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儒家心学一系的基本思想进路,在于寻求意识主体的落实,并最终在人的内在性上找到其确立的根基作为最高本体。这种本体不是一个现成的他者,而是一个敞开的,由人的直觉体悟、并由此而得以成立的。通过对《中庸》一文中的核心观念“诚”的考察,认为:“诚”是《中庸》所建构的世界的奠基性观念,由此而形成的哲学体系成为儒家心学的理论雏形。  相似文献   

2.
"自裁"本有"自我约束"之义,并非杜撰宋徽宗崇宁五年自杀的惊人史料;<声声慢>中无论是"晚来风急",还是"晓来风急",都与"终风且暴"无关;<感怀>诗"公路可怜"中的"公路"借指明诚,而非"公廨";<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的题旨是与众姊妹"惜别伤离",并无被疏之怨;把"武陵人远"理解为刘、阮天台之遇,缺乏语言前提和内涵相关;"明诚纳妾说"没有实证性的文献材料,"破译"作品只是循环论证,难以服众.  相似文献   

3.
温柔敦厚是一种富于东方美学特质的诗论,也是儒家诗教的核心.但主张"温柔敦厚",提倡美刺讽谏<诗序>的精神,却不是<诗经>的传统,它并不能涵盖<诗经>的全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比了<西游记>主题之一的"心性修持"观与明代中期心学家王畿的"性命合一"论,指出二者存在四个方面的相同之处,即都主张"悟空"或"悟无"是修炼的根本途径;都主张心性修持必须戒禁情欲,要做心上工夫;都认为"心生则魔生",主张涵养心性;及都主张以养德致长生.并由此提出了吴承恩不可能是<西游记>唯一作者的质疑.  相似文献   

5.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仁因而也是<论语>及其伦理思想体系的中心范畴.本文从逻辑的角度,即根据仁与孝梯、忠恕、礼、义、中庸等范畴的逻辑关系来解读<论语>,进而从整体上认识把握孔子伦理思想的体系,并认为这也是我们认识、评价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骚"与"赋"的关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从一般的意义上说,"骚"当合于赋;而严格说来,"骚"自与一般的赋有所不同.吴子良只知屈原作品可以入赋,而不知<楚辞>本身之特异处.从目录学的角度看,仅一部<楚辞>而得自为一类;从文体学的角度看,所谓"骚"者域不出<楚辞>.就今存文献考察,南朝别"骚"于赋的现象盖仅出现在宋时孔逭与梁代昭明太子分别所编之总集及传为[唐]张绩所补[梁]任昉的<文章缘起>内;<文心雕龙>至多是准别"骚"于赋.显然,南朝人更多的还是将"骚"纳入赋中的.  相似文献   

7.
今人对张载<正蒙>多视之为一种论天道的宇宙论.船山则不然.他的<正蒙注>明显地注重其人道论的意义,他在<正蒙注·太和篇>、<乾称篇>及<正蒙注>序等注、论中对<正蒙>大义作了明确的说明.这种说明是船山对自己思想的说明,其思想主题可归结为"原始终以立中道","贞生死以明善恶","存神尽性以全归本体",旨在"希张横渠之正学",寻找儒学正统以排佛老而正人心.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中坚层面,一部<西游记>更多地表现为儒家浓厚的入世情怀.从作品抗争与进取的主题上,从人物对人格理想的批判和对新的人格理想的追求上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西游记>既受到以李贽等人为代表的明代思想解放启蒙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王阳明等心学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竹简本<老子>的问世,使老子"绝圣弃智"的思想得以修正,老子与儒家的关系也需要重新认识.探讨"圣"、"智"在<老子>文本中的复杂涵义,可以澄清老子学说的原初面目.  相似文献   

10.
伊格尔顿的著作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中文书名译作<美学意识形态>是正确的,改译成<审美意识形态>的理由则不充分,该书的理论内容也说明书名译成<审美意识形态>是不妥当的.出现这一误译的原因,恐是受理论界所谓"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影响.而"审美意识形态"概念作为一个文学理论术语,特别是作为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其准确性并不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1.
“诚信”应该是能够维护社会正义的真诚守信 ,应该是有益于社会和广大人民利益的言行一致。当前 ,“诚信问题”严重的原因是多样的 ;因此 ,现在要“共铸诚信” ,也应该综合治理 ,多管齐下 ,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2.
“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阐述“诚”与“道”、“仁”、“信”、“真”、“义”、“慎独”的关系,发掘、 继承、提升儒家的“诚”说,以丰富社会主义道德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阐述"诚"与"道"、"仁"、"信"、"真"、"义"、"慎独"的关系,发掘、继承、提升儒家的"诚"说,以丰富社会主义道德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4.
论儒家“诚”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是儒家的重要范畴,从辞源上而言,它产生于西周时期:从观念上而言,它产生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表达的是人对神灵的虔诚的心理态度,随着人的主体性意识的增强,“德”的观念的凸显,“诚”的观念逐渐转化为人们对道德的虔诚信奉;“诚”作为范畴而言,由《中庸》最先提出,在孟子、荀子的思想体系中得到了深化。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今天,政府官员的寻租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此,许多中外学者提出"高薪养廉"的对策.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寻租问题的搏弈框架,分析寻租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儒家在“诚”的培养问题上坚持着两务不同的路向,一为切己自反、发明本心的内向型,一为发明本心与格物致知相结合的内外兼修型。但是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强调个体的道德自觉在“诚”的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曾立  王光红 《茂名学院学报》2007,17(5):43-45,49
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把道教和儒家的思想进行了整合,建立了以"诚"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指出"诚"是天道与人道的共同品质和最高原则,将其提升到了道德哲学的本体论高度,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诚信教育被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诚信的观念有着高度的认知水平,对于社会诚信度评价较低;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出现背离的现象,反映出对于诚信的认知与诚信观念的信奉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针对大学生的诚信现状、成因,加强对其教育是一个紧迫的、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诚",是后起的重要儒家伦理哲学范畴,最受《中庸》、孟子重视。但是,对其内涵的理解历来存在分歧。本文在分疏其内涵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认识。认为"诚"不仅包涵心(知、情、意)诸方面、身与心、言与行、文与质等的统一,且作为具有创生性的形式,重要内涵是"诚者"的自身同一。"诚"的其它涵义只是这一内涵的展开和延伸。"诚"之所以具有如此涵义而被忽略,是因人们忽视了它自身发展的历程,以及其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道家哲学刺激而产生的,是儒道合流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对作为儒家哲学概念"诚"的内涵及源与流的再认识,不仅能从一侧面廓清儒家思想流变的过程,看到儒道二家的相互影响,也能重新认识"诚"与"信"的关系,重新认识儒家伦理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南通市区及郊区进行的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针对个人诚信在“诚信南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立个人信用信息的管理机构和信息资料库。实行个人信息实码制,完善相关法规,落实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