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玉芹 《今传媒》2023,(5):114-117
本文分析了新媒体语境下粉丝文化的变化以及粉丝文化的主要特征,并探讨了粉丝文化的成因与影响,认为粉丝文化“双刃剑”效应明显,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要形成合力,推动粉丝文化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帮助青少年在粉丝文化中找到正面榜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得积极动力。  相似文献   

2.
武志 《大观周刊》2010,(41):104-104,67
从2005年超级女声等一系列选秀节目开始,“粉丝”这一特定的称谓就经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而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关于粉一群体极其特。最愈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存在着诸多理解,本文试图从粉丝这一称谓出发来寻找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3.
孟威 《青年记者》2021,(19):22-25
本文以新媒体为侧重,从媒体与粉丝互动关系的角度探讨粉丝文化的形塑与演进,着重揭示两大核心问题,一是媒体与粉丝之于粉丝文化的功能作用,二是媒体与粉丝互动关系下的粉丝文化形塑,期冀深化对媒体文化功能及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关系和文化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蔡诗扬 《新闻世界》2011,(6):252-253
近年来,"粉丝"作为一个群体,在众多娱乐事件中吸引着人们的视线,社会变迁的影响在"粉丝"群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文章试图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粉丝文化进行分析,以求梳理粉丝文化形成发展的脉络,并对粉丝文化的走向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5.
刘沛芬 《视听》2022,(3):147-149
网络媒介与社会经济文化共同发展下粉丝文化现象日益升温,作为本土粉丝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偶像粉丝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偶像粉丝领袖为考察窗口,通过线上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对这类粉丝个体的媒介生活与传播实践进行深描,试图祛魅本土粉丝文化.粉丝领袖的传播实践历程中呈现出引流工具、养成范本与自我平衡三种样态,"清醒地沉浸"用...  相似文献   

6.
刘斯航 《视听》2021,(1):116-117
随着网络媒介与技术的更新,粉丝队伍发展壮大,催生了粉丝文化,并对社会经济文化与网络生态产生了双面性影响.在和时代各行各业共同进步的同时,粉丝创造出的独特文化体系也带来了解构主流文化、影响网络文化空间秩序等问题.粉丝群体应学会如何面对网络与生活,将二者清晰地区分开来,使粉丝文化走向积极、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7.
在新媒体环境当中,"粉丝"文化已成为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了粉丝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实质,从认同的角度探讨了粉丝的几种身份及心理认同,粉丝是消费者、制造者和偷猎者。他们在追星行为上也表现出"追星"的心理特征。从个人情感投射、个人期望、新型双向陪伴三个方面,分析了粉丝身份建构的社会影响,指出了粉丝文化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8.
梁亮 《声屏世界》2017,(9):64-66
费斯克的粉丝文化理论中将粉丝的生产力分为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在新媒体环境下,粉丝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粉丝们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将自己创造的符号意义融入社会,另一方面又在这个虚拟空间中,通过声明行为来进行身份划界.粉丝的文本生产力虽然借助新媒体平台有更大的可能转化为经济资本,但是随之而来的愈加分明的身份划界阻碍了具有依附性的粉丝文本的传播.所以,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们还是只能通过消费来进行生产.本文将从费斯克对粉丝生产力的定义出发,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生产力的强化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9.
漫谈"粉丝"现象及其文化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中国出现的各种"粉丝"现象可以说成为了一幅值得人们观看的文化风景,无论你是否喜欢,它已经扎根于我们现实社会生活当中了.对于这种文化现象,唾骂和追捧都是不正确的;审视它,观察它,掌握它的发展动态,才能更好地引导它成为社会文化的进步力量.本文从"粉丝"症侯和"粉丝"文化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展开论述,提出了"粉丝"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特有现象,我们应该以一种平衡的心态来看待它.  相似文献   

10.
晏青  杜美玲 《新闻记者》2022,(12):53-66
社交媒体平台越来越成为粉丝文化生产、传播与治理的重要场域,其中粉丝文化治理是理解此场域的关捩点。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微博平台将法律、社区规范、算法技术等统筹起来进行粉丝文化治理,国家、社会与用户三者之间共同构成了平台治理的主体框架和逻辑秩序,并生成“正能量粉丝”与新粉丝文化逻辑。研究揭示了我国社交媒体平台参与社会治理的独特逻辑及其互动结构,为理解我国平台社会中独特的治理模式与粉丝文化趋势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李莉 《东南传播》2010,(10):90-91
粉丝被界定为是对明星制的一种反应,是狂热的消费者。费斯克定义下的粉丝不仅仅是主动地从大众媒介生产的文本中消费文本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是将媒介生产的文化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进一步"再生产"。本文将立足于费斯克的这一观点展开,解释粉丝消费行为的复杂性,跳出粉丝单纯作为消费者的身份定位,粉丝还是"游牧民",是"盗猎者",更为重要的是粉丝具有了生产力。但是另一方面粉丝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整个文化工业。  相似文献   

12.
张安琪 《报刊之友》2013,(10):143-145
消费文化的背景下,粉丝群体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难以忽视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粉丝文化研究也渐趋平衡与多元。本文将做粉丝/追星看做人们与他人沟通,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并从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了粉丝认同与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因果关系,分别是:消费作为一种认同方式、大众文化世俗化趋向、传统认同力量的式微,以及精神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13.
"粉丝"这个词从<超级女声>的PK中诞生以来,各种属于"粉丝"一类的新词源源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各式各样的人加入粉丝团队中去,形成了一种"粉丝文化".这种文化兴起的原因很多,文章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并从形成"粉丝文化"的心理归因探讨体育媒体在未来发展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贾瑞宇 《东南传播》2022,(4):110-112
基于对《创造营2021》新浪微博粉丝群体的考察,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粉丝文化中共识的形成,揭示“资本——偶像——粉丝”框架下粉丝免费劳动的文化生产逻辑和双重剥削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粉丝们甘愿付出,也曾进行反抗,但最终仍淹没于资本所打造的商业文化逻辑和甘愿劳动中,成为社会资本积累的数字劳工。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网络视域下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表现。以中国韩流粉丝为例,分析其在网络中的三种身份表现方式。韩流粉丝在网络中建立理想的虚拟身份;韩流粉丝进行"粉丝实践",参与"文化创造";在网络话题讨论中呈现"群体极化"。  相似文献   

16.
网络社区作为虚拟共同体成为社区成员情感和经历的纽带,进而生发复杂多样而又别具特色的文化风貌,粉丝文化就是其中之一。研究以2017年轰动中国社会的网络事件"鹿晗关晓彤恋情公开"为研究对象,用爬虫工具采集微博平台各个粉丝社区关于此事件的讨论,通过话语分析方法探讨粉丝社区呈现出的细分文化类型以及它们的文化间冲突与跨文化协商过程。文章发现,中国网络粉丝社区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形态,且彼此交融,总体上呈现六组跨文化关系;粉丝社区的跨文化冲突一方面与受日韩影响的粉丝文化和偶像产业滞后的结构性矛盾相关,另一方面又与粉丝社区文化表达强度和技术空间特征相关;粉丝社区的跨文化冲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观念关系密切,通过面子协商解决粉丝社区中的跨文化冲突成为中国网民的一种实践方式,而整合和第三方控制是其中较为有效的冲突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7.
李珊珊 《新闻世界》2014,(10):202-204
近年来,"粉丝"作为一个群体,在众多娱乐事件中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而百度贴吧作为国内最大的粉丝交流平台,将其作为粉丝文化研究的文本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本文通过使用文化变迁和迷群理论,结合贴吧十年间的粉丝大事件,来阐释贴吧粉丝文化的形成和变迁,分析其变化的深刻的内外部原因。并对如何引导健康的网络粉丝文化传播给出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娱乐行业的蓬勃发展及其与新媒体的高度融合,粉丝文化逐渐渗透到多个领域,引发各界关注。尽管粉丝文化精华与糟粕共存,粉丝群体观念和行为好坏不一,公众对粉丝文化的认知和评价也毁誉参半,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并逐渐成熟的大众文化现象,粉丝文化自成系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有其独特的生存价值。本文主要探究粉丝群体的表现特征,进而探究粉丝文化的生存价值以及正确引导这种文化现象的有效途径,以期促进粉丝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网络与粉丝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丝不仅仅是一个群体的代称,更是一类社会文化的表征。在当今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网络媒介对于粉丝队伍的壮大以及粉丝文化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分别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三个层面探讨新媒介时代中网络为粉丝积极参与媒介内容作出的贡献,网络对粉丝团内外权力运作的影响,以及粉丝在网络上构建的阐释性社区及其对集体身份的想象。  相似文献   

20.
现象级的网络综艺《创造101》呈现出选秀综艺节目新模式,从消费偶像向创造偶像转变,本文结合《创造101》文本,从资本主导下的文化工业生产和原子社会中的粉丝集体狂欢内外两个维度分析这一转变。选秀节目作为文化商品,在形式上呈现出程式化倾向,在运作上呈现出父权资本逻辑,在文化工业的操纵下,资本推动粉丝群体集体狂欢,将粉丝和偶像都裹挟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