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先秦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不竭甘泉,先秦儒家文化在襁褓之时,就穿上了一件具有“道德化”特征的外衣。这是中国德育思想的主要源泉,中国的德育思想深植于此并持续不断地发展着。 先秦时期(公元前 11 世纪 - 公元前 221 年)主要包括商周和春秋战国两个阶段。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周公(姬旦)在长期的政治实践和德育实践中总结出一些重要经验,即“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以及“孝”“友” 等思想。它包含了以后的儒家德育思想的某些因素,是中国德育的萌芽和开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和理论的…  相似文献   

2.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贯穿于法治的实现过程,从法律产生到法治实现的过程,实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交互演进过程。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法律化反映了立法过程,法律道德化则反映了守法过程,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崇高的道德理想的追求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贯穿于法治的实现过程,从法律产生到法治实现的过程,实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交互演进过程,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法律化反映了立法过程,法律道德化则反映了守法过程,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崇高的道德理想的追求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调整的两种手段,各自的实现方式不同,但最终目标一致。道德是法律的价值核心,法律是基本道德的国家强制。但由于各自调整方式的不同,两之间的转换应该有个“度”,不能失之偏颇。道德法律化主要体现在立法方面,指法律要以道德为基础。法律的道德化是指在法律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应把握法律的道德性精神,体现出法律的正义性和公正性。不能“借法行恶”,在违法律作用的初衷。所以掌握好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之间的“度”,可以使社会实现法治,维护正义,保障人权,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5.
中国伦理道德在近代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酝酿孕育时期,太平天国时的准备时期、洋务派和改良派的中西比较、戊戌至辛亥的建立时期,它在中国近代产生了三次较大的转折,既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表现为由物质化到制度化再到思想化,最终深入到道德化的逻辑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道德的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的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的法律化是人类的道德思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铸为法律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法律的本质,从而为法治的构成建构了基石;法律的道德化是法律转化为更高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义务的过程,是法律得以被主体普遍遵守的必然体现。因此,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是法治得以成立的不可缺少的两个阶段,也是人类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自然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去道德化的教育”现象刍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校越来越成为‘游戏’场所,教师越来越放弃道德教育责任;道德教育既必要,却又不可能。”这是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吊诡”现象。英国学者曼德斯教授称之为“去道德化的教育”。西方社会的“去道德化的教育”现象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处于改革和发展转型期的中国道德教育,在注重受教育者主体性、创造性培养的同时,整个教育大框架应该警惕可能出现的“去道德化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8.
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的这个“化”字就是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或者区别已经消失,甚至于趋同。在我们这个伦理民族的国家里,在封建统治长达二千年的中国,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中国,这是很危险的。这种“化”不无可能走入另一个极端——道德就是法律,用道德去规范本应由法律去规范的人的行为,甚至于去规范人的思想,把思想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这种泛道德化法哲学倾向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9.
浅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依法治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为实现依法治国,迫切需要对法律文化的借鉴与研究.我们不仅要借鉴与研究西方的一些法律文化,还要借鉴与研究我们祖先的遗产——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利与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摈弃传统法律理念,促进中国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法律相互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实现法治,既需要法律与道德的互补,更需要法律与道德的适度分离。在中国特定的法文化氛围中,应努力实现法律的非道德化而不是道德的法律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法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礼”为其本土资源。在进行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时,仍然不能忽视“礼”的传统。在新的法制背景下,传统礼法关系对当代法治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划分道德与法律的边界、推进道德的不断法律化、引导法律的不断道德化和建构德法同治模式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课本第 174页《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 ,有关公元前 841年以前不确切的时间前面都加了一个“约”字 ,但在课本中有好几处都未加 ,如第 2 0页的“公元前 2 1世纪”两处 ,第 2 2页的“公元前 16世纪”、“公元前 14世纪” ,第 2 9页“公元前 11世纪中期” ,第 2 6页和第 3 3页练习题中“公元前 2 1世纪。要不要“约”?$河南省南县第一中学@庞长仙  相似文献   

13.
在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前770年),国家的经济政策比较开放。一方面,充分发挥“周人重农”的历史优势,突出发展农业;另一方面,又从“殷人善贾”的历史现象中受到启迪,允许商朝遗民和都邑中的“国人”乃至贵族到规定的市集中做生意。既重农,又不抑商,是西周经济走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的全面兴盛是从西周开始的,而周前的教育特别是上古教育的状况及其观念却难以把握,导致了许多教育思想在源头上的模糊不清。其实生存技艺的传授是每个民族教育的共同主题,而中国上古的教育除“生存教育”外,还肩负着“祭祀与养老”的任务,因而形成了中国教育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伦理性特征。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一直重视“礼”与“德”的教化。尧舜时期,逐步形成了“德化育民”的政教观念。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历史悠久,很难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起迄年代、每一个人物的生卒年份、每一种事物的发展过程搞得清清楚楚,因此,在说明时间的时侯,只好用约数。如:“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256年)”;“墨翟(约前468~前379)”(更有说他的生卒年是“约公元前470~约前391”、“约前480~前420”……的)。表示约数,除了用“约”外,也可以用“?”  相似文献   

16.
“德”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南宋永康学派的陈亮提出了颇具特色的功利德论:反对理学空谈道德性命之说,肯定道德的功利性。在伦理层面上,主张“功到成处,便是有德”,提倡才德并美、济时达务的理想人格;在政治层面上.主张德化为本,杂王霸、会事功的富国强兵之说。陈亮的功利德论在中国古代“德”范畴的演进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我们全面理解道德的内涵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释义及其与西方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律化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规范、制度和社会心理中有关法的那一部分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国传统法律化是指从上古传说时代至清末修律为止,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的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法律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传统法律化集体本位的总体精神,无讼息争的心理倾向,德主刑辅的理论学说,视法律为工具的价值判断。在客观上,传统法律化又表现为法典编纂和皇帝诏敕及案例并为法之渊源,制定法与判例法互用,国家法与习惯法并存;在司法上,重刑轻民,程序法不发达。中国传统法律化与西方传统法律化的比较,显现出其独有的特色:1、中国社会宗法家族制度是法产生的基础,而西方形成个人本位、法律与伦理相分离的渊源;2、中国传统法律化伦理色彩浓郁,而西方法律化则是在宗教精神的笼罩下发展起来的;3、中国传统法律化以集体为本位,西方以“个人权利本位”为基本理念;4、中国古代法等级观念渗透始终,而西方法平等观一以贯之;5、中国法律化是混合法,并代表了现今法律化的趋同倾向。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奴隶制文明孕育于青铜时代。约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夏国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文明的形成,商和西周王朝是奴隶制文明完善与发展时期,春秋时代为奴隶制文明向封建社会文明过渡时期。由于我国古代文明是在四周具有自然屏障的地理环境中,以中原地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熟文明”,几乎没有受外来文明的影响和冲击,因此中国古代奴隶制文明展现出自身独特的风彩。本文拟从三个方面阐述我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老子的学说中,“道”和“德”之间并不是“体”和“用”的关系。“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是非理性之“德”,即自然无为之“德”,它就是“道”本身;而“下德”则是理性之“德”,即人为之“德”,它是对“道”的反动。在老子那里,“德”要么就是“道”本身,要么就与“道”相对立。老子反对理性之“德”而崇尚非理性之“德”。理性之“德”是人给自己制定的精神枷锁,实乃“无德”。非理性之“德”就是自由地体验内在的生命,是以“有德”。老子所主张的非理性之“德”对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下,要大治天下,德治、法治是缺一不可的,由此形成了社会二元平衡理论。其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为了平衡社会的需要,道德、法律应作适当的法律化或道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