我生活在苏轼的时代,我一定想方设法嫁给他。”(学生笑)这不是我说的,是著名女作家方方的话。苏东坡不仅是一个文学奇才,更是一位通才。他的赋少而精,借用潘长江的话说,“浓缩的全是精华”。他的《赤壁赋》是古典散文名篇,前人称其“以江山风月作骨”。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相似文献   

11.
秦力 《上海教育》2002,(23):22-23
传承文化——教育的使命“高分低能”这一特珠名词在素质教育的普及中渐渐沉寂下去,与此同时,作为教育者,我们常常敏感地捕捉到这样一些小现象:智力问答的主持人宣布正确答案“是苏轼而不是苏东坡”;旅行时能精确计算最佳路线却不会欣赏碑文题词——从这冰山一角中,有人惊呼:有知识无文化的一代出现了。也许稍有夸张,但我们不  相似文献   

12.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悼念妻子王弗所写的一首词。王弗是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山青神人,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婚后两人恩爱。东坡《亡妻墓志铭》中曾如此描述他的这位妻子:“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可以说两个人不仅在生活上相互扶持,王弗同时还是苏轼的红颜知己,陪他度过了生活中的许多风雨。但是恩爱夫妻不到头,苏轼的这位贤娇妻、贤内助竟于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悼念妻子王弗所写的一首词。王弗是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山青神人,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婚后两人恩爱。东坡《亡妻墓志铭》中曾如此描述他的这位妻子:“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可以说两个人不仅在生活上相互扶持,王弗同时还是苏轼的红颜知己,陪他度过了生活中的许多风雨。但是恩  相似文献   

14.
苏轼,字和仲,又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之为苏仙、苏东坡,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其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成果反映者及积极参加者,其是中国北宋文坛史上继欧阳修后的另一位领军人物。笔者首先对苏东坡的生活经历给文学创作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接着又对苏东坡诗歌创作的特点进行了阐述,之后又对苏东坡词作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又对苏东坡的散文特点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研究苏东坡的创作经历及艺术风格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首次遭遇到最严重的打击。初到黄州,自然悲凉,但自从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不仅他的人生态度变得更加坚毅沉稳、超然豪放,更让他的文艺创作达到了新的巅峰。苏轼诞生于四川眉州,但黄州让苏轼浴火重生为苏东坡,黄州才是苏东坡的诞生地。  相似文献   

16.
说来惭愧 ,我认识苏轼 ,是开始于初中时学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抒发他个人感慨的诗所反映出的这个脱离人民的士大夫孤独形象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我 ,于是我便喜欢起这个当时还只被认为是位普通诗人的苏东坡了。“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何等洒脱 ,何等浪漫 !然而真正理解东坡 ,读懂他的诗 ,还是在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苏轼 ,这个深陷在政治漩涡里的大文豪 ,曾因“才”而飞黄腾达 ,却也因“才”而失意不能自拔。“才华是把双刃剑”这话在苏轼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但是如果有人说仅仅是…  相似文献   

17.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驼走大漠,虎啸深山,万物找准自己的位置,放飞梦想,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准位置,苏东坡放飞梦想,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乌台诗案”把苏轼由深受皇帝喜爱的政治新星打入到人生的低谷,但他没有消沉:漫游赤壁他写下了荡气回肠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相似文献   

18.
哈哈妙旅     
米乐(主持人):结束了一天紧张忙碌的学习,到我们的“开心地带”来一次“哈哈妙旅”吧,保证能让你露出会心一笑!一天,年少的苏轼带着弟弟苏辙去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整,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整,于是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声名远播。黄丝带一天,…  相似文献   

19.
据《华商报》报道,贾平凹书画展及《贾平凹书画》首发仪式在西安举行,国内众多书画名家出席捧场。但是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画家陈国勇说“贾平凹的艺术成就和苏东坡不相上下”,引起了在场多名嘉宾的哄笑。作为特邀嘉宾的陈国勇,在展览开幕式上被安排在第四个讲话,他说:“中华五千年出了两个艺术奇才,一个是苏东坡,另外一个就是贾平凹。贾平凹的作品无论是从品位还是高度上,都和苏轼站在了一个对等的位置。”针对此言,  相似文献   

20.
如梦人生,人生如梦,这是苏东坡对人生哲理的界定,也是苏东坡黄州时期人生哲理的核心。乌台诗案后,死里逃生的苏轼,惊魂悄定,被贬谪黄州,有如经历了一场恶梦。因此,他在黄州期间感叹“人生如梦”的诗词特别多。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是苏词中传达的独特的人生态度。苏轼黄州五年诗词中屡次写到梦的意象,可谓佛儒思想在他的精神领域相互碰撞而构成的复杂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