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 ( 2 0 0 1年 3月第一版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第 4 7面“电流”一节中的导语这样表述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 A和 B,使 A带电 ,B不带电 (图甲 ) .用金属棒把 A和 B连接起来 ,可以看到 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 ,B的金属箔张开 ,最后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相同 (图乙 ) ,这表明验电器 B也带了电 ,有电荷通过金属棒从 A流到 B,也就是说 ,用金属棒把 A和B连接起来时 ,金属棒上有了电流 ,但这种电流是短暂的 ,不是持续的 .”图甲图乙笔者认为“有电流通过金属棒从 A流到B”,这种表述是不准确的 …  相似文献   

2.
初中物理《电路》一章第三节《电流》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图甲)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张开,最后两个验电器金属箔张开的角度相同(图乙),这表明验电器B  相似文献   

3.
磁现象演示实验改进三法伊图里河铁路分局教师进修学校张旭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三《物理》课本第十一章的第一节演示实验图11—3、图11-4是用来证明:“同名磁极相排斥,异名磁极相吸引”的.实验做起来很简单.但实验效果不明显,学生也不易观察,成功率不高.如图...  相似文献   

4.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册100页有一个演示电荷在导体中移动的实验,如下: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 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张开实验现象说明,有电荷通过金属杆从验电器A流动到B,使验电器B也带了电.也就是说金属杆上有了电荷的定向移动.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物理必修教材第二册“自感”一节中有两个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其中甲和乙分别用来演示通电时的自感现象。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问这样的问题:“甲图中的电路断电时和乙图中电路通电时有无自感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对实验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线路进行了改进,可在同一电路中分别演示通、断电时的自感现象,而且能演示断电时自感电流的方向,增强了教学演示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初三物理“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中说:“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B,使A带电,B不带电(见初中物理第二册124页图甲),拿一根带橡胶柄的金属棒,把这两个验电器连接起来,可以看到,B的金属箔张开了,同时,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了(见初三物理第二册124页图乙),这表示A上的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传到B上去了。” 我认为这段话,表述不够周严,理由如下:使验电器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连接验电器A、B后,电荷是从A传到B,还是从B传到A,这要看验电器A带的是什么电荷。若验电器A带负电,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中学物理中有关声音的音调、响度和共振的演示实验做了一些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直观、明显,而且增加了趣味性,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增强实验的可信度,我们研制了一台“声音频率显示仪”,其电路方框图如图1所示.由驻极体话筒拾音,信号经两级三极管放大器放大后,用数字电路组成的频率计计数,最后用七段二极管数码管显示所测声音的频率.仪器用4节5号电池供电,整台仪器安装在一个17cm×7cm×11cm的木盒中,使用十分方便.“声音频率显示仪”是我们改进实验的重要设备,如果没有该种仪器,也可用带话筒的扩音…  相似文献   

8.
高中物理课本是通过如图1所示的实验图1装置来演示平行板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学生在学习该节内容后,产生了许多疑问,如静电计为什么能测量电势差?为什么B板要与静电计外壳连接或同时接地?为什么不能用电压表测量A、B两板间的电势差?老师在遇到这些疑问后,若只作一些肤浅的回答,是不能满足求知欲旺盛的高中学生的.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特别安排了一堂课外实验活动,很好地解答了学生的问题.现介绍如下.一、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中立即就有人回答:张角的大小决定于金属箔是否带电和…  相似文献   

9.
高二课本在研究自感现象这一节课时,必须做好“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做好这两个实验是讲好这节课的基础,也是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关键。现行课本中是利用97页图4—15和图4—16来完成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现象演示实验的。我们认为按照现行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容易产生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0.
汪木林 《物理教师》2008,29(5):29-29
在图1所示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时,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就增加(或减少),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通过该实验演示,就可以得出磁也能产生电,而且产生电流的条件是,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能产生感生电流.该实验中演示电流产生的实验装置是编号为J0403的教学演示电流表,演示该实验坐在稍后面的学生就看不清电流表指针的摆动,近视眼学生更看不清.如何让每个人都能看出电流的产生呢?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生活中,金属箔处处可见,人们通常都把它当废品丢掉了。其实,只要稍动脑筋,利用金属箔的物理特性,就能让它在物理实验中发挥不少作用。1 演示“物体的浮沉” 在讲授“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时,课前准备好2张相同的铝箔。演示;把1张铝箔对折几下,用手抹平,以除去其中残存的空气,把它竖起来放入盛水的大口玻璃容器中,铝箔下沉。用另1张铝箔折成“小船”,把“小船”放入盛水容器中,“小船”不但不下沉,还能装载5,6支粉笔。通过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也很容易领会“为什么钢铁制成的船舰也能…  相似文献   

12.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湖北省黄冈中学徐辉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导体中的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2.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关系.教学仪器演示器材于电池8节、演示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各1只,2.5V、...  相似文献   

13.
·实验预习·1.测量电路_,要用电压表,其符号是_. 2.图3-1是电压表的表盘,当选接“-”与“3”两接线柱时,其量程是_,每一大格表示_,每一小格表示_.当选接“-”与“15”两接线柱时,其量程是_,每一大格表示_,每一小格表示_.图3-1中表盘指针指示的读数为_. 3.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是:(1)电压表要_在电路中;(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必须使电流从_流入电压表;(3)被测电压_电压表的量程. 4.电压表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对准_. 5.电压表接入电路前,应先估计待测电压…  相似文献   

14.
1教材中的两个演示实验 1.1电流问的相互作用力的演示 人教版的物理课本选修3—1第三章第四节《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演示实验“平行通电直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图1所示,两条平行的通电直导线会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在什么情况下两条导线相互吸引,  相似文献   

15.
现行高中物理必修教材第二册第六章第三节是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电磁场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而传播出去形成电磁波.而这一内容非常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做好课本第139页图 6—5的实验(如图1所示)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而中学物理实验室中一般没有演示这一实验的专 用器材,如果采用上述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88页图4 -2的实验(如图2)来替代,对学生来说缺乏新鲜感, 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通过实践发现, 采用实验室中已有的器…  相似文献   

16.
初中《物理》第一册第158面上,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做“使用定滑轮不省力”的演示实图1        图2验时,观察到用定滑轮后弹簧秤示数小于不用定滑轮时使物体上升的力.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使用定滑轮能省力”.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弹簧秤本身并不轻(较重的可以达到25牛).这样由于弹簧秤自身重力影响致使读数偏小,由于误差较大,说服力不强.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做该演示实验时采用图2所示装置.这样,用力拉右边弹簧秤使连在定滑轮左边的弹簧秤和钩码匀速上升,此时可认为:左边弹簧秤示数的大小为不用定滑…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电磁振荡”一节介绍了“电磁振荡”演示实验.电路如图1所示.做好这个实验,使之达到较好效果,是让学生确信电磁振荡存在的真实性,并形成深刻印象的关键.按教材中介绍的方法,显示振荡电流是通过直流电流计来实现的.为了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电表指针的左右摆动,LC电路的固有周期要尽量大些.不过,通常电感器的自感系数达到L=10H已经足够大,而电容器可通过并联使总电容达到C=10000μF,这样可使震荡周期达到。  相似文献   

18.
对于教材中设计的演示实验,每位教师应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对实验进行恰当的修改和补充,使实验更具演示性。如初中《生物》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如图1:在讲台演示该实验,只能让教室内一侧的学生看见,要让另一侧的观察到,还要将凸透镜、光屏移到蜡烛的另一侧。为了让两侧的学生,即全体学生都同时观察到透镜折射成像的现象,演示实验可修改设计为如图2:教材中讲述睫状体内平滑肌调节晶状体曲度,以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这部分内容时,没有更详细的阐述,也没有挂图说明,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为了使这部…  相似文献   

19.
在高职《物理》(第二册)“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一节中,讲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热传递”现象.在课本第11面有两个演示实验,其中“摩擦和加热使铁块的温度升高”这个实验要在课堂上演示不大方便,且实验效果欠形象直观,特别是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的“热是如何传递”的问题,这一实验无法说明.笔者在反复琢磨后,设计了一种能形象直观地演示热“传递”的实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高中《物理》第一章第五节“力的合成”,关于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如何求合力的问题,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再结合力的图示寻求合力F与分力F1和F2的关系,从而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何组织这节课的实验教学,选择何种方式进行演示,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为了配合新教材的教学,结合高中《物理》(试验本)图1-26,本人经过反复实践,针对F1∶F2∶F=3∶4∶5的情况,对如何利用钩码做这个实验教学的问题,设计了如下一套实验教学方案(以下为所需器材、实验装置及相关图纸数据,供同行参考)。a.所需器材。①方木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