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药院校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无疑有效地推动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医药院校学生在塑造个人道德修养过程中需要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对当前我国医药院校通识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现状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推动我国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黄成  郑志群  王亚希 《文教资料》2010,(24):192-194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桥梁引起了各类高校的重视。本文针对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教学的现状,根据通识教育类课程的特点提出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以期对高校通识类课程教学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的公共通识课,是一门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对学生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课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应当更新课程理念,改革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教学方法,才能在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通识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海 《江苏高教》2014,(2):135-136
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借鉴通识教育经验,吸收通识教育成果,完善道德教育体系。学校要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为主体,融合人文选修课和各类课程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为一体的大学生道德教育课程体系,要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丰富大学生道德教育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无疑有效地推动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笔者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通过对当今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时代内涵等的分析,探讨通识教育在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作用,以期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中国实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这在全球都是一件大事,但中国高校好像准备并不充分。本文针对人文教育转型发展所存在的办学定位、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文化素质教育不等于通识教育、转型发展的变与不变、通识课程开设模式与制度、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当务之急、文科专业转型发展等七个问题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当下,幸福作为一种教育文化被众多学者引入学校,通识教育成为培育大学生幸福人生的一个重要路径.通识教育的功能重在教化,即通过通识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使学生对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深切的体验与感受,能够在与自然、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让大学生过上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关键是“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办学实践中的落实,当务之急是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8.
蓝艳芳 《海外英语》2012,(22):32-34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大学英语作为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课程的特点使其在实施通识教育中起重要作用。而作为课程载体的大学英语教材存在过于注重语言技能和实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的现实问题。该文从通识教育的视角,从教材的二次开发和整合的理论入手,以该校学生所选用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为例,探讨教材的二次开发和整合在实施通识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可持路径。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技术课程化演进轨迹的历史回溯,系统地分析了STS课程的教育内涵及其实践价值,并对当前正在开展的技术通识教育提出了建议。基于STS教育的发展理念,技术通识教育应该走出技能应用教育或单纯技术素养教育的误区,着力加强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和人文课程的联结统整,突出技术通识教育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重在体现真善美教育的文学类课程正在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的通识教育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文学之于人生、社会、高职生个体三个方面来阐述文学类课程在高职通识教育中的功能。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文学类课程在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功能。本文从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文学类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全面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积极探索文学类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强化通识教育理念,是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大学语文是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课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人文性,在教学实践中要强调创新性,在教学方式上要呈现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实现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全面融合,有利于克服科学与人文分科教育的缺陷,培养大学生博学多才,从而又改变了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过窄、通识教育过弱的现象,促进了教育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体现了通识教育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及其德育功能,大学生礼仪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通识教育为大学生礼仪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新视野,通识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礼仪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识教育即将成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途径与载体.  相似文献   

14.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是什么以及如何是的认识,涉及到教育的一般问题、核心问题,譬如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终极目的等形而上的问题,大学教育理念的变化规约着高校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今天我们关注的通识课程问题,同样有其教育理念的指引。自教育产生以来,教育理念的演变经历了一个从注重人文教育、注重专业教育到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相应大学课程体系也经历了一个从注重人文课程、专业课程到注重通识课程的转变,可见,当今通识课程话语的兴起与通识教育理念的兴起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5.
通识教育在国外大学已广泛开展,在我国却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外语专业教学中加强人文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是解决目前我国外语专业教育教学中所面临困境的创新之路。那么外语通识教育是否具有可行性,通识教育是否该本土化,如何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如何建立人文教学环境和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等是当前英语专业教育改革急需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通识课程改革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都是为了纠正现代大学教育中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从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情况来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一方面是对通识教育的补充;另一方面,又促进  相似文献   

17.
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经由科学教育,挖掘科学课程中的人文意蕴,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措施。但施行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生难以对科学课程的人文意义做出有价值的预期;多数科学教师很难注意到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意义的挖掘;管理者受多种因素影响,对科学课程的人文意义重视不够。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问题,必须以通识教育理念推动教学改革。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进行这一改革,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8.
王玉俊 《文教资料》2011,(6):180-181
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剧,在市场引导下大学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功利性、操作性和技术性,导致的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差、道德情操败坏等问题引起了整个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内专家,以及学者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通识教育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和赞同.但是作为学校的教育.通识教育要通过课程的设置来呈现,最重要的是要通过通识课程任课教师来增强通识课程的效果,这也就对通识课程任课教师提出了挑战。本文就如何促成大学通识课程任课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问题,结合浙江大学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情况,从教育学、哲学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实现"培养完整的人"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能够弥补现代大学教育中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农林类高校通识教育中人文类通识课程设置问题的研究,从学生需要、社会生活需求、学科知识发展以及学校发展需要四个方面分析人文类通识课程的目标,进而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以此优化农林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20.
高校的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行动。知识经济时代及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实施通识教育。高校要努力构建跨学科课程与核心人文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加强人文教育,形成文理渗透的教育模式.为培养现代高级实用型高素质人才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