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古代史  ●杯酒释兵权【概念解析】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和他的谋臣赵普反复研究唐末以来的经验教训,首先着手于中央集权加强的工作。赵普认为,天下自唐季以来,导致军阀割据、国家分裂的原因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要解决它只有实行“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措施,即最大限度地把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集中于皇帝之手。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解决军权开始的,因为军阀跋扈是五代最突出的问题。五代中期以后,各王朝统治者都竭力加强朝廷直接统领的禁军,削弱地方军镇权力。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禁军…  相似文献   

2.
北宋的建立,继承五代十国分裂混战之后,皇朝的建方者赵匡胤(宋太祖),为了抑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抬头,结束统治阶级内部长期纷乱矛盾的局面;同时为了确保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更有效地镇压农民起义,在武力统一全国进程中,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步骤.又因五代以来,受到封建割据战争不断进行的影响,农业生产呈萎缩状态,建立在北方的中原政府,出现"帑藏空虛,财用枯竭"的现象.为了稳定北宋政权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又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良的措施.这样北宋政权和他的社会经济,经过太祖十七年(公元960-976)的统治,就开始获得稳定和恢复.本文试从这段时期的水利建设,探讨其内容及其所起作用,借以窥见宋初经济改良政策的一斑.  相似文献   

3.
继唐五代所建立的北宋政权,是在封建经济特别是作为封建经济补充的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960年至979年近20年的时间内,北宋政权次第消灭了各个割据势力,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同时在统一的过程中,又建立和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就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总历程来说是有其进步意义的.但两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向前发展的结果,在阶级和阶层的关系上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情况;同时这一时期在民族问题方面也由于北方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族的先后兴起,各族的统治者力图扩大剥削面,相继南向发展,建立了辽、夏、金、元等国家,和汉族的宋王朝产生了剧烈的民族斗争.在北宋的时候,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阶层操纵政权,这一阶层为着保护他们对农民的剥削特权和商业的利益,故对外坚主求和;而对内由于大量集中土地,抢夺财富,造成了阶级间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对立.因而北宋的统治者便把主要力量放在对  相似文献   

4.
自中唐“安史之乱”至五代,王朝频繁更迭,战祸连绵持续二百余年。北宋政权建立后,宋太祖为了防止唐末以来藩镇跋扈局面的重演,使北宋政权能长期巩固下去,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而兵制改革是其改革的中心环节。其基本做法是,收夺藩镇兵权,将地方军权收归中央;削夺将帅兵权,将军权集中于皇帝之手。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军力的削弱,出现了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走向了预期目的的反面。  相似文献   

5.
公元960年,赵匡胤即位为宋太祖.他总结唐中叶以来的统治经验与教训,为了进一步的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两个方面制定国策:一是严格控制兵权,防止军人跋扈,威胁皇室;二是依靠旧官僚和广泛招揽地主文人参加政权,以维护它的统治.经太祖、太宗两代的军政改革,集中了兵权、政权和财权,有效地(上收了兵权)铲除了地方藩镇割据势力,扩大北宋地主政权的阶级基础.这些改革和措施从巩固统一角度来看,作用  相似文献   

6.
北宋中央集权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初期,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为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形成了军权高度集中的兵制、财权高度集中的财制和政权高度集中的政制.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对巩固政权,防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再次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使北宋长期处于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更是相当完备,对当今政治仍有借鉴意义。但是,赵宋王朝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官僚制度的建立是应那个时期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有其特殊历史发展背景:朱温兴梁灭唐,政权割据加剧、政治乱象横生;五代政权更迭,战争烽烟四起、纷争愈演愈烈;割据政权林立,走马换将频繁、政局动荡不稳。历史变局的推动促使北宋取代后周,政局趋于稳定、官僚政治初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修订本教材作了较大的改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讲清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方针,是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的;又要揭示北宋这一方针对于日后庞大官僚机器的出现和军队战斗力的严重削弱所起的消极作用.本文主要对这一内容作些分析.一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在唐末统治阶级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新的藩镇,分裂割据局面更加严重.朱温降唐以后做了唐的节度使,盘踞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势力逐渐强  相似文献   

9.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分裂割据时期,由于连年混战,军阀当政,故刑法较为严酷,唐代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统一社会秩序和法律制度遭到很大破坏。历代史家大都认为这个时期无礼乐制度可言,对其法律制度也采取否定态度。然检诸史籍便可发现,各朝统治为强化其统治,在立法方面并非一无建树,在中国法制史上五代时期也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论韩信     
“汉承秦制”,刘邦基本上继承了秦始皇的政治路线和依靠他建立起来的物质基础,消灭了以项羽为代表的搞分裂、开倒车的复辟势力,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但是,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的斗争,并没有结束。以韩信为代表的分裂割据势力跟以刘邦、吕后为代表的西汉王朝之间的生死搏斗,就是这场斗争的继续。不过,斗争的形势,已经由公开的两军对垒,转化为地主阶级政权内部的两条路线的斗争。代表分裂割据势力的头子就  相似文献   

11.
西汉初年,统治阶级崇黄老,行休养生息,使得地主政权得以巩固,封建经济得以发展,文化教育逐渐繁荣。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精神统治,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刘彻采纳了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建议,积极推行罢百家、尊儒术、兴太学、举贤良的文教政策,“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兴办了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官立的太学。尊儒产生了太学,太学发展了尊儒。西汉太学以儒学为正宗,以《五经》为国教,培养地主阶级的统治人才,培养纲常道德观念和净化社会风气,以利其统治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太学作为地主阶级成熟阶段中兴起的这一历史事物,对此进行探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不少专著或文章,在论述唐王朝灭亡的原因时,一般都归咎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没有深刻揭示唐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引起唐王朝统治阶级内部长期的权力之争,导致国力的衰竭,丧失了抵御地方割据势力的能力,这是唐王朝衰亡的内在因素。而黄巢起义打破安史乱后一百多年来各类藩镇之间互相制约的格局,使地方割剧势力威胁中央政权,这是唐王朝灭亡的外在因素。当内外因素结合起来时,唐王朝也就灭亡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到了隋唐,随着魏晋南北朝分裂局面的结束,一个新的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权,继秦汉中央集权国家之后,是再度出现了。出现之后,还在徐徐强化。我们就封建政权是地主阶级统治农民的政治权力而论,那末,到了隋唐,为什么采取中央集权制形式的封建政权?它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又在怎样的条件下强化?强化了,又为什么到中唐以后  相似文献   

14.
一自东汉魏晋以来,士族豪门势力日益发展,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力量,采取维护士族豪门地主利益的九品官人之法——九品中正制。他们在占有大量土地、控制着多数农民的基础上,发展了这一制度,从而使这些豪门大族成为世代相承的门阀势力。他们不但利用其种种世袭的封建特权,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形成武断乡曲的地方特殊势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之中很多人成为封建政权中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5.
(一)西汉王朝的建立,是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主复辟势力的一次巨大胜利,但是如何巩固、发展这个胜利,使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在我国最后确立起来,仍然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局面,有许多艰巨的任务需要去完成。首先,摆在封建统治阶级面前的是“十室九空”、“经济萧条”的烂摊子。常年战乱,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国家穷困之极,连皇帝出巡都配不齐四匹纯一颜色的马,将相只能乘牛车,劳动人民的困苦情景更是可想而知。为了迅  相似文献   

16.
我国历史上,在公元二世纪后期,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黄巾起义,摧垮了推行儒家路线的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客观上为法家路线的推行开辟了道路。接着,一批地主阶级革新派,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实行法家路线,消除了豪强割据和混战局面,建立了鼎足而立的魏、蜀、吴三个国家,使中国从分裂逐步走向重新统一。诸葛亮是出现在这个时期的法家政治家、军事家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一生  相似文献   

17.
北宋中期,是什么原国迫使统治者决定了变法,推行“熙宁新法”产生了哪些社会效益,王安石的改革设想缘何不能实现,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这三个问题略陈刍荛之见。一我国历史上,宋代地主政权是持续时间较长、又是过早出现衰象的一代王朝。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根据“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注的方针,一方面用军事手段削平割据势力,实现统一,另一方面大力整顿内政,奖励耕织,扫除发展生产的障碍。经过数年努力,终于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侯伯恣横,非法掊敛”的混乱,确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统治,造成“天下如一家,政事如一体”的安定局面。之后太宗、真宗两朝继续推行“许民辟上,州县无得检括”等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东汉封建政权是在血和中火建立起来,它的成立意味着封建制度的复苏。东汉政权是由豪强地主阶级创建、依靠大地主支持而出现的。刘秀所建立的政权即称"汉",当以刘邦所创建的西汉王朝继承者自居。所以其统治制度,大体均沿袭西汉旧制。不过,由于历史的发展,事实已经暴露西汉政权许多制度和措施,并非十分理想。重建封建地主政权成了摆在光武帝面前的头等大事。如何安置功臣外戚,怎样对待士人文吏,是考验刘秀治国理政方法的问题,也是最能体现刘秀真挚情感流露的。  相似文献   

19.
南宋是北宋灭亡后在南方重新建立的赵氏小王朝。在它建立后,就存在武将拥兵权和北方女真贵族武力威胁的两个问题。对这两个问题,南宋最高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一是收兵权,恢复北宋的传统兵制,防止武将拥兵割据或叛乱;一是与金人议和,企图保住赵宋王朝在南方的统治地位。二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对于兵权这个重要问题,宋朝统治者历来十分重视。宋太祖赵匡胤吸取了唐末五代骄兵悍将拥兵叛乱,藩镇割据,中央政府权力削弱,王朝短命的教训,在宋朝建立不久,就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方式解除禁军将领的权力,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来控制军队。设立枢密院与三衙,负责军队的训练、调遣与统率,二者互相牵制,军权最后集中到皇帝手中;枢密院长官由文官担任;州郡长官不得过问当地禁军事务,禁军将领也不得干预地方行政;实行更戍法,以防止禁军将领与士兵间产生特殊关系等等。这套制度在北宋一百六十多年统治中确实起到了巩固赵宋王朝的作用,但也有很大弱点,北宋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之间有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从战国封建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至西汉武帝经济改革后结束,历时约五百年之久。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和残留在工商业中的奴隶主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贯穿了过渡期的始终。与此相适应,“重本抑末”政策,即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基本政策之一。自商鞅变法始,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