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学贵有疑”。因此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疑,通过提问、析疑、解惑,引起学生思维冲突,开启学生心智。然而,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疑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设疑要简明具体,问题不宜太大、太笼统 有的教师虽然明白设疑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但是设计的问题过大、过于笼统,导致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这样的设疑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例如教学《怀疑与学问》,有的老师是这样设疑的:“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这个提法虽然没有错误,但是问题是否过于笼统呢?我想不如把这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来解决。 1.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有哪些?  相似文献   

2.
职教师资队伍应具备怎样的要求和特色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职业教育要切实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其关键在教师。新形势下,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当好这个教师?”每一位校长更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应培养和使用怎样的教师?”思考这个问题,不能不联系我国职教师资的实际,除了教师自身要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要针对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这支队伍应具备怎样的要求和特色?如何去建设?本期“职教三人行”围绕这一话题特邀请北京现代职业学校校长张长谦、江苏省张家港工贸学校校长顾栋明和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李铁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文本”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开始日益强调“文本”或“文本思想”,但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在“落实”上还存在问题。笔者此举二例,谈谈粗浅的认识。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笔者读中学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就曾经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时间已过去20年,自己从事了教学管理工作,这样的“教诲”,在语文课上仍然能够听到,没有先前那样“权威”,只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偶有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教师的“文本”教学中是一个要解…  相似文献   

4.
段康宁教授曾把化学解题过程总结为“五步曲”,即首先要想怎样做?更要想为什么这样做?还要知道是怎样想到这样做的?进一步深究不这样做行不行?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这些方法哪一种更好?这样做的结果,无疑会使思维能力达到新的层次.也就是符合思维效益公式1&;#215;10&;gt;10&;#215;1,即对1个问题多角度、全方位思考10次,  相似文献   

5.
一题多解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沟通知识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因而历来为广大教师所采用。但是“多解”应该在怎样的场合下进行呢?应该对怎样的学生“多”,“多”到怎样的程度呢?有些教师对这些问题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节课中教师让学生围绕着一道题目,想出十几种不同的解法,  相似文献   

6.
论解疑     
古人云:“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时常要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因而解疑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就中学数学中如何解疑谈点肤浅的看法,以求得抛砖引玉。先举一例:在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时,学生提出: “是否存在既是偶函数又是奇函数的函数?”这个问题确实提得很好,是对课本函数分类的补充,我们往往习惯于这样回答: “有的,如函数f(x)=0就是嘛。”这样回答似乎十分简单明了,可是学生却很难体会到教师是怎样思考而得的,虽然解决了目前的问题,对于解决今后的问题,学生毫无所得,失去了巩固知识和训练思维  相似文献   

7.
浅谈语素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以下简称《提要》)中,新提出了“语素”这个术语,并且把语素作为五级语法单位中最低一级语法单位。在教学中自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建立语素这一级语法单位?语素和有的语法著作中提的词素是什么关系?语素和汉学、词的关系怎样?语素内部可以怎样分类?木文就个人在教学中的体会。对以上诸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请诸位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面对这样一个令教师困惑的问题,我似乎也有很多的困惑:“沙漠”这个欣赏“点”是如何确定的?它结在什么样的活动的“线”上?属于怎样的一个教育经验整体?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此前有过哪些相关的活动经验?此后又打算如何拓展?要解决这些困惑,我认为了解和反省自己的设计思路,比单纯将这个片段隔离出来进行思考更为重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有20多处谈到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认为,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还以他一贯的世界眼光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在十三大前夕,小平同志曾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可见,如同毛泽东同志当年把搞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作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一样,邓小平同志是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行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革命的首要问题来对待的.  相似文献   

10.
感悟四要素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更要注重学生的整体感悟。“感悟”已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怎样的感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感悟呢?结合个人的摸索和实践,我认为,感悟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才能落到实处。一、感悟要有时空基础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往往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伊始,一篇课文或一段内容让学生匆匆读过,教者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发问,你读出了什么?你悟出了什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了。学生没有读、思的时间,何来感悟?教者之所以这样匆忙,可能是防止时间不够,要么就是把学生都当成“天才”了。因此…  相似文献   

11.
思品课开始,老师板书课题《诚实比满分更重要》后说:诚实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诚实的孩子,人人喜欢。“满分”是重要的,“诚实”也是重要的。那么,为什么“诚实比满分更重要”呢?请大家自学课文。(生自读课文) 师:(抽拉一张满分的语文试卷的投影片,并在“立既”上停住)平平发现了“立即”写成“立既”,教师却打√后,为什么他犹豫起来?告诉老师会怎样? 生:告诉老师,就是让分数改正过来,这样平平就得不到满分了。生:平平在进行思想斗争,要诚实,还是要满分口师:平平后来怎样做呢?请看课文2-6节。“平平想起上学期一件令人难忘的事”是怎样的事?  相似文献   

12.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13.
一、好习惯是怎样养成的 [观察]“求比一个数多几的练习”(一年级) 1.“你说得最响,奖励你一颗五角星。”一年级的数学练习课,学生看卡片口算。共12张卡片,12位小朋友口答,都答对了。最后,老师选其中一位,这样评价。 2.“100以上的数我们没有学过,你都能说,老师奖励你。”面对“64只蝴蝶标本,40只蜻蜓标本”,教师请学生提出问题。生:“蝴蝶标本和蜻蜓标本一共有多少只?”另请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这样说:“64 40=104(只),答:一共有104只。”教师这样评价。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有句谚语这样说道:“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在我们教学工作中,“漂亮的孩子”就是指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难看的孩子”就是指品学有问题的学生。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所在,是否爱问题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热爱学生的重要标尺。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在怎样用“爱”去转化后进学生这个难题上,我深刻地体会到:信任是转化的前提,发现闪光点是转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再发现”不同于我们常提及的“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举一反三”。它是指对已成定论或已有答案的问题的再一次发现。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1 一个典型问题的“再发现”初中学生常常习惯于接受知识 ,只有部分学生才能将知识点总结得清晰准确。例如 ,我们学完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常常观注的是怎样记忆公式 ,怎样应用公式来做题 ,很少有这样的思考 :一元二次方程有求根公式 ,那么一元三次方程 ,一元四次方程 ,……一元n次方程是否都有相应的求根公式 ?经常这样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不一定将思考的问题全部解…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要在双向互动上下功夫,师与生、生与生双向互动,才能体现交际。”因此,我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变“单一交际”为“网状交际”,要围绕话题精心设计多个回合、多个情境,让生与生、师与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网状的口语交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互动的交际的过程。1.双向互动性显性的话题。如教材里“小猴借铅笔”这个话题,有这样的文字提示:小猴是怎样向熊猫借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的?是怎么做的?小猴是怎样还铅笔的?教学时,只要让学生弄清这个提示要求,分别让学生扮演小猴和熊猫,按照提示问题的顺序,连…  相似文献   

17.
中学阶段的作文训练,绝大多数是由教师命题,学生按教师意图或划定范围来进行写作。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常常听到学生们这样的提问:“这个作文题该咋写?”“怎样审题?”在学生习作中“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离题万里”等毛病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审题是作文成败的第一步。 一、如何审题 怎样审题?审题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共同性的东西?是否有规律可寻?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方法。为此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即:“五弄清、五确定”:一、弄清题目所暗示的体裁特点,确定文章的文体;二、弄清题目的含义、要求和范围,确定文章的基本内容;三、弄清题目的重点(题眼),  相似文献   

18.
公主啊!公主     
某国——国名并不重要——某国公主今年芳龄四岁,正是性格定型重要时期,然而公主该有怎样的仪态,却没有人说得清楚。优雅?大方?果敢?聪慧?或者是否该将应付恶毒后母也列入教学课程?这个问题,就连宫廷魔法师也无法回答。坐在王座上的国王用权杖顶了顶下滑的王冠,郑重其事的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不,是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忠诚的骑士。“去寻访各国的公主,以此为借鉴吧。”就是这样,他们上路了。  相似文献   

19.
100分的答案     
午后,懒懒的阳光洒落在地面,狭长的道路上,男孩骑着车载着女孩……“你会爱我多久?”女孩紧抱着男孩,侧着头在他耳边这样甜甜地问,她知道,这个问题没有100分的答案。带着娇嗔的轻笑,她说:“给你一个说甜言蜜语的机会。”男孩却认真地思考起来。趁着等红灯的时间,他举起手比了一个“1”字,要女孩猜猜他的答案是什么?女孩想了想,快乐地说:“是一辈子!”男孩笑了,并不是因为她答对了,而是感染了她的喜悦。绿灯了,男孩收敛起笑容,轻轻告诉女孩:“我不会给你这种答案,这样的答案美好得不真实,像在说谎……你再猜猜……”女孩对男孩的说法很满意,…  相似文献   

20.
从前有一个残暴但自作聪明的国王,曾经下了一道命令:凡是进入本国的人,都必须先回答一个问题,回答对了则允许进去,回答错了则被斩头。就这样,国王的这个命令杀了不少的人,其中有商人,有无意闯入的人。国王非常得意,邻国的国民恨之入骨,但没有办法。有一次,一个穷农夫无意中闯入了此国,很快这个农夫被押到了国王面前。国王一见他就问:“你来这里干什么?”原来国王就是用这个问题杀了不少人,因为这问题的回答权是由国王控制的。但是,这一次国王却没有得逞,农夫的回答让国王杀他不是,不杀他也不是,只能放了他。究竟农夫是怎样回答国王的呢?他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