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巨岩 《出版参考》2004,(12):33-33
但是,美国的媒体难道不是独立和自由的吗?难道它们不是一直对政治采取批判的姿态吗?它们怎么又能够同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昵?它们又如何能够在保持中立的同时,表现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张力呢?  相似文献   

2.
7月6日,著名的华西村村长吴仁宝退休了。消息传来,使我想到了新闻时评。去年11月,当吴仁宝在南京豪迈地宣称还要干到80岁的时候,由于他的知名度,由于他是一个著名的政治明星,自然引起了媒体的高度注意。以南京为例,党报都对此作了显著报道,新华日报系统的《服务导报》还是头版头条。放眼媒体,几乎看不到一点儿“杂音”。我觉得有些不解,华西村固然著名,但华西村不是中国的华西村吗?吴仁宝不是中共党员吗?总书记都退居二线了,吴仁宝为什么自己宣称要干到80岁就能够干到80岁?难道吴书记在华西村工作这么多年没有培养出一个信得过的班子吗?那吴…  相似文献   

3.
任迎春 《青年记者》2016,(32):124-125
社会科学中,意识形态是一个非常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它是一种"实体",塑造人的思想,构建人的私人身份和社会身份.意识形态受制于权力关系,并通过语言实现和更改,语言解码意识形态与权力互相作用的整个过程.政治领域之外的翻译研究中,意识形态的定义是中立的,是"一套思想,组织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了解我们与环境的关系".美国当代翻译研究学派重要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强调"意识形态在某种意义上不限于政治领域",认为"意识形态是统领人行动的一套形式、惯例和信仰".  相似文献   

4.
自涂子沛《大数据》一书出版以来,"大数据"一词风靡各行各业,乐观情绪成为主流态度。不仅主流媒体对"大数据"大加赞扬,预言"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新闻传播学界亦不乏学者对"大数据"溢于言表的拥抱态度,认为其不仅给新闻传播实务界,同时也给传播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福音。笔者认为,对此有必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任何一种技术并不是完全中立和去价值观的。对于传播研究领域来说,与商业营销逻辑过于亲密的"大数据"概念与方法,如果只能徒然增加功能主义经验研究的工具性效益,与反思传播权力不平等、关注个体传播权益,以及重建中国媒体公共性无任何裨益的话,只能成为学科发展的又一桎梏。  相似文献   

5.
虽然不是有意与魏晋风同志唱对台戏,但是对他“摆短的胜利”的观点还是不敢苟同。我以为,过分重视“短线”就是短见。下面陈列个人观点。 一、什么叫“贴近”读者? 难道是题目取得越怪越好吗?在北京什么层次的人才逢人称“爷”呢?“操练”是什么意思?是否尊重急需规范化的中国股市呢?“英雄”难道仅指能在股市获得巨大利益的股民吗?“三线”肯定不是“三线建设”中的“三线”,那是什么意思呢?摆明了不让非股民的读者阅读。这不是“贴近”,而叫“媚俗”。 二、什么叫“各具特色”? 放放内幕消息,揭露庄家秘密,难道就算“特色”?这算不算违法呢?虽然中国股市发育还不健全,尚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但中国毕竟还是依法治国吧!我由衷地不愿看到咱们的出版人在监狱里统计书的实洋和该交的罚没款。  相似文献   

6.
《青年记者》2012,(33):8
各级官员经常出现在版面上、镜头中,但这样的报道是真正的官员报道吗?真正的官员报道应该是什么样的?从促进社会民主政治发展和满足受众知情权的角度看,媒体怎么破除官员报道的旧思维?在官员报道中,媒体可以发挥的空间在哪里?以上这些问题,可以说是老问题。但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已成共识的今天,  相似文献   

7.
王庆杰 《传媒》2016,(24):94-95
"媒体报道这个时代,媒体又何尝不就是这个时代新闻传播行业内的热点事件,不仅仅是媒体在唱独角戏,它们往往是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在这个行业的投影.哪一个热点不是这个时代鲜明的印记?记录下这些热点事件,也是从一个微小的角度,记录这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郭全中 《传媒》2015,(17):24-25
近日,一则2015年普利策奖的本地报道奖得主之一KuzNIa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转行做公关的新闻引爆了媒体圈,不少记者在感慨"无冕之王"光环不再的同时,又发出虽不愿当公关但又不得不当公关的无奈,但实际上,记者只能转型做公关吗?记者如何才能实现更好地转型呢? 做公关是门槛最低的转型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陈先红表示,根据国外的一份调查报告,国际上三分之二的新闻从业者选择跳槽时都会到公共关系行业.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让长期以来从事舆论监督的、当惯了"甲方"的记者转型去做"乙方"呢?  相似文献   

9.
电视剧《裸婚时代》走红,让80后一代又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角。当裸婚成为热词时,60后、50后们觉得很惊讶:哪一代人的结婚不是从裸婚开始的呢?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怎么到了80后这一代就变得这么死去活来的?而80后们却觉得,他们被这部剧击中了。并非我们今天就特别注重物质。我们的父辈确实是从贫困中走过来的。但是,他们却没有我们今天的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我们没有上一代人的福利保障,一切身边的物质条件,随时可能失去……一代代人之间,难道真的有那么不同吗?80后这一代人,又特别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美国通过对媒体话语权的控制,不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不仅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和文化产品,在国际传播中丑化中国形象,刻意强化"主义"差异,而且不断向中国传播普世价值观,宣讲美国梦,企图通过意识形态渗透,达到"主义""制度"和"价值观"上的同化。要有效应对美国通过媒体所进行的意识形态围攻,我们一定要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在传媒领域树起安全防线,通过加快我国媒体国际化步伐,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加强网络监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舆论引导等措施,既抵御意识形态入侵,又适时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1.
长平 《青年记者》2007,(13):75-75
云南省政府首创“诤言奖”的消息发布之后,可能出乎主办者的意料,立即遭到媒体人士的广泛批评。也有个别媒体人士予以支持,并表示了对批评的惊讶:政府问计于外脑,我们鼓掌欢迎;问计于百姓,为什么反而遭到批评呢,难道不是老百姓更了解自己政府的问题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最近,西方一些主流媒体对中国西藏发生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的报道,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干扰视听,极尽造谣诬蔑之能事,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激愤,也引起人们思考。为什么一向标榜"真实客观"的西方新闻界和媒体,竟然如此违背新闻职业道德制造出歪曲事实的新闻报道?难道仅仅是其偶尔失误和不慎造成的吗?从西方  相似文献   

13.
长平 《青年记者》2007,(13):75-75
云南省政府首创“诤言奖”的消息发布之后,可能出乎主办者的意料,立即遭到媒体人士的广泛批评。也有个别媒体人士予以支持,并表示了对批评的惊讶:政府问计于外脑,我们鼓掌欢迎;问计于百姓,为什么反而遭到批评呢,难道不是老百姓更了解自己政府的问题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杨子 《新闻记者》2003,(8):13-14
近年来,名人新闻覆盖了我们的媒体。一个体育明星可以比娱乐明星更加频频亮相,一个商业明星可以不花一分钱地在众多媒体上直接或间接地推销他的魅力和产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有时代特色的现象。有关名人的任何消息都可以被称为新闻吗?如果不是,又如何解释他们占据了新闻媒体的大量版面?伏明霞和梁锦松恋爱、结婚是新闻吗?张朝阳和王石攀登珠峰是新闻吗?萨达姆的女儿要求去英国避难是新闻吗?这些充其量只是次要的新闻或混淆视听的伪新闻或娱乐新闻,但是它们越来越多地占据着新闻媒体的宝贵版面。我们的新闻价值和新闻品质正在发生空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奥运会历来有两大战场,一个是竞技大战场,一个是新闻大战场.在竞技大战日益向"更高,更快,更强"不断挑战和冲击的同时,新闻大战也日渐激烈.新的力量不断加入,新的形式不断涌现,新的格局不断形成.本届伦敦奥运会的媒体竞争更是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社交媒体、自媒体、移动媒体的风起云涌,令传统的纸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是固守陈规、甘心丢掉阵地吗?当然不是,是向网络化靠拢人云亦云吗?也不行.  相似文献   

16.
"独立媒体"的理念是西方新闻观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独立媒体",是指在财政、经费、所有权上独立于政府和政党的私人媒体。西方新闻观认为,只有独立媒体才能免受政府和党派控制,保持"政治中立",成为"社会公器"。长期以来,"独立媒体"与"新闻自由"一样,是西方自我标榜的招牌和攻击他国的大棒。其实,自由竞争的市场法则使西方新闻业不可避免地走向垄断,所谓"独立媒体"越来越集中到极少数人手里。以新闻  相似文献   

17.
难道中国文化真已到了非要借外国的鸡来下蛋不可的地步了?中国为什么不能有自己更多的原创性的作品来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洋为中用"固然实用,但,在此同时,我们失去的又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毕竟只是一种浅层次的拥有,而从拥有变成"麦霸"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有超凡的实力和超强的唱功。如果评说当下的网络新闻、论坛帖文和微博信息,恐怕以下几个词是我们首先想到的:浩如烟海、众声喧哗、鱼龙混杂、真伪难辨。我们陷入对互联网又爱又恨的矛盾、纠结之中。难道真的就只能深陷这种纠结中吗?我们能否拥有一个干净、纯粹、宁静、健康的网络环境呢?该由谁来担当  相似文献   

19.
漫谈“80后”:认识范畴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如果我要说根本没有所谓"80后"的存在,你一定认为我在睁眼说瞎话.我们怎能对如此庞大的社会人群视而不见呢?而且,我们的媒体不是每天都在拿这个群体说事儿吗?事实的确如此,乍一看,当下的我们几乎被"80后"包围着,他们无处不在,人们谈论任何事情似乎都离不开这个群体.有人要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就一定拉上这个群体.毫不夸张地说,"80后"几乎成了当下某些媒体的"春药",总能让他们亢奋不已.  相似文献   

20.
《福布斯》和胡润又一次将媒体的鼻子牵得团团转,媒体又一次乖乖地成为《福布斯》、胡润和众多富豪们的跟屁虫,乐在其中。不就是"富豪榜"吗?不就是又"冒出"几个富豪吗,媒体一个个犹如天上掉下了金馅饼,立马拿出好版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