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丰富的乡村生活经历给阎连科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他的小说始终关注乡土生活,近乎是以一种血淋淋的方式将农村人在苦难中生存、在绝望挣扎的情境呈现出来。他笔下的乡村世界,诡谲真实,触目惊心。本文主要从乡村风俗与抗争意志两个方面来探索阎连科作品中的乡土世界,以理性的眼光去探求生活于其中的农民的生存处境与精神状况。  相似文献   

2.
龚平 《文教资料》2012,(12):25-26
余华在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对苦难的叙述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在余华看来.苦难可以折射出人性的两面:丑恶与美善。他的八十年代的小说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丑恶,而九十年代后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善,前后期的创作出现了转型。余华认为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人性中的美善是他现在也是以后小说创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叙述苦难是余华80年代与90年代初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这一叙述有两个层面:人性之恶和人世之厄。在他看来: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苦难中的温情是一个具有人关怀的作家的极选择。  相似文献   

4.
小说《乌鸦停在黑瓦上》以作家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揭示了黔北农村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承载了苦难与死亡这一文学主题.小说的叙事凸显了作家的哲学思考:既然现世之恶无从逃离,人生之痛苦无法解脱,死亡也无法避免,那就只有承担、接纳和体验.  相似文献   

5.
从文学的审美属性切入,探讨莫言小说的审美取向:关注民间生存的苦难与不公,展现人性在苦难中的坚韧与变异。究其原因,过往痛苦的人生经历使他侧重展现人生的苦难景况,中外文学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性的思索影响了莫言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苦难与救赎概括为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两大主题话语。进入90年代,余华小说中的苦难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生磨难和人生本原则性悲剧。人在这样的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以“活着”的乐观和坚韧的生存态度从苦难中拯救自己,人生在人性危机和沉沦中得到了救赎。苦难和救赎这两大主题还共同体现出余华小说所具有的在终极意义上的对人类的关怀。  相似文献   

7.
阎连科四大系列的小说书写了人类的生存苦难史和人性荒原史,以全新的视角和认知标准为我们叙述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笔锋直指人类生存的苦痛和不为人知的一面,多元的叙事方式更使他的小说成为文坛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李锐的小说始终关注着人类存在的困境,这集中表现在对苦难与死亡的表达上。李锐小说中的苦难表现不仅集中在"食""色"这些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上,也包括特定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造成的苦难。苦难的极致便是死亡,在李锐的笔下,存在着由无法预测的事端导致的人的被动死亡和人自觉自愿选择的死亡两类,二者都反映了李锐对生命本体的真实状态以及生存价值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9.
路遥是一位善于书写苦难的作家,苦难作为一种精神特征贯穿了路遥的大部分作品。但路遥并没有被苦难异化而沉沦于苦难之中,他一直寻求着对于苦难的超越之路,在路遥对苦难的书写中,从承受苦难、淡化苦难到反抗苦难、超越苦难,他为他小说中的人物选择了一条反抗苦难异化的抗争之路。  相似文献   

10.
余华新作《兄弟》蕴含了作家对某些“更深的问题”的深沉思考与独特言说。小说圆融流畅的叙事节奏以及独特的儿童视角叙事充分显示出作家臻于成熟的叙事智慧,小说所涉及的苦难、历史、人性、死亡等主题注定了这是一部在内容和意蕴上都格外丰富而厚重的作品;而余华面对人类困境与历史苦难所出示的纾解方式以及他在小说中对人格体系的建构也暴露出他的创作缺陷和危机。  相似文献   

11.
悲哀与悲壮     
这篇小说里有悲哀,也有悲壮。这悲哀和悲壮,凝成了一种动人心弦的情感力量。落难红军和他的战友“为解救大众而不惜牺牲生命”,一个乡民———落难红军和他的战友解救的对象、献身的对象,却心怀叵测地盯上了他身上鼓囊囊的皮包,把落难的红军当做了猎物。小说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尖锐的矛盾,一种强烈的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对读者的心理形成了有力的震荡。落难红军救了乡民的命,乡民却仍然对红军心怀恶意,甚至领着团丁去山洞里搜捕红军,对团丁提出“只要那个皮包”的利益分成。红军甘愿为乡民付出生命,乡民对此却毫无“感觉”,还冷酷地算计他,…  相似文献   

12.
劳伦斯的小说创作蕴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执着的拯救情怀。劳伦斯的忧患意识源自于现代机械文明对自然的破坏、对人性本质异化而产生的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的忧思。而构建男女两性之间的和谐性爱关系则是作者拯救世人于苦难中的法宝,这一独特的拯救方式则是基于他崇高的生活激情(信念)和他那张扬人性的血性哲学观。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当代小说中,余华可以说是为数很少的一个写苦难主题的作家,死亡、杀戮、苦难等是他小说永恒的主题,他笔下的人物也都逃不掉死亡的宿命,但是在这苦难的外衣下,却闪烁着无法隐藏的人性光辉。本文将从余华的小说出发,去寻找苦难中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角度看文学新桂军的小说叙事,可知新桂军小说家们对这方水土生存状态的关注,他们是通过面向乡村的原生态叙事来展示八桂乡民的生存状态的。他们以主人的立场审视和把握中国转型时期种种社会生态的流变,实现了对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生态叙事。他们将对生存苦难的追问延伸到人物的灵魂世界,从而构成了新桂军颇有力度的追问灵魂的精神生态叙事。新桂军女小说家们则力图通过各自独特的生态女性叙事方式来抵抗批判男性和拯救男性,为中国女性文学和生态文学注入新鲜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余华小说中的人性意识述说,强调了人性中的美好,淡化了小说的苦难色彩,可以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对仁爱、本性、善良的描写是他小说不变的主题。结合余华小说创作时代可以将其作品中关于人性美的表现分为四个部分:苦难生存,人性本真;温情回归,人性本善;时代交织,爱满现实;荒诞存在,幸福栖息。  相似文献   

16.
当代作家阎连科在他的“耙耧系列“小说中营造了一个充满苦难的“耙耧世界“,以近似原初状态的生活环境为背景,探讨了生存本能、性欲本能和恶的本能等一系列人性深层问题,充分揭示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菜园》延续了沈从文一贯的乡土小说创作风格,他用清新的文字构筑了一个充满自然风情美和人性美的理想世界。虽然沈从文极力讴歌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形式,但在看似和谐的生命背后却充斥着人生的苦难与哀愁。小说在菜园的兴衰和人事浮沉中流露出作者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尚美的文学理想是其书写苦难的重要原因,这篇小说成为他湘西小说苦难书写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8.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的主题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 ,余华在延续以往主题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苦难的解救方式 ,使这一主题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 ,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命运悲剧和现实困境。人处于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 ,而是以坚韧态度和乐观精神从苦难中拯救出来 ,这一主题在余华 2 0世纪 90年代后的作品中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是作家尝试改变的结晶 ,也反映出作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长期思索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被发展和变革席卷,在这个完全不同于80年代的时代风气里,具有苦难意识的文学创作继往开来,显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余华的小说创作正是在这一时期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出击,他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作出了重新的审视和思考,本文将通过对余华90年代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的解读,探究余华90年代的苦难叙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阎连科在"耙耧系列"小说中以狂放不羁的话语方式展现了民间的生存图景,表现了荒诞世界的客观性、虚无主义下的苦难与温情以及缺失历史理性的自由选择。这与西方存在主义者所阐述的世界的荒诞性、生存的苦难与自由选择主题上有相通之处,同时又因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异质性,笔者将其通过文本表达带有东方色彩的哲学内涵的方式概称为存在主义的东方化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