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负担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减轻负担的努力,并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原因就在我国还未建立起有效的教育责任分担机制,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责任分担是失衡的,社会、家庭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教育责任无法分散,家庭不能成为减负后学生的合格监护者,社会不能承担起减负后学生的教育重任。中国的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它不该以及无法长期承担的责任,也即承担了许多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负担重、在校时间长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这意味着,改革的重点是健全教育责任分担机制。减负不仅是减的问题,更是教育各系统相互协调的问题。政府应该做的,就是完善社会和家庭教育,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的育人模式。这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各自所应分担的教育责任中,学校应分担最大责任或全部责任。因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社会各界密切关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学校教育寄于厚望,甚至是全部希望,认为学校教育能够独立担当将学生培养成理想人才的重任,于是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就必须完全承担起对学生的所有责任,而且学校教育不能有任何失误,否则就会遭到抱怨以至激烈的批评。然而,社会和家庭在抱怨批评学校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家庭和社会在教育中的作用,忘记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家长的不作为导致孩子出现严重问题时,最终只好哀叹“:老师,这孩子我们实在管不了了,就拜托你了”,无奈之下将应该承担的责任一推了之。同时,学生在学校出了安全事故,不管学校有无过错,社会舆论、家庭将矛头都对准学校,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学校,学校不但要承担社会舆论的压力而且还要承担经济等方面的责任。因此不少学校为了避免社会环境中种种不利因素的冲击,只好采取紧关大门、严格控制学生进出校门的“封闭式管理”措施。封闭试管理在减少外界负面影响的同时,同...  相似文献   

3.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社区各主体共同分担教育责任。21世纪以来,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根据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三者具有不同的责任属性:家庭承担最低限度的底线责任,学校承担中间层次的契约责任,社会承担中高层次的契约与道德责任。然而,由于信息限度、专业权威、职能错乱等因素阻隔,造成当前家庭、学校、社会各教育主体责任模糊、责任错位或者责任缺位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从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功能出发,明确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指向。家庭教育指向学生的人格修养,是人自我实现的人性基础;学校教育指向人的社会化,是人自我实现的生长点;社会教育指向人的未来发展,是人自我实现的助推器。为更好地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出应从强化家长责任意识、完善学校教育制度、加强多元主体合作、发挥家校社协同作用四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伦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减负不仅是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极大关注。本文围绕小学生减负问题,对于阻碍小学生减负真切落实的因素及小学生减负应当如何落实展开讨论,从而发现,学校、家长及社会对于小学生减负问题应当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究其根本,教育评价机制起到引领性作用,只有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小学生减负才能真正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5.
面对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这千年大计问题,单靠学校已经不能承担起青少年教育的全部责任,必须在与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中探索现代教育的出路。  相似文献   

6.
面对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这千年大计问题,单靠学校已经不能承担起青少年教育的全部责任,必须在与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中探索现代教育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需要遵循教育公平原则、收益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据此可以确定政府、幼儿家庭和社会应当作为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2006年以来我国政府承担的学前教育费用金额和比例都保持增长态势,在2010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更是快速增长,但幼儿家庭承担的教育费用增长比例更快,且远远超过国际平均水平。要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政府应当逐步增加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比例,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构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需要建立中央、省、县三级财政拨款体制,建立具有地域差异性与补偿性的成本分担模式,建立公平和普惠的资助体系,形成鼓励捐赠的社会氛围和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8.
“课堂主渠道”观点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创造素质教育环境条件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看,“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一观点是难以成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应该而且必须是三个,即社会、学校和家庭。而课堂既不能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不能替代学校而与社会、家庭并列为三渠道。在当前学校和课堂被不切实际地赋予了各种难以承担的教育责任的情况下,就需要更多地引导人们去认识社会和家庭对于教育应该负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齐心协力,使减负真正落到实处。作为减负的责任主体之一,学校大有可为。在这方面,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从实施有效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等方面入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现了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减负的成功离不开其对教育现实的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成就动机是当下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减负的核心在于改善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应给予学生多种选择机会。  相似文献   

10.
学校指导氛庭教育的意义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谁也无法把人的全部教育承担起来。于是“大教育观”应运而生。所谓大教育观,从时间上看是终身教育,从空间上看是学校、社会、家庭有机配合的教育。它要求学校、、家庭各方面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合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经验等方面往往比家长高出一筹。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因此,学校必须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