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外语教学包括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我们对语言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掌握语言进行交际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语言是社会的,语言的使用脱离不开社会环境。不同社会,存在着民族脾性、心理状态、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从而导致民族文化的不同。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提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决定了我们生活性质。”下面就英语教学与实践中出现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浅陋的比较、归纳,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不断增强自己对文化敏感性(cultural awaren…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文化,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涉及到语言的各个层面。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文化必然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重大影响。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尹光渊 《云南教育》2004,(11):30-30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当语言“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许国璋)。“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萨丕尔)。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语言的狭义理解,英语教学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只把语言当作孤立的符号系统传授给学习者,词汇、语音、语法教学几乎成为语言教学的全部,而忽视了语言在交际场合的正确运用。其实,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传统和信念,语言和文化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而,英语教学必须注意交际文化的渗入和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交际能力既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又包括对  相似文献   

5.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较为明显,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要注意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6.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oSapir)曾经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映象,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文化因素深深蕴藏在各民族的语言当中.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  相似文献   

7.
郭宏 《教育艺术》2011,(9):16-17
"跨文化交际"通常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之间人们的交际,即"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语言和文化一起产生发展,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Sapair)说,语言需要与之相应的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更不能背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信念和传统。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际时显得更为明显。随着当今对外经济贸易、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掌握英语相关文化知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中职生来说是必备的技能之一。因此,对于中职学生的英语教学,更应注重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文春 《文教资料》2006,(17):142-143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不仅要重视语言教学,也要重视文化教学,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知识的学习应是同步的,对一种语言的习得和教学,不能脱离对该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的了解,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文化知识的导入。本文主要从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导入的内容和导入方法进行探讨。以文化与交际能力的相互作用为视角,从文化对交际过程各组成因素的影响为文化导入的切入点,探讨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脱离具体的社会文化载体,是难以掌握其语言的。早在20世纪初,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0.
大学英语教学与社会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英语教学不应成为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所以我们应该还语言的社会属性,在英语教学中,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化烙印与词的非对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语言学、人类学的发展,人们已不再现语言为一种符号系统,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总和,而是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语言的使用离不井所属的社会环境。美国语言学家萨比尔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使用语言讲话的人们属于种族(或许多种族),也就是说,属于一个由于自身特征不同而与其他集团分开的集团。再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观念,这些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在一定意义上,如果文化可以理解为社会的所做和所想,那么语言则是思想的具…  相似文献   

12.
科技的快速发展,媒体时代的到来,影视教学作为一门结合视听说三方面的艺术形式,近几年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英语教学中。20世纪初,美国语言学家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语言源自文化,且和文化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英文影视片段的使用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发展他们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龚冰 《文教资料》2006,(22):125-126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本文从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如何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不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和风俗,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要使用外语得当就必须熟悉有关文化,因此我们在重视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注意英汉文化的差异,加强文化教学,以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能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5.
文化同语言的关系不可分割,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语言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言语形象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所流传下来的决定这个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而存在.我们在学习英语语言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语言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对语言的研究不能脱离语言使用的环境。本文将委婉语置于其产生和使用的社会环境中。探讨委婉语这种语言变异现象与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民族、文化等背景及语言使用的交际语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言语交际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费群生 《考试周刊》2009,(25):116-116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英语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各种差异。本文就如何结合课堂文化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与鉴别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而且,语言文化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但它始终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因此应当将社会语言文化引入英语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在学习、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掌握文化。因此,任何语言都不能从文化中脱离出来。以此类推,任何语言教育都必须渗透文化教育。如果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社会文化的教育被忽视,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甚至直接影响到语言的交际。因此,要进行跨文化交际,就必须有跨文化的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更不可忽略跨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9.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他的<语言论>一书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我国许多专家也都十分强调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他们一致认为: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或环境,掌握一门语言实质上就是掌握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也可以说学习语言的同时应该学习其代表的文化,或者说是学习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既然语言和文化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便是顺理成章的.  相似文献   

20.
英语教学中的原声电影欣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深深根植于语言.原声电影欣赏是辅助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原声电影欣赏在英语教学中的特点,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原声电影欣赏,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习得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