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据《文汇报》报道,由鹭江出版社策划组织6位人文学者赴南极考察写作名为“极地沉思”的活动。其中包括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国平、何怀宏,新华社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电视主持人邵滨鸿,鹭江出版社编辑阿正;他们预计将于12月中旬出发,沿北京—巴黎—圣地亚哥—南极的飞行路线抵达我国南极长城考察站,在南极度过三个月的夏天,约于2001年2月底返回中国。据悉,人文学者上南极,对南极的人文意义进行“沉思”,这在全世界亦尚属首例。 据该次活动策划兼领队阿正介绍,几名作者将于考察结束后向出版社提交一部书稿,且写作方向也已根据每人不同的学术方向作了大致规划,葛剑雄“将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对生命和文明的起源做出思考”,周国平将在南极这个生命的禁区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何怀宏的思考角度是人和环境这个环境伦理学命题,唐师曾这个战地记者将在炮火与冰雪的反差中看一看自己的生命意义等等。  相似文献   

2.
写大与写小     
2000年12月到2001年2月,我作为中国第17次南极考察队队员,赴长城站采访。 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已经开展了十几年。这两年已不似当年那样轰轰烈烈,而且此次没有大的科学考察项目,不会有“重大发现”和“填补空白”之类。作为记者,赶不上这些“大新闻”也有些许遗憾。今年有的只是中国首次派出2名女队员越冬,还有几位人文学者结伴到那里做极地沉思,还有就是时间上的跨越世纪。我到南极去报道什么?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 临行前,有不少人得知我要去南极时,除了表示对我身体的关心外,问的最多的是你们在那里吃什么呀,…  相似文献   

3.
4月15日,“雪龙”号抵达上海。随着这艘极地科考船的返航,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也落下帷幕。 在这次科考中,有17个人最为引人注目。由他们组成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继2005年1月18日中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地面到达南极最高点“冰穹A”之后,再一次成功登上南极内陆的“冰盖之巅”。  相似文献   

4.
张雪梅 《传媒》2001,(7):54-55
“极端”体验 2000年12月7日至2001年2月21日,作为中国第17次南极考察队员,我赴南极乔治王岛采访。我在南极跨越了千年,仰望离祖国最远的一面国旗升起。新世纪的第一个春节也是在那里度过的,算得上是一次极端的体验了。在南极的50多天里,我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到最后一天离开我和越冬队员拥  相似文献   

5.
一千多年前,古希腊地学家托密勒(90—168)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假设,认为南半球必有一块陆地与北方对应,以维持地球的平衡稳定。其《地理指南》的世界地图标明“未知的陆地”,后称“TerraAustralis”(意为南方大陆),即传说中恶魔往来的幽灵之地,这更增加了其神秘感,也更激起了探险家的好奇心。詹姆斯·库克是第一个进入南极圈的人,并作有《南极与环球之行》。 1998年11月-1999年4月,厦门电视台记者王海青参加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从上海起航,赴南极考察,并以日记体…  相似文献   

6.
为163天的采访做足准备 小时候,曾经在电视上看过关于中国人登上南极大陆开展科学考察的新闻报道,踏上那片地球的头顶和边缘的土地便成为我儿时的梦想. 作为海洋领域的专业报纸,中国海洋报每年都会派记者随“雪龙”船远赴南极报道.近些年,出于南极内陆考察新闻宣传的需要,中国海洋报一直只派男性记者随队深入南极内陆采访.幸运的是,在我第五次申请参加南极考察报道之际,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安排中国海洋报可派记者随船采访,这使得我的南极梦终于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当我从“老南极”——曾四赴南极考察的鄂栋臣教授手中接过鲜红的’98中国南极考察队队旗时,我和我的队友们知道,我们将要进行的是自己记者生涯中一次最艰难的采访,在这颗蓝色星球上一次最远距离的远征,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一切可知和不可知的挑战。 这次考察是我国对南极进行的第15次科学考察的两支队伍之一。我们所在的以新闻记者为主体的’98中国南极考察队的考察方向是西牛球南美洲以南的长城站方向。同时对南极进行考察的另一支队伍中国  相似文献   

8.
第21次南极科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向南极冰盖之巅发起冲击,它填补了南极科考空白点,弥补了其他国家在南极内陆考察的一个空白区域,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南极大陆的本来状态。到达南极内陆冰盖最高地区——“冰穹A”的最高点,为我国今后在南极内陆地区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的选址做准备,是这次科考任务中一项最为艰难、也最为引入注目的任务。为了向全国乃至世界观众及时报道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科技事件,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科技专题部承担了第21次南极科考的报道工作,在持续一百多天的报道过程中,《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节目组前后方密切配合,当日传送,当日录制,当日播出,共计完成了累计1310分钟的专题报道,并实现了电视史上的两次突破:从西风带传送画面,从南纬80度以南成功传送画面。  相似文献   

9.
再赴南极超越自已张岳庚南极,冰清玉洁,气势恢宏。她不仅有叹为观止的冰盖,憨态可掬的企鹅,遮天蔽日的雪暴,更有由这一切带给观者的那种宠辱俱忘的独持感受。但我1997年再赴南极,更强烈的是另一番感受。1990年12月2日至翌年4月12日,我作为中国南极考...  相似文献   

10.
一位女记者,作为中国第六次北极考察队一员,乘坐我国唯一的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报道中国第六次北极考察活动。十年前,她也曾随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赴南极采访。作为一次例行北极科考活动,如何让"这次"不同以往?本文是她在北极的采访感悟。  相似文献   

11.
2004年10月25日,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开始了探索南极的又一次征程,挺进被称为“人类无法接近之极”的南极冰盖最高点,这是继极点、磁点、冰点之后南极最后一个关键点。无论从科学价值还是战略意义来看,找到并登上这个点对于我国的南极科考事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在历时150多天的征程当中。科考队成功穿越了魔鬼西风带这片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域,  相似文献   

12.
福州是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别名“榕城”“三山”、“闽都”,素有“东南都会”、“福地宝城”之称。这里氤氲着浓浓的文化气息,人才辈出,先后走出五代开闽的王审知、南宋爱国名相李纲、民族英雄林则徽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学者郑振铎、作家冰心等著名人物……目前有关福州历史文化的书籍已问世多种,如张作兴主编的“可爱的福州丛书”(鹭江出版社1998年5月版,分《福州史话》、《福州今日》、《福州人杰》、《福州景观》、《福州风情》、《福州诗咏》、《福州老照片》等7种),林公武、  相似文献   

13.
163天,20000多公里,275名科考队员离开家乡,漂洋过海,怀揣中国梦想,追逐不落的太阳当地时间2月7日上午,随着一列雪地车队威风凛凛地驶入中山站站区,去年12月中旬赴南极内陆昆仑站执行任务的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内陆队终于返回中山站大本营,历时共54天。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这不仅是中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首个科考站,也是整个南极地区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严酷的科考站之一。据介绍,在昆仑站执行任务期间,国家863计划支持的液封深冰芯钻实用钻取冰芯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获得了大量深冰芯钻探  相似文献   

14.
在迄今为止的浙江省留日学生史料中,该省最早派遣留日学生是在1898年《月,即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如《新编浙江百年大事记瞰:“四月,嫩江求是书院选派高材生何时、钱承志、陈锐、陆世芬赴日留学,他们是浙江官费派出的第一批学生。”这四人赴日分别学习冶金、法律、兵工、商业。日本为了给中国学生补习语言文字及各种学科,还开办了日华学堂。现经有关学者研究发现,浙江派遣留学生最早的一批是在1897年冬赴日的湖州德清人都侃、杭州钱塘人汪有龄二人。他们由正在筹建中的杭州蚕学馆派赴日本东京传玉县玉叮意进社专攻蚕学。第二年夏…  相似文献   

15.
胡蕊 《中国广播》2004,(6):45-47,52
近年来“人文”渐成时尚,“人文”二字成了无所不在的关键词,学者们言必称“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积淀”,就连新建楼盘的广告语中也不忘宣传“人文环境”……目前,几乎可以随时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媒平台上发现人文关怀精神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在武汉新闻界颇负盛名的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范春歌,去年7月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启程,独闯郑和路,一时成为人们议论的新闻人物。 其实,这只是她在世纪之交“隆重推出”的又一次“特色采访”。 范春歌的记者生涯并不太长,总共也就是16年。然而她一次又一次的“特色采访”,成就了她的“特色记者”的业绩和美名。她以一般记者没有的勇气,多次涉险走天涯。她曾赴南极、西氛、中国西部采访,其新闻作品广受读者好评。 同行们大概都会称羡范春歌的业绩和美名,可是真正值得称羡的该是她那把全副心血和整个生命奉献给祖国…  相似文献   

17.
北京时间12月17号凌晨两点、阿根廷时间12月16号15点,由唐山交通文艺广播选送的"的哥"李海波终于登上了美丽的南极。据了解,他是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出租司机。唐山交通文艺广播记者陈思从南极发回十几篇报道,他也因此成为唐山第一个赴南极采访的新回记者。同时,他也是此次"企鹅的感动·2012零距南极"海昌公益行动记  相似文献   

18.
艾伦·蒙斯洛(Alun Munslow)曾在《新时代历史》(The New History)一书中指出“人文学者要摆脱‘独狼式’工作方式,需要和不同知识背景的学者一同完成课题研究,而不应当孤独地在档案馆翻阅史料”。数字人文作为新兴跨界学科受到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2018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特别是近年来,信息管理类学科对数字人文的研究进入快速增长期。数字人文的出现,将档案工作者或主动、或被动地推向了“跨界合作”的浪潮。如何在档案工作与服务中及时引入数字人文的理念与技术,如何用档案学的理论与方法丰富数字人文的研究开展,成为摆在档案工作者和档案学者面前的新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调查确认: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回国时,带回了不少于20只的帝企鹅。这种珍贵的鸟类是企鹅家族中体型最大的属种,只分布在南极。在“雪龙”号抵达南极后,部分队员来到中山站附近的“企鹅岛”,借助直升机完成了围捕。  相似文献   

20.
历史文献学是一门正在建设中的学科,它的许多重要课题还处于探索之中,一些学者为建立历史文献学理论体系进行着艰苦的探索。曾贻芬、崔文印二位先生“对历史文献学孜孜以求,既不趋时,也不逐利,十年如一日,扎扎实实进行深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和《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二位先生长期深人研究、探索的结晶。这两本是姊妹篇,“《述要》重在对历史文献学发展历程的简述,而本书(指《中国历史文献学》)则重在理论的探索”。二者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历史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