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梁德林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1):52-54,62
人称秦观为“古之伤心人”,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敏感是秦观成为“伤心人”的重要原因,秦观的“伤心”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与此相适应,秦观词中出现了不少诸如“斜阳”、“落花”、“东风”、“流水”等象征时间的意象。秦观虽有大志却性格脆弱,总是有人生短暂、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词中的感情显得分外沉痛。秦观词的生命意识。更注重生命的质量,而不在于绝对时间的长久。  相似文献   

2.
晏几道是北宋前期重要的词作家,由于其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创作了大量自叹身世遭遇和同情妓女命运的作品,词作中处处流露出伤感的情调,被前人称为“古之伤心人也”。笔者认为,晏几道《小山词》大多抒写作者个人爱情离合和人生聚散无常的哀伤,情调凄婉,体现了“伤心词”的面貌,所以其思想性不强,格调不高。但作品中对妓女命运的揭示和同情,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婉约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进步。同时,晏词婉转含蓄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才能以及词中表露的真情实感,值得肯定,也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3.
秦观前期诗,以田园、山水、酬唱为主要内容,风格不一。秦观在重大政治关头曾写过一些讽刺诗,数量虽少,但却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使人看到他在静穆之中又有着金刚怒目式的抗争。秦观后期诗,以贬谪生活为主题,以哀怨加悲愤为基调,严重高古,自成一家,是秦观一生思想和艺术成熟的结晶,形成了秦观诗的主旋律和主体流向。因此,“女郎诗”不是秦观诗的主调。  相似文献   

4.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是北宋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在当时文坛均负盛名,尤以词显,为宋代婉约词大家,有《淮海居士长短句》行世。秦观现存的八十多首词中绝大部分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悲哀、感伤的情调。历代的词评家都指出了秦词这一鲜明的特征。冯煦甚至把他和晏小山并称为“古之伤心人”。(《守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虽然同时代的许多词人也难免徘徊感伤,但却绝少像秦观那样沉浸在悲观的情绪中而不能自拔。一不容否认,北宋后期的社会现实对秦观词的感伤基调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宋人不自觉地将诗词分工,而秦观又接受了…  相似文献   

5.
秦观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名常常被他的词名所掩盖,不可避免地,他填词的风格会影响到诗歌,这就造成了诗似小词的现象,现将秦观诗如词的作品进行分析并探究这种现象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秦观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名常常被他的词名所掩盖,不可避免地,他填词的风格会影响到诗歌,这就造成了诗似小词的现象,现将秦观诗如词的作品进行分析并探究这种现象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诗歌被形象地称作“一团永不生息的火”、“心灵的音乐”,它具有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形式完美等特点。“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中应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体验,展示自己的个性”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运用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8.
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主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朦胧诗”论争中,并且被推至论争舞台的中心,对舒婷诗歌的批评集合了当时“朦胧诗”论争中双方关注的焦点和议题。论争双方在关于“朦胧诗”的“懂与不懂”、基调与格调、自我表现等议题中涉及到的对舒婷诗歌的既有所借重也有所排拒或避讳的态度,体现了双方对“朦胧诗”批评的艰难和尴尬的境况。  相似文献   

9.
读鲁迅的作品时,细心的读往往会发现鲁迅常常把“介绍“一词写作“绍介”,如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在提到创办朝华社的情况时说“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学,……。”可是,在鲁迅其他作品中,有时也用“介绍”一词,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介绍”和“绍介”交替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写实”是新生代诗歌一个明显和直接的特征。如果通过对新生代诗歌所主张的“还原”、“零度写作”、“冷态抒情”等的实质进行挖掘和探究.以及对新生代诗歌中诗歌主体和诗歌对象之间的根本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诗歌中的“写实”不是与现实主义而是与现代主义诗歌(比如“朦胧诗”)中的“写实”取着同一精神路向。  相似文献   

11.
潘霞 《现代语文》2006,(3):116-116
意境是学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色.)与作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两融合一致,形成诗歌的意境。常见的诗歌意境有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12.
何为词的“本色”,是有宋以来词作者及词论家无法逾越的一个文体评判标准问题。自五代始,词被定为艳科的传统确立以来,虽经晏殊、柳永、欧阳修以至苏轼等人对词体词境进行开拓扩大,力图使词摆脱“艳科”,然而综观宋代词作,词的婉媚特色依然盛行,豪放风格的词亦呈方兴未艾之势。因此以何种标准为“本色”遂成为有宋乃至以后词评界一个颇具争议的论题。秦现、周邦彦的词被认为是宋代最具“本色“特征的作品,因此,本文以二人词作为文本范例,以历代词评为线索,深入探讨“本色”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典范。自古风、骚并称。“风”率性而言,不加雕饰,“骚”神山仙界,奇响瑰词。“风”朴实、幽闲,“骚”华丽、苍翠。  相似文献   

14.
乾隆中后期,王昶将“格调派”诗歌理论融入“浙派”词学理论当中,强调词的“醇雅”风格,淡化朱彝尊、厉鹗词学中的“骚雅”精神;强调人品对词品的影响,淡化遭际境遇对词人创作的影响。他的理论,体现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和审美情趣,偏离了厉鹗词学抒写寒士悲情的基本特色,将“浙派”词学带到更加注重形式的道路上,是“浙西词派”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解读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夔是南宋中后期著名的词人,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书法、音乐无不精善。姜夔词中。触目尽是“梅花”意象。遍检《白石诗词集》,可寻得以梅花为题或关涉梅花的作品有二十八首。词人在作品中频繁地使用“梅花”意象。并非出于偶然。是有其中的原目所在的。笔者在拙文中。以此视角为切入点。试图揭示出姜词“梅花”意象的多重内涵。笔者认为:姜词中的“梅花”意象。既是作者冷僻、孤傲人格的比附,又与萦绕作者心头的“西湖意情结”和“恋人情结”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在对李白的“西顾”诗歌及其雕塑般举首西望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窥视中,感受诗人一生的“西顾”情结,其深层内涵是诗人一生对于政治理想的执着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争论中,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口号,其真正目的是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不论是“全盘西化”还是“充分现代化”、“充分世界化”,其内涵都是科学化、技术化、民主化。“全盘西化”在用词上存在缺陷和弊端,它被“现代化”所替代是历史的必然,“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主题与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李达 《学周刊C版》2011,(1):104-104
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个性不同,文章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正是所谓的“文如其人”。综观历史上的文学名家,他们自身禀赋、气质、性情、品行在作品中总是不经意中显现出来。比如同是宋代著名词家,苏轼的词粗犷豪迈,柳永的词香艳俚俗,秦观的词婉约凄美。如何才能写出个性飞扬的文章呢?笔者结合自己十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中的"吾"与"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无论是在语义上还是在用法上都是有着相似之处的。但是两者并非同一词.这主要体现在词的起源、发展以及使用情况等几个方面。而恰恰这种差别又是极其细小和微妙的,稍不留意,即容易忽视。辨析这两个词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是有极为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晏几道与秦观都以词之伤感著称。冯煦曾称二人为“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文章就此评语,从二人的情感、身世及词之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比较分析二人共同的“伤心”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