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微笑与文章“有人说你活得比别人累。你觉得呢?”“是吗?”詹国枢左眉微微扬了扬,略带川味儿地反问了这么一句,脸上泛着一种他所特有的微笑,几分憨厚,几分机敏,几分意味深长。他时常会这样微笑,连笑起来都好像是在做文童。他整个儿就是个文章迷。一说起做文章的事来,半点儿也不“内向”了,如同酒仙说起好酒般津津有味:“写作之乐,哎,那简直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当你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时候,真觉得又欣慰又痛快……这种创造劳动,比春种秋收来得快得多,简直就是现种现收。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劳动!”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盛大的舞会上,实话先生见到一位风韵犹存的老女人,他走过去向她行礼,说:“您使我想起您年轻的时候。” 老女人微笑着说:“怎么样?” “很漂亮。” “难道我现在不漂亮吗?”老女人带着几分戏谑说。 实话先生非常认真地说:“是的,比起年轻的您,您的皮肤松驰,缺少光泽,还有皱纹。”  相似文献   

3.
一天,著名作家刘绍棠应邀到南开大学讲学。他讲到文学创作要坚持党性原则时说:“即使真实的东西,也是有所写和有所不写的,无产阶级的文学更是如此。”这时,一位学生向他递了一张纸条,上写:“刘老师,您说作家要有所写和有所不写,我觉得不应该这样。既然是真实的,就是存在的,存在的就应该给予表现,就可以写。”刘就开玩笑说:“你把你的学生证拿给我看看好吗?”递条子的姑娘呈现迷惑和茫然的神情,刘微笑地解释说:“我是要看看,你的学生证上是不是贴着脸上长疤的照片。”这位姑娘更感莫名其妙:“长疤时谁拍照片啊?怪寒碜。”刘因势利导地说:“是呀!你不在  相似文献   

4.
1972年7月初一个炎热的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的会客厅。新华社驻波恩分社记者王殊独自坐在客厅里。一天以前,他从波恩赶回北京,此时静坐在沙发上,思绪起伏,期待的目光频频注视着客厅的入口。他在等待着周恩来总理。不久,周总理走进来了,“你就是王殊同志吧”,总理一进门就跟他打招呼。王殊迎上前去,总理带着微笑上下打量着这位衣着朴素的记者,又问:“你在西德穿什么衣服?怎么现在不穿呢?”王殊轻松地笑了:“我一回北京  相似文献   

5.
走进水均益     
坐在《焦点访谈》几个背景大字前主持节目的水均益,总是以其干练的形象和自然、亲切的语调吸引着观众。那精辟地阐述、概括、评论新闻主题的能力也不得不令许多新闻同行们佩服。 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办公室里,水均益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走出演播室的水均益虽然失去了不少衣冠楚楚的风采,却更增添了几分新闻记者的内在气质。 联合国有多大,你的官有多大? “联合国有多大?你的官有多大呀?”这是在《焦点访谈》前不久播出的采访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节目中,一位中国小女孩对加利的问话。加利不愧是位受人尊重的学者,回答起问题来也令人耳目一新。他微笑着用儿童式的语言告诉观众:“联合国是一个很大的大家庭,我呢只是这个大家庭里的管家,我的任务只是每天管关门、开门、扫地,家里人吵架了,我管劝劝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三年三月一天上午,早上九点来钟,我到开罗《消息报》一位副主编的办公室去,想同他谈谈有关《消息报》接收新华社新闻稿的问题。敲门进去,见他正忙着伏在桌上写东西。寒喧几句以后,我问道,“你正忙着哪?”他微笑着回答说:“是的,我在写一篇刚在新德里结束的不结盟首脑会议的稿子。两个小时以前我才从新德里飞回开罗。”原来他出差采访去了,连家也没回,顾不上休息,就忙着写稿。我当然不便打扰,只好约时间另  相似文献   

7.
今年春节过后,我打电话给温济泽同志:“前几天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团聚,你为什么不去呢?我四处找不到你。”他说:“不是我不去,是不让我去,不邀请我,我怎么去呢?”我以为他开玩笑:“谁不让你去开会,你真是。”他在电话上简单说了几句经过,原来不久前他参加了一次周扬纪念会,他在会上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胡乔木,还点了什么人的名,他说他对乔木同志从来尊重,“但是人总有缺点,就批评不得,这个风气怎么得了。所以记协的会就不通知我了。既然不请我,我也不好去了。”我放下电话,沉默很久。像温济泽这样一个素以“温、良、恭、俭、让”著称的老同志,居然因说了几句真话就被另眼相看,这是何苦!每年春节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联欢会,温济泽每次必到,有时候他还讲几句话,今年却是少见的一次缺席。  相似文献   

8.
随笔     
杭州 半生数字 8岁的时候,他上了一年级,老师教他算术题,但是在4加7这道题上卡壳了,他扳着手指也算不出答案是多少?于是他开始有些怕数字。 期中考试,他的数学成绩只得了60分,这60分是老师勉强给他的。老爸对他说:“儿子,你要是考80分,爸爸给你10块钱。” 他天天想念爸爸的10块钱,但是到了第二年,他的数学成绩还是60分。爸爸看  相似文献   

9.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上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完全同意其观点,但仔细一想,又觉得这未免有些太难为我们这些当编辑的了。编辑收到钢笔抄写、油印、复印的稿件是常有的事。但你如何判定它是一稿一投,还是多投呢?比如,你可能认为钢笔抄写的是一稿一投,但你能断定他不会多抄几份吗?你也可能以为油印、复印的是一稿多投,但你能断定他不会另有用途吗?如  相似文献   

10.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上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完全同意其观点,但仔细一想,又觉得这未免有些太难为我们这些当编辑的了。编辑收到钢笔抄写、油印、复印的稿件是常有的事。但你如何判定它是一稿一投,还是多投呢?比如,你可能认为钢笔抄写的是一稿一投,但你能断定他不会多抄几份吗?你也可能以为油印、复印的是一稿多投,但你能断定他不会另有用途吗?如  相似文献   

11.
采访周晓瑾,一直找不到这个大忙人.深夜,等了几天的那个电话终于来了.“你是谁?谁传呼周晓瑾?”还是电视上的那个熟悉的女中音,却透着几分疲惫和不安.  相似文献   

12.
作家写出了书,愿不愿意将书送给别人?从道理上来讲,应该是愿意的:孔子早就说过“君子以文会友,以友佐仁”,写作为什么?不就是“觅呀觅知音”吗,当然应该碰到像知音的人就送他一本了。再说,你的书不一印几千几万本么,送几本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过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富兰克林年轻气盛,挺胸昂首,迈着阔步。进门时,由于不小心,他的头撞在了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个头低矮的门框。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微笑着说:“很疼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来这里的最大收获。”正当富兰克林莫  相似文献   

14.
和一位厂长交谈,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喜欢新闻单位宣传我们厂。”为什么?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记者曾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提出在厂里买辆三轮车,厂里以出厂价售给他一辆,当时没付钱。过了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够,交一半怎么样?我说那一半我给你交吧。后来,又过了几天,记者来电话说:“三轮车我不要了,请你推回去吧!”  相似文献   

15.
难在何处     
美国有个名叫琼斯的新闻记者,极为羞怯怕生,有一天他的上司叫他去访问大法官布兰代斯,琼斯大吃一惊:“我怎能要求单独访问他?布兰代斯不认识我,他怎么肯接见我?” 在场的一个记者立刻拿起电话打到布兰代斯的办公室,和大法官讲话:“我是明星报的琼斯,我奉命访问法官,今天能否接见我几分钟?”很快,他放下电话,对琼斯说:“你的约会安排好了。”  相似文献   

16.
墩实的身材,睿智的目光,谦和的微笑,亲切的憨态,脸上透着几分滑稽和谋略,浑身散发出一股使不完的劲,这就是全国著名歌厅主持人、湖南欧大娱乐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胖胖给人的最初印象。在三湘四水,大江南北,广泛传诵着他领跑本土娱乐、歌厅文化的事迹,人们称誉他是“中国歌厅文化的佼佼者”、“中国著名娱乐文化巨匠”。  相似文献   

17.
陈明远说,有一次他问郭老(郭沫若):“您写诗向报刊投稿以后,编辑部改不改?提不提意见?退不退稿子?”这个十足孩子气的问题把他逗乐了。他笑着反问我:“假如你来当编辑,我的诗稿落到了你的手里,你怎么处理呢?”我认真  相似文献   

18.
新闻人物     
曾庆红:“微笑列车长”“微笑列车”总裁尤瑞斯特10日表示,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3月份会见美国前总统布什和他本人时,对该组织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示高度赞扬,并指定其特别助理曾庆红专门负责“微笑列车”活动,业内人士称他是首任“微笑列车长”。“微笑列车”是一项帮助世界各国唇裂儿童通过手术整容恢复正常面貌的儿童慈善机构。尤瑞斯特说,该基金会主要是  相似文献   

19.
(一) “你的足迹遍及全中国了。”路易·艾黎白发红颜,风采磊落,目光深邃,粲然微笑道: “你怎么知道的!”“从你一大本又一大本的通讯报告中,就可以看到你的行踪纵横了。”路易·艾黎点点头。他从1927年来中国,伴着我们党已经五十四个年头了。他走遍了神州大地,写了许多书。从他的书中,可以看到中国变化的历程。而这个变化的动力,他也记录下了,正是中国共产党。路易·艾黎是富于思想的人,也是勤于观察的人。虽然住在北京,可是他在北京的时间并不多。他登山情满于山,临水意溢于水。但是,他并不单纯欣赏自然的美。他说:“美必须同现实的道德的生活相吻合,才会有真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问:“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答:“用脚底板写新闻.”问:“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答:“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社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问:“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