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丁玲在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中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中,党的教育和左联的影响,推动丁玲冲破了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由一个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左翼革命作家,在创作上则由苦闷追求的创作初期(1927——1929年)跨入到转变发展时期(1930——1936年)。这个时期,她的作品从主题、题材、人物到创作方法、艺术风格,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充实、明朗、积极、乐观的基调。特别是左联五烈士事件的发生,更加快了她走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步伐。可以说,丁玲在左翼文学运动中的创作,是她整个文学道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
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受到政治语境的影响,形成以"左翼"文学思潮为主流的文学创作氛围,作为带有强烈革命色彩的激进文学思潮,具有特殊的进步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损伤了文学应有的本色,给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北斗》是丁玲主编的左联机关刊物.作为左翼文学的阵地,它在严酷的文化专制下巧妙运用各种斗争策略,指引左翼文学在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下争取发展空间并广泛扩大影响;同时,它努力繁荣创作,指导左翼文学创作逐步走向繁荣;《北斗》还积极指导左翼文艺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左翼文学的发展.它犹如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坛上的北斗星,为繁荣和发展左翼文学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丁玲和沈从文的关系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悬置已久的一桩疑案。两人都来自山清水秀的湘西,都是受“五四”精神鼓舞而踏上文坛。之后,丁玲日益倾向左翼无产阶级文学,沈从文始终信奉着独立的文学观,各自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丁、沈早期交往密切,在创作上互有影响,写下了许多题材、风格相似的作品,有一些甚至同名。另外,丁、沈的一些作品就与两人的交往直接相关,因此,弄清楚丁玲、沈从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人某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准确把握作品内涵,有助于我们研究两人艺术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探讨同一代青年选择了不同的创作道路的原因。解开丁、沈交往这桩疑案,无论是对丁玲、沈从文的文学生涯和作品的研究,还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1)左翼新秀的创作特点“左翼新秀”的概念。左翼新秀与初期左翼创作的区别。左翼新秀的创作在题材、人物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及特点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王艳蕾 《文教资料》2007,(20):89-91
瞿秋白1931年到1933年一直参与中国左翼文学活动,对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文学阶级性、思想性的强调,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都成为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的重要内容。但是,他过分强调作家的世界观影响作品价值、忽视文学的艺术性也成为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理论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7.
以创造社为代表的左翼文学思潮对浪漫主义思潮的阻击,实际上出于两个理由。从意识形态上说,主张阶级斗争的左翼文学思潮隶属于无产阶级阵营,而浪漫主义思潮则隶属于所谓资产阶级思想阵营。这两大阵营在左翼看来,是殊死搏斗的两大集团,只能有一方从历史上消失,而且这只会是资产阶级。从哲学基础上说,左翼文学思潮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其世界观当然是唯物主义;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高扬人的精神自由,其世界观是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8.
丁玲创作的前后截然分期历来造成文学史乃至评论者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话语环境的不同,对其前后创作也产生了完全相反的审美判断,不论这种评价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丁玲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分水岭的特征。文章从丁玲前后期创作的题材关注到丁玲对女性命运的探索以及她固有的创作笔致,分析了丁玲强烈的女性情结和对于时代、革命的忠诚意识,在这二者的结合中呈现出丁玲创作的独有文学詈观。  相似文献   

9.
深受"五四"文学传统影响的作家丁玲,经过了左翼文学时期集体主义写作风格的转变,延安时期其创作心态经历了再一次艰难的蜕变,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她走过了一段由游离到坚定的心路历程,对其创作心态的探究可以作为一个个案观照延安文学体制的规约性和作家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0.
丁玲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中国现代小说追求新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最新收获,它在50到70年代经历了由肯定到否定、由赞扬到批判的过程。其历时性评价反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文革前的发展轨迹是不断趋向激进和畸变的。具体表现为作为当代现实主义的选择和新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逐步政治化和教条化。在经历了畸变和沉沦后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最终也得到了回归和复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茅盾的《女作家丁玲》、《丁玲的〈母亲〉》、《丁玲的〈河内一郎〉》三篇评论为基础,评介了茅盾论丁玲创作的时代意义和审美分析,以及丁玲创作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2.
延安时期是丁玲小说创作的重要时期,延安给作家提供了特殊的写作环境和不同以往的生活,使得作家的创作有了重大的调整。全文从文化身份、创作思想、创作主题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深入探究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转向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丁玲小说文学语言的生成机制有多种,但变异的运用和味道的经营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正是它们成就了丁玲小说文学语言绚丽多姿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4.
75年来,丁玲以《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创作,而震惊了30年代的坛,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获奖而驰誉国际苑。可是在“反右’,风暴的浪涛里.丁玲竟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变为令人齿寒的“复仇女神”,从而湮没了24年。新时期丁玲复出后,丁玲研究才从恶梦中惊醒过来.将丁玲研究由“拨乱反正”而逐步走向深入;1986年丁玲逝世后,研究站在时代和历史的聚焦点上,去告别死去的丁玲,同时又去寻觅还活着的丁玲,让丁玲创作的“生命力”要在“承受过去.向着未来”的时代浪涛里,闪烁艺术美的火花。  相似文献   

15.
新发现的公鼐《问次斋稿》出版发行。公鼐曾崇拜拟古主义者,后来成为拟古主义的反对者,认为文学创作是时代的反映。其作品表现出鲜明的政治主见和思想倾向。公鼐对多种诗歌体裁运用自如,艺术特点鲜明。公鼐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陈娟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37-40,67
丁玲小说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是其小说创作历程发展的反映。从"莎菲女士"时期、"左联"时期、延安时期、"土改"时期四个不同时期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阐述,可以深刻了解丁玲小说塑造的一批具有真正女性内涵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左翼作家奔赴延安,把左翼文学也传播到延安。周扬、丁玲、周立波等在延安的文学活动承续了左翼文学精神,延安流动着左翼文学的血脉。但由于左翼文学本身存在着的许多"非革命"的因素、左翼文学时代背景的差异以及周扬等理论家赋予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革命文学的合法性地位等原因,左翼文学在延安遭到改写,延安意识形态改写了左翼文学的启蒙意识、自由主义、个性主义、颓废色彩等精神意识,改写了左翼文学的文学主题与人物形象等文学要素。左翼文学在延安发生转型与重塑,逐渐融化为延安文学的一分子。  相似文献   

18.
苏燕 《鸡西大学学报》2012,(8):94-95,106
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形态。它在推销文化享受的同时,也不断地将文化推向庸俗化。就文学而言,创作主体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惜舍弃文学的人学本质以迎合大众口味,致使文学向商业化、世俗化、娱乐化和技术化方向发展,与文学的文化引领功能背道而驰。出于对文学本身和民族未来的责任感,文学创作主体必须重新思考文学创作的价值选择。只有在创作动机、思想内容、写作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把握好义与利、雅与俗、庄与谐、真与假的关系,才能使文学获得涅槃重生。  相似文献   

19.
丁玲以“代替自己给这社会做一个分析”的写作方式,建构女性自我的历史主体性时,表现出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血肉般的内在牵连;并在人类性和现代性所构成的坐标轴上,展演着对于女性自我及其存在的哲学性反思。面对轻盈的理性与沉重的肉身之间与生俱来的动荡和冲突,丁玲写作的现代性可以表述为丁玲的女性之思、身体之思。  相似文献   

20.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学说和伍尔夫"雌雄同体"理论,丁玲的创作可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时期.丁玲的性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自身遭遇而凸凹不平,这种双性人格特征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写作,在她的小说文本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丁玲不断地用理性压抑本我意识,克制自己的女性意识,用理智来从事写作,压制本我,表现自我,走向超我,最终创作出一部描写解放区土地改革最高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