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贾老师的阅读教学没有情节分析,也没有繁琐提问,而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并由一个核心词句扩展开来,让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运用语言重组课文信息中训练语感。这种教学方法,在中国小语界是独一无二的,是贾老师的独创。以《程门立雪》一课的教学为例,贾老师是这样做的:师:这篇课文的主人翁是谁呀?生:杨时。师:(板书“杨时。”)根据第一小节提示的内容,我们来说一句话。可以说多少呢?我看了一下,可以说很多呢!谁来?生:杨时是宋朝的人。生:杨时既爱学习,又尊敬老师。生:杨时是程老师的学生。“师:在第一个小节里面没有说…  相似文献   

2.
去年十月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杭州为四年级学生上了《惊弓之鸟》 ,课堂上高潮迭起 ,精彩纷呈。学完第9节后 ,贾老师“亮”出了这样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 :贾老师 :惊弓之鸟》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2500多年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可是这篇课文有一个小缺陷 ,比如第9节 ,大家读一读 ,看一看语言的表达上有什么问题?”学生 :(大吃一惊 ,课文怎么也有问题?但在老师指导下读书、思考后发现了课文的不足)“它一使劲 ,伤口又裂开了 ,就掉下来”这句话不够准确 ,“就掉下来”应该改成“就掉了下来”或“就掉下来了”。贾老师 :改得好啊!学习语言就要…  相似文献   

3.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一个真实的课堂。在真实的课堂里,过程充分展开,真实而透明,方法在不断的体验中生成并内化迁移,学生生命不仅在求知中沉淀,更在得法中提升。特级教师贾志敏在《两个名字》的教学中,为了迁移课文“我有……你也有……哈哈,我们都有……”这一表达形式,采用了在对话中促成学生体验,在语言的生成中点化学生的策略。师:你好,我有一支铅笔。生:您好,我也有一支铅笔。合:哈哈,我们都有一支铅笔!(轻松愉快的对话,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大家纷纷争着和贾老师对话。这时,贾老师却让小朋友先说,自己后答,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对话的难度,同…  相似文献   

4.
听特级教师上的课是一种享受,他们深厚的语文功底、高超的教学技巧、精妙的课堂语言,无不令人心悦诚服.尤其是他们在课堂上展现的那种“润物细无声”式的人文关怀,也让听课者感动不已. 片段一 (《给予树》贾志敏) 师:谁能告诉我这篇课文有几个小节: 生:五个小节. 生:老师,这篇课文有五个小节. 师:(摸该生的头)我喜欢这个小朋友的回答.他回答完整,对老师也很有礼貌,老师听了很舒服. 赏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特级教师贾志敏其实是在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回答老师的问题,他没有正面指出第一个学生的不足,而是通过表扬第二个回答的学生来暗示:回答问题要完整,对老师要有礼貌.真可谓用心良苦.  相似文献   

5.
作为小学生,要想真正走进文本,理解其中的含义,需要通过有效的朗读才能实现,朗读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语言的方式。但是,目前大部分小学生对朗读不是很感兴趣,也就是没有热情,即使有热情也非常低。因此,老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朗读的情趣,这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以往的语文教学,一般是教师为主导,老师"讲"课文而学生听课文,在教学中没有重视学生的朗读,导致学生与文本之间无法建构起"意义对话",甚至学完了课文也不知课文的真正内涵。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老师有必要实施有效措施来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让学生真正在反复朗读中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有幸聆听了贾志敏老师执教的作文课《感动》,与曾经听过的许多作文课不同,无论指导还是讲评,贾老师都凭借极好的语感和丰富的作文教学经验,令学生一路进步,令听课者啧啧叹服。贾老师让学生感悟写法,合理想象,却做得羚羊挂角,风过无痕;他对学生的习作即兴评改,客观评价,却能令你在笑声中感受语言运用之妙,在字斟句酌的修改中学习作文之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总评:1.读中感悟,读出情趣。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俞老师根据本篇课文文字优美、没有特别难理解的地方的特点,.始终以读为载体,引导学生自读体会,齐读感悟,诵读积累,从感知到理解到内化,指导学生由读懂到读出感情。俞老师还注意抓一些典型词句,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这里刊发两篇《皮球掉进池塘了》的教学设计,它们除了都有效地利用课文所提供的画面,完成本课教学外,还各有特色。邱老师的文章更注重学生间语言交流的训练。而贾老师引导过渡的语言很漂亮,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两位的经验相得益彰,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 ,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公开课 ,很受启发。尤其对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 ,感触颇深。试举例析之。在讲《西门豹》这一课时 ,支老师没有按惯例先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地、仔细地通读课文之后 ,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 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的课堂上 ,气氛由片刻的宁静迅速转向活跃 ,因为学生对这…  相似文献   

10.
田芳 《宁夏教育》2005,(11):58-58
语文课上,我像往常一样充满激情地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完课文某一段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文中角色的把握不够到位.为了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没有让学生再接着读下去,而是委婉地说了一句:“老师也想参与你们的朗读活动,能给老师一个机会吗?”  相似文献   

11.
语感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言感情色彩的感受等。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这句话明确指出,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首先必须加强语感训练。低年级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大多容易理解。在教学中,我就以读为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重音、停顿,并辅之以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一、读读听听低年级的课文都注上了拼音,因此,学生一看到课文,就能正确地读出来,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由地多读课文,让学生进行初步的语言感受,接着,再让学生听听,听老师范读,听课文的配乐录音等。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课文,已感受到月亮弯弯的,船小小的,星星闪闪的.接着,老师再让小朋友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和老师深情的朗读,那梦幻船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太空世界,较深刻地领会了语言所表达的内在含义,体  相似文献   

12.
贾志敏老师的专著《贾老师教语文》中的《贾老师评作文》让我深受启发。贾老师对学生作文的批语是在和学生敞开心灵“对话”,是学生“灵魂”的导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对一位学生作文的批语——学生习作:“特殊”的礼物我的家在浙江的一个小岛上,平时,我住宿在学校。最近,妈妈给我寄来了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有幸聆听了贾志敏老师执教的作文课<感动>,与曾经听过的许多作文课不同,无论指导还是讲评,贾老师都凭借极好的语感和丰富的作文教学经验,令学生一路进步,令听课者啧啧叹服.贾老师让学生感悟写法,合理想象,却做得羚羊挂角,风过无痕:他对学生的习作即兴评改,客观评价,却能令你在笑声中感受语言运用之妙,在字斟句酌的修改中学习作文之道.  相似文献   

14.
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新课程特别强调积累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教材课文和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让学生在平常与老师、同伴、亲人的交际中积累语言,在逛街、旅游等环境中积累语言。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无非是例子。”课文是经过许多专家反复推敲、精选的例子。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反复体味、欣赏这些精品。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无论是习作的对象、文章的结构,还是表达的语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积累、有所仿作。可是,眼下老师们指导习作,孩子们学习写作,却很少与学过的课文相联系.  相似文献   

16.
目前,校园里的读书声实在是太少了。在语文课上,老师为腾出时间分析课文,通常是让学生默读或浏览,很少安排诵读。殊不知作为一种语言的学习,光靠听取教师的讲解是无法学好的,分析讲解不能代替诵读对课文的感知领悟,要想收到好的效果,首先必须加强诵读。笔者认为,诵读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有如下四种作用。一、诵读能够正音正字。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是语文学习的起码要求。在讲授课文时,教师可通过范读给学生正音正字,或者让学生试读,从中发现学生有哪些字不认识,有哪些字音没有读准,然后予以纠正。学生常常误以声旁的音作字音或…  相似文献   

17.
偶然听说一个学中文的博士立志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到一所重点中学做语文老师。但是,同事排挤他,同学也不喜欢他。他知识广博,在学科知识上更是能够举一反三,为什么这样的老师得不到大家承认呢?怀着这样的疑问,我去听了这个老师的课,终于明白了个中道理。我注意到这个老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五个细节。第一个细节: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课文的题目,看到有的同学还没有翻开书,就大声教训说:“以后谁在上语文课时还没有打开书,那你就别上课了!”第二个细节: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些字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理解字词的意思。这时候,一个学生向另外一个学生借字典。很明显,这个学生需要字典来解决课文中生字的问题。老师制止了他:“你要字典干什么?哪一个字不认识?不用查字典,我板书好以后就去你那,你问我。”第三个细节:当时学习的是一篇古文。老师先给学生朗读了一遍课文。老师读得抑扬顿挫,真的显出了一个中文博士的功底。接着老师在黑板上写几个思考题,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黑板上的问题。学生们接到指示之后就开始大声地朗读课文,老师马上大声制止:“不要朗读,要默读,不要出声。”第四个细节:老师让学生读课文,大概十分钟之后,老师问道:“读完了没有?没有读完的举一下...  相似文献   

18.
《美丽的小路》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下第三组的一篇课文(本组的专题是保护环境)。课文以童话形式讲了一个环保故事,语言清新活泼,贴近儿童的生活,根据教材特色和儿童的心理特点,本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一精神,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一、揭题引疑在揭题时首先启发学生质疑:美丽的小路在哪儿?小路怎样美丽?人们怎么称赞小路的美丽?二、听读感知因为一年级小朋友识字不多,因此在让学生初读课文前,可让他们带着质疑时的问题听老师范读。用老师声情并…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说、想说、会说;要在精读课文、讨论交流中让学生倾听老师、同伴的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激活他们的思维,促进他们表达能力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专家精挑细选来的,文质兼美,课文中的每个字词都是有"温度"的。要让语文课散发"语文味",感悟课文中关键的语言文字不可忽视。《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老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用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