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在全国播放,曾引起一时轰动。王起明开办织衣厂‘就职’演说中的‘爷爷与孙子’关系的一段表白,颇耐人寻味。 ‘我们从五湖四海来到了这里,组成了一个新的大家庭。既然是个家庭,就应该有家长和孩子。至于这个家庭的家长 “爷爷”,当然就是我了这个家庭的孩子“孙子”,就是你们这些雇员。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个家庭当然由我这个“爷”说了算。不过,为了这个家庭的兴旺,完全需要“孙子”给“爷爷”提好的建议和设想,更需要“孙子”对“爷爷”的扶持……’  相似文献   

2.
我们六(1)中队名为“哆来咪”中队,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在这个充满快乐的大家庭里,有41位活泼可爱的同学。我们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多才多艺,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组成了一曲曲美妙动听的交响乐。  相似文献   

3.
砺金     
抢外婆九年级徐玮家,一个多么甜美、温馨的名字,我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和谐的大家庭里。这个大家庭里有外婆一家、大姨妈一家、二姨妈一家、舅舅一家和我跟爸爸妈妈组成的一个家。我们这个大家庭呀,关系好得不得了,都是孝子贤孙。大年三十那天,早晨我刚起  相似文献   

4.
《一个树木的家庭》选自《自然记事》,作者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朱尔·列那尔(1864~1910)。这篇散文小品,文字虽短却写得妙趣横生,精细观察与精确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的情趣、感情和思想意志不露痕迹地揉进文中,使我们从字里行间感觉到他的心声。在文中,列那尔抓住了树林的“性格”特征,反映出树木们的“精神”面貌。列那尔借助于树木社会的风貌,既展现出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型,又暗示了人类社会存在的某些弊病、灾难和冷酷现实。列那尔是一位基本功十分扎实的素描大师。作者将树木这一人们习见的植物描摹得那样准确逼真、形象生动。作者走…  相似文献   

5.
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大家庭,同学们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和这个大家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班集体需要有凝聚力.可以从建立班干部团队,建立明确的班级奋斗目标,开展多种集体活动来增强班级凝聚力.这样,在这个大家庭里,同学们才能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6.
王丽 《河北教育》2008,(1):30-31
社会以家庭为单位,“国”字后也少不了一个“家”。换一个角度来说,学校也是一个家,一个校长、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大家庭。校长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如何处理好校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是学校发展的关键。现实生活中,不乏高高在上、以权压人,使得学校内出现明争暗斗、日渐衰落的景象。职为公职,当奉公尽职;权非私权,勿行私害权。充分理解了这句话,学校内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相似文献   

7.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在地球这个大家庭里,因为爱,我们紧紧相连。《太阳是大家的》,太阳博爱地挥洒阳光,赋予万物色彩和能量,在她照耀过的地方,充满了爱;“我”没有把《一面五星红旗》换成面包,却换来了外国人的尊重和礼赞,  相似文献   

8.
<正> 编辑部的哥哥姐姐们: 你们好! 我是一名小学生,对于我来说,班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爱护这个家庭,但是怎么做才是真正的为这个大家庭好呢? 我在学校里也算是个“三品官”——校值日生,按道理讲,我应该大公无私才对,但每当我们班出现问题,我就有些矛盾了。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9.
莫俊峰 《读写月报》2023,(33):44-48
<正>《桃花源记》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佳作,“世外桃源”更是为人津津乐道。对于该文的解读,古来不乏真知灼见。不过,如果越过“桃花源”的神奇,知人论世,去探索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就会感觉曲径通幽,别有洞天。一、一片惊奇看桃源:穿越500余载的古代社会“桃源人要自与尘俗相去万里。”(《古文观止》)借助“武陵人”的目光,作者展示了一个穿越500多年(实则600余年)的古代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一《寒夜》是巴金一九四六年底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九四四年冬至一九四五年冬,生活在国统区重庆的一个小知识分子的家庭悲剧。一九六一年,作者在《谈<寒夜>》一文中说:“从前一般的忠厚老实人都有这样一个信仰:‘好人好报’。可是在旧社会里好人偏偏得不到好报,‘坏人得志’倒是常见的现象。”作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个家庭悲剧,为那些生活在国统区的小人物“伸冤”。让人们看见蒋介石国民党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小学三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下册第五单元”进行了教学课探索。通过教学图片、实物、民族服饰等实践进行摸索、模拟,使低年级的学生能够理解“民族”这个概念,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在这个大家庭里和睦相处,从而培养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的婆媳关系是贾府家庭伦理关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作者通过对几种不同样态婆媳关系的描写,展现了封建大家族在脉脉温情掩盖下复杂的人际关系,它们也是酿成这个贵族大家庭社会人生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受作家创作中潜意识伦理化倾向的影响,其对婆媳关系的描写仍未能突破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层面。  相似文献   

13.
由古至今,关于家的感言颇多。《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以及当今人们常说的“家和万事成”、“家和万事兴”、“家有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等等至理名言,无一不在阐述着家庭关系对社会的重要影响和中华民族建设美好和谐家庭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家已不单单是人类社会繁衍组合的一个单元,人们开始形象地把厂、店、校等等喻为家,他们和自然家庭一起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家庭,共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80年代走过来的诗人作家张炜带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精神,在他的小说世界里建造着他的“童话王国”。小说《我的田园》中就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鸟托邦——这是一个由理想主义知识分子、流浪汉和乡村劳动者组成的大家庭——具有着张炜式“理想国”的普遍特点:主人公普遍具有的“大地情结”;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温馨的童年记忆及主人公对理想国的宏伟蓝图。然而,由于主人公“漂泊——栖居——再漂泊”的命运轨迹,这个美丽的“童话王国”最终难以逃离毁灭的结局。主人公带着流浪的天性依旧行走于荒野。  相似文献   

15.
《安娜·卡列尼娜》虽然是一部社会小说,但是“家庭的主旨”仍然占有突出的地位。主人公列文和吉提组成了幸福的家庭;主人公安娜和卡列宁、渥伦斯奇的两段婚姻、两个家庭则是不幸的;奥布浪斯基外遇接连不断,妻子杜丽性格软弱,委曲求全,只好在这个虚伪的家庭里苦受熬煎。作品通过几种不同类型家庭表达他的家庭观念。  相似文献   

16.
在越剧《红楼梦》里给我的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在所有人物里袭人最丑。其实,在曹雪芹的原著中袭人这个形象并非如此。袭人,本来不叫袭人,是“宝玉因知她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有‘花气袭人,之句”(第三回),才给她起的这个名字。这个“多情公子”也许是注意到了她善于体贴主子的寒暖,但殊不知,袭人——这个身处下层的奴婢却也深知贾府这个大家庭的“昼暖夜寒”的。曹雪芹在这里并不是简单地“误引”(注:陆游原诗为“花气袭人知骤  相似文献   

17.
读书笔记     
在寒冷的冬天,就要读暖暖的书。《一千亿种生活》便是这样—部“不可思议的魔力治愈故事集”,用七个充满异想的暖心小故事组成了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主角,有快乐,有痛苦,有迷茫,但在另一个人的生活中,他只担任着配角,充当着另一个人生活中的边角料。  相似文献   

18.
“双赢”是近年来广泛使用、流行的一个新词,《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收入了这个词,对该词的释义是:双方都能得益。《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新华新词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也都收入了这个新词。这说明“双赢”一词已得到社会和语言专家的双向认可,稳稳地进入了汉语词汇的大家庭。但“双  相似文献   

19.
半“生”不遂可悲可叹——浅谈孔乙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但是,在仔细研究这些内容的同时,笔者又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正可谓是半“生”不遂,让人可悲可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姓名让人半懂不懂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他的姓名来源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句半懂不懂的话。他作为在封建社会熟读《四书《》五经》的知识分子,却连一个像样的、好听的名字都没有,说明他社会地位低下,是个有姓无名的人。作者用这个叫人半懂不懂的绰号作为他的名字,正是表现了人们对这个人物迂腐可…  相似文献   

20.
匡超人浅论     
“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在伟大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里,吴敬梓严格地按照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儒林”形象,有的给以热烈的赞扬,更多的是予以辛辣的讽刺。匡超人是被讽刺的人物之一,是“儒林”群丑中的一丑。在《儒林外史》“儒林”群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以五回之多的篇幅描写了匡超人在我国封建末世这个科举社会里堕落变质的全过程,这在《儒林外史》中是仅见的。本文试图从作者创造人物形象的角度对匡超人这一人物及其社会意义作些粗浅的论述。作者首先让马二先生把匡超人带到了他的笔下。匡超人是乐清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