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呼伦贝尔民间剪纸艺术是展现其狩猎、生产生活历史及美德教育的艺术载体,拥有独特魅力,但其原生态传承挑战极大,被其他剪纸艺术所覆盖的风险正在增强。现代动画技术与民间剪纸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得民间剪纸艺术传播更为广泛。本文从呼伦贝尔民间剪纸发展与传承的现实困境入手,分析其艺术元素的动画教育优质基点,提出其融入高校动画教育的应用途径,进而促进呼伦贝尔民间剪纸艺术数字化传承及高校美德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2.
电影语言的综合性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区别,是由不同的表述语言体系决定的。所以,艺术的研究,从根本上说,就是艺术语言的研究。影视艺术作为最年龄的艺术,其理论建立的基础也是对于其语言体系的认识。本正是在这一点上进行了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3.
在尼采的学说中,酒神精神既是其哲学要点,也是其艺术核心,作为非理性主义的酒神精神在艺术创造中有着理性主义所不能替代的而且也是特殊的艺术功效。从古希腊艺术开始,人类的艺术发展史就是由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共同创造的。  相似文献   

4.
芦苇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30(1):121-122,127
当前中小学艺术教育实行的是一种单一的、刻板的、功利的传统分科型艺术课程,其最大的弊端是使艺术教育中的情感和技艺、人文素养和艺术知识的分离,单纯追求某一艺术学科的知识和技艺。分科型艺术课程已不适应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扬弃与改革。  相似文献   

5.
现代主义艺术将主观自我意识定位于意向性关系域中予以考察,既非古典主义艺术的克制“自我”,也非浪漫主义艺术的张扬“自我”,而是将其转而为客体自我予以显现。自我言说其存在,是现代主义艺术的特质之一。  相似文献   

6.
论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学者对教学艺术本质内涵的研究可以概括为方法技巧说、美的创造说、个性表演说和方法创造个性综合说,但这些观点还仅仅停留在直观或经验层面的描述,示能全面把握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首先从教学艺术与教学科学的关系看,教学即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真”是教学艺术与教学科学的共通点,而教学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其经验性和个体创造性。其次从教学艺术与一般艺术的关系进行分析,由于教学现象存在着丰富的艺术色彩,因而“美”是教学艺术的一般艺术的共通点,而教学艺术的特殊性在于其活动的双性、协调统一性和审美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7.
以联觉来解释艺术通感往往把其与病态的幻觉混为一谈,并最终可能把艺术通感等同于一种变态或病态心理。提出以统觉解释艺术通感,提出审美统觉的概念,并将其与一般统觉进行区分。在此基础上尝试对艺术通感下定义。  相似文献   

8.
摹仿说、表现说和形式说等从不同角度对艺术本质问题进行了探索,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观和迪基的“习俗”论也拓展了艺术本质的研究视野,但都没有抓住其根本所在。艺术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其存在、发展和意义旨归,必然以人的存在为价值依托。因而把价值观引入美学和艺术领域,从价值本体论角度探求艺术本质应成为艺术本质探求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9.
<正>艺术是一种将抽象意识形态具象化的表达方式,其具体表现形式有戏曲、舞蹈、美术等。从艺术作品的性质和内容来看,其取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其体现出的核心价值和艺术品质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高校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以独特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吸引着学生的关注。为进一步满足教育改革要求,高校应尝试将公共艺术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将艺术中的育人哲理与思政教育思路相衔接,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以满足现代化人才培养需求。  相似文献   

10.
西方艺术发展到现代,审丑的趋向异峰突起,成为艺术表现的核心。然而面对现代艺术的审丑,人们往往把其归因于西方资产阶级化教育腐朽堕落与趣味低下。这种过于简化的认识未能深刻地揭示审丑现象。事实上,现代艺术性走向审丑有其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只有真正了解其成因,才能客观辩证地审丑。概括地说,西方现代艺术审丑有三重成因,即明异化的显影,哲学转向的熏染和艺术内求的裂变。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美学意象的角度对后印象派大师凡高的绘画艺术进行解析,寻找意象和印象的契合点,可以为西方印象派艺术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考理论方法。以凡高的艺术作品为研究基础,对凡高印象派艺术中的审美意象进行研究和剖析,可以看出凡高不仅仅注重描摹物象的真实,而是用他的生命去追求再造形象的独特审美情趣以及自由的艺术意象。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荷兰画家凡·高是艺术界颇具争议的人物。从凡·高的生平入手,分析其鲜明又充满矛盾的个性特征。同时,透过其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析其作品中本身所包含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13.
宗教影响与凡高的艺术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疯狂的天才"的荷兰画家凡高,是19世纪后期出现的印象派大师。在其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中凡高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但同时却遭受了非同寻常的冷遇与歧视。在他短暂的艺术生命当中,宗教的影响不容忽视,很大程度上宗教所宣扬的爱的思想成为凡高价值体系的主体.试从凡高生活、艺术和生命3个角度探讨宗教对凡高整个艺术人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未来派通过对凡*高作品中极富个性的色彩的分析,揭示出其动力性因素--运动--颤动,对抗、旋转等原创性的表现以及它对未来派绘画中的动力学因素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的创作中存在"求真"、"崇善"、"臻美"三原则,在总体上反映出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他以率真的个性在作品中展现其真实的情感,把内心的苦闷、愤懑,大胆地抒发出来,袒露自己生命的真实,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女性,关心下层劳动者,并通过情感美、心灵美和描绘大自然的美及健全的人格美等方面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同时,"求真"、"崇善"、"臻美"三者不是孤立的,三者有着内在的和谐性。最"真"的就是最"善"的,也就是最"美"的,"求真"、"崇善"、"臻美"都服从于作者主观和个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姚合是中晚唐之交颇具影响力的诗人,以“武功体”闻名。目前学者多注意其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及闲适尖作品的成就,对姚其他类型的作品则缺乏深入的探讨。姚合的反映幕府戎旅生活的作品,在姚合的诗歌中独具特色,此类作品多为胸襟抱负的直接抒写,感情浓郁而强烈,反映出姚合的爱国之情、忧国之思与济世之怀。研究姚合这类作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姚合诗歌风格发展演变的轨迹以及全面地把握姚诗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17.
穆时英是那种“为表达苦闷与寂寞”而创作的抒情作家。他的作品只是从社会生活中撷取几个他所需要的人物作为道具来传达自己的情绪。人物是他的自我心理投射,分别负载着泄愤、自慰、寻梦、表达幻灭感四种使命。这些人物合起来就是他的自我人格,共同表达了他的心理需求,凸现了作家的主体人格。从作品的情感表达入手研究他的作品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8.
文天祥是以其与金石同坚的忠肝义胆流芳千载的。人们交口赞誉的,无非是其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坚韧不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勉力支撑、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刚正坚守,以及以死尽忠的民族气节。然而,究其一生的艰难历程,甚至是在挽狂澜于即倒的征战与奔波之中,忠君与事亲、庙堂与江湖也都难以割舍地共处在他的意识深处。他至死不肯仕元,却衷心地希望弟弟去做元朝的官员;他积极用世,但也向往山水田园。这种丰富立体的情感人生,铸就了文天祥的伟大与真实。  相似文献   

19.
古代诗人中最擅长借月抒怀的当属李白,他笔下的月融汇了诗人的许多情感因素。李白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投入“月”中,借月来抒发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抒发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悲苦,并把自己的理想也寄托给明月。  相似文献   

20.
季羡林的散文,幽默风趣,真挚淳朴,平易天然,既真挚朴雅严谨,又带有缓慢舒散的情调,在现当代散文作家中显得别具一格。谦虚严谨的写作态度,使他的散文具有学者的哲理风范;个人独具的真朴禀赋,使他的散文洋溢着饱满动人的热情;对梵学的深刻体味,使他的散文体现出缓慢的精神境界。读季羡林的散文,仿佛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体验到他的痛苦挣扎,找到释放心灵的钥匙。中国的古代文学和留德十年的生活,对季羡林散文风格的形成具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