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洁玉 《广东教育》2007,(12):43-4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活动。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可以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领会作者的人格、思想和情操;在琅琅的书声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作品的情思之美,还能感受到朗读带来的快乐,并将自己的感受和对文本的真切体验融入自己的朗读中。这样的阅读可以称得上悦读了。然而,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片面地理解"以读为本"的观念,过于注重技巧上的指导,将朗读作为一种单一的课堂  相似文献   

3.
曾经的语文课上,我们最爱听学生那琅琅的读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用心灵与作者对话;在琅琅书声中,学生在起伏跌宕、轻重有致的感情波涛中受到美的熏陶。可是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已很难再听到或高亢激昂、或深沉婉约的读书声了,这未免让人感到有些遗憾和担忧。如何让我们的校园上空重新回荡起那优美的旋律呢?本文谈一下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读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体会语言,用心灵去感受语言,达到和文本、作者的交流。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上,最美的声音是读书声。在朗朗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用心灵与作者对话。在朗朗书声中,学生在起伏跌宕、轻重有致的感情波涛中受到美的熏陶。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学生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的魅力在于是否具有“语文味”。语文课怎样才能上出“语文味”呢?我想结合苏教版第九册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一、读出“语文昧”“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要想使语文课堂“语文味”十足,必须紧扣文本,从语言文字人手,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感受语言,用心灵去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7.
<正>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几年了,一直在探寻语文的味道。我陆续地把《青年教师》每期中的"名师课堂""经典课例"与语文有关的撕下来单独装订成册,精心研讨后,我忽然悟到了语文的真正味道。一、语文的味道是读的味道阅读理解,当然读是理解的前提,读为本。当年寿镜吾先生酣畅淋漓地尽情朗读,深入学生的心海,让学生一生永远记忆。师生们共同徜徉在琅琅的书声中,用心灵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的伟大人格、深邃思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读书声。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感;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去朗读,并逐渐读出滋味,就是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古代诗歌种类丰富,既有古体诗,又有近体诗,还有词、曲等。古诗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心灵,提高文化素养。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强调朗读,把握技巧语文课堂与其他课堂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琅琅的书声,没有书声的语文课堂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古诗语言精练,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最适宜朗读。教师范读时要字正腔圆,充满感情,讲究语气的轻重缓急,注意节奏。要感染学生,让学生充分领略其中的美感。学生自由朗读时应强调吟咏,要读出诗味儿来。还可以分小组读,男女学生…  相似文献   

10.
“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而读书声为最。”语文课堂上,当属琅琅的书声最美。要知道文字是思想的载体,只有通过朗读,通过心灵与文本的对话,才能使文本获得生命,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才能飞扬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将一段段文字变成优美的旋律,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行心灵的碰撞。在课改浪潮的推动下,语文课堂的朗读,被前所未有地重视,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琅琅的读书声,似乎就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朗读的过程是学生借助书面语言,运用形象思维,唤起自己的内心表象,把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在想像中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然后通过口语将自己获得的情感体验鲜明地表达出来。要使朗读达到满意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朗读指导淡化技巧“有感情地读课文…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的课堂训练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堂上,琅琅的书声最美,当静止的文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来时,文字便成为一幅幅画面,一段段音乐。它用声音感染人,它可以跨越时空,沟通文本与读者的心灵。因此,说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3.
<正>何谓"语文味"?我想具有语文味的课一定是在细细的词语品味中积累语言之美,有语文味的课一定是在琅琅的书声盈耳中提升言语的品质,有语文味的课一定是在潺潺的话语倾吐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有语文味的课一定能在汩汩的情感流淌中张扬言语的生命。一、品词悟"情"体味语言美好的词语犹如一粒粒珍珠,串起了一篇美文,需要我们用心去捕捉、品味。在《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中,老天鹅用身体去破冰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最震撼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返朴归真,让琅琅的书声回到教室.近年来,社会发展呼唤着要深化语文教学改革,高效地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15.
一、在吟咏中生发语感吟咏是我国传统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习语言是相通的,要让学生获得语言能力的根本途经就是多读、熟读、反复吟咏,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牛津版教材中选用的课文都是与小学生的日常生  相似文献   

16.
本课所选的三首诗都是唐诗,节奏鲜明、韵律优美、内涵丰富。每首诗不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充溢着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在琅琅的书声中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  相似文献   

17.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的这副对联生动地展现了一群爱国人志士为国事、天下事发愤读书的情景。那琅琅的书声和着风声、雨声至今仍在人们的耳边萦绕,然而现今的语课堂上却很难听见这琅琅的书声了。  相似文献   

18.
肖川 《广西教育》2012,(28):31-31
“生命”是人类语言中为数不多令人肃然起敬、怦然心动的词,因为它代表着希望、活力与蓬勃的生机。因为生命,我们惊喜于产房中传出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欣慰于耄耋老翁回顾人生时爽朗的笑,我们流连于教室中琅琅的书声,我们陶醉于音乐厅里天籁般的童声合唱。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是一个因文而读、以文悟情的过程。在“读文“悟情”的过程中,学生不停地感知着、感悟着,最后与作者产生共鸣。《可爱的草塘》是一篇情景交融、文情并茂的文章,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指名读、对比读、范读、品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以读动情,注重熏陶性;以情促读,加强理解性:以读促写,坚持拓展性。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益智、怡情,发展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今天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