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十三篇提到了贾谊,其中《哀吊》《体性》《才略》三篇都用“清”字来评价他.贾谊之“清”既在于他散文辞赋的语言、风格之中,更在于他的内在人格之中.刘勰对他的评价还是恰当的,用一“清”概括出了贾谊的“性”、“才”、“文”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曹操是建安文学代表性的诗人,刘勰对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文心雕龙》中对于曹操文学创作的直接评价只见于《乐府》一章中,另外在《明诗》中对于曹操的诗歌创作只字未提,从中可以看出刘勰对于曹操的文学创作的评价是略带贬抑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与刘勰的生平环境以及其学术思想有关,也与曹操"古直"的创作风格有关。  相似文献   

3.
"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学界多认为刘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对《辨骚》一篇的认识有较大分歧,有人认为是完全肯定,有人认为是否定更多。实际上刘勰对《楚辞》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他理想的文学创作模式是兼具《诗》《骚》二者之长。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很多文论家都以草木意象来说明、解释文学理论问题,其中,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草木意象尤为典型。《文心雕龙》遍及文学理论中的创作、鉴赏及文学观念等各方面,具有体系性,体现出强大的理论意义。草木意象作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作品进行抒发、赏析的重要载体之一,展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基本观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刘勰通过"草木意向"分析了《文心雕龙》中"情"—"物"—"采"的关系,通过"草木意象"探讨"文原于道""经典学习"及"继承和革新"诸多重要问题,为此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作出了理论性的奠基。  相似文献   

5.
“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学界多认为刘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对《辨骚》一篇的认识有较大分歧,有人认为是完全肯定,有人认为是否定更多。实际上刘勰对《楚辞》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他理想的文学创作模式是兼具《诗》《骚》二者之长。  相似文献   

6.
通变是刘勰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刘勰在《通变》篇中首先强调继承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通则可久",同时又指出了革新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变则不乏"。刘勰的通变论主要受到《周易·系辞》的影响。以往学者们大多认为通变论侧重的是"通"而非"变",更多关注于"通"即继承问题的研究,而对于"变"即革新问题关注不够。探究刘勰的通变论,对当今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安时期文学创作活跃,成果辉煌,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是继往开来的。而对建安文学最早作全面研究,并给予很高评价的,则是刘勰。我们要探讨的建安文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在《文心雕龙》中,他或多或少都有触及,有的还达到了相当深度。这对我们自然有启发。本文试就刘勰所论及的主要问题作一综述,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隐秀》是《文心雕龙》中的一篇残文,关于现存版本是原文还是后人填补问题,历来存有争议,且尚难以定论。但作为刘勰论文学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思想,它反映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一种美学要求,且对后世文论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隐秀"及其包含的美学意蕴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刘勰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以其严密的结构、丰富的内容论述了不少文学创作中的理论观点。《诠赋》篇中,刘勰阐述了其对赋的认识及评价。本文试从《诠赋》篇中刘勰对于赋体的起源、分类、创作主张、不足之处等方面,探讨其创作理论价值。笔者认为此篇在许多方面对赋体的认识是卓绝的,作者缜密的论述,独到的观点无疑是我们文学研究及文学创作中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准确而精当地界定了贾谊的文学史地位,认为他的赋作继承了秦代的杂赋文学传统。结合贾谊创作的两篇赋作《吊屈原赋》和《鵩鸟赋》,以说理为主旨,句式表达也与荀卿《赋篇》及李斯刻石文辞一脉相承,体现出主流的秦代文学传统。同时也受到了楚辞体创作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了舒缓语气的"兮"字,表明汉初的赋体创作沿着两种文学传统在融合演进。贾谊集的编定,是固守别集本位和扩大"文集"范围这样两种理路的反映,意味着不仅要在纯文学范畴内观察贾谊的文学史,还要在杂文学的视野里注重《新书》的政论类作品。  相似文献   

11.
吊文可分为吊古类吊文和吊丧类吊文,前者通过哀悼古人以自喻抒怀,后者对同时人的死亡表达悲伤.“自喻”是吊古类吊文与吊丧类吊文及其他几种哀祭类文体相区别的典型特征.《文心雕龙》与《文选》分别评录了吊文一体,表现出较为一致的看法,即皆重吊古类吊文,吊丧类吊文在二书中均处于缺失状态.这种缺失在《文心雕龙》是出于辨体的需要,乃是刘勰对吊文一体的刻意规范;在《文选》则是编者优胜劣汰的结果.刘勰与萧统皆推重贾谊《吊屈原文》,乃因此作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对后世吊文起到了立训垂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勰《文心雕龙》的《通变》篇阐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会通适变"问题,首创了文论领域的"通变"说。在这一学说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下,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实践在"会通"与"适变"的矛盾冲突过程中发展前进。直至叶燮《原诗》问世,才重新调和"会通"与"适变"的矛盾冲突,再次回归刘勰"通变"说的正轨。  相似文献   

13.
《总术》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探索文学创作全局性的原则和方法的篇章。《总术》中"总"的文艺观更具有包容性,是道、法、技统一体的方法取向。刘勰以道喻术,总结梳理为文之道。在综括梳理中,刘勰注重文艺创作方法论层面的把握,探讨心、文、术三者的关系:因心(情)生文,以术运文。  相似文献   

14.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文学创作理论的专著,内容博大精深,体系完整而严密。刘勰在继承前人理论遗产的基础上,总结了创作经验,并提出了自己很有创造性的见解,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理论。刘勰在文学理论的不少问题上,为我们  相似文献   

15.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方面的巨著,其"体大虑周"的内容体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咏物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题材领域中的一部分,在《文心雕龙》中也有反映,刘勰虽无专章给予评价,可在各章的叙述中对咏物诗给予一定的关注。刘勰从咏物诗产生的心理机制、对咏物诗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评价、咏物诗的审美意味方面进行评论,从而给我们透视出咏物诗的一些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位才气“陵轶飞免”的英才,贾谊留存下来的赋像他的鸿文巨论一样“沾溉后人,其泽甚远”。贾谊赋在赋史上具有“振其绪”之功。既上承楚骚的余绪。又奠定了汉代骚体赋的基础。在贾谊仅存的四篇赋中,《吊屈原赋》是以文辞清丽。抒情浓郁而饮誉于世的。 “辞清而理哀”,刘勰对《吊屈原赋》的这一评价的确是中肯之语,道出了贾谊这篇短赋被历代文人心慕手追的原因。贾谊的境遇与屈原相类似,因而在此赋中作者借屈原以自况,用清丽的言辞,抒写出悲愤哀伤的感情。《吊屈原赋》不仅在思想内容上与屈原的《离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养气》篇的主旨是针对为文伤命的现象,讨论如何在文学创作中保养生命的方法。刘勰从古今文学的演变、年龄、器用、实例等多个角度论证了为文伤命的客观存在,从文学创作的本质特征论述这种现象的不合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养气的具体方法。刘勰的养气方法重在"节宣",使心情保持舒畅的状态,而不使其壅滞;劳逸结合,张弛适度,使笔锋常利,而不对身心造成伤害。郭晋稀等怀疑《养气》在《文心雕龙》的篇次位置是建立在错误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刘勰的养气论表征着中国古人对为文伤命现象的深刻体认,并且开始自觉地探讨解决之道,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史上,刘勰最早对三礼的文学价值和文学意义进行了开掘和甄别。刘勰认为三礼树立了文学创作的体势和法则,并以自身的实践为文体、语言、修辞的运用提供了具体范例,昭示了具体的文章创作方法。立体和剬范,是《文心雕龙》三礼批评的基本意义旨归。  相似文献   

19.
作为汉文帝时期一位才气“陵轶飞逸”[1]的英才,贾谊留存下来的赋像他的鸿文巨论一样“沾溉后人,其泽甚远”[2]。贾谊的赋在赋史上具有“据其绪”[3]之功,既上承楚骚的余绪,又开创了汉代骚体赋的先河。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的赋有七篇,现仅存四篇,最可信的只有《吊屈原赋》和《鸟赋》两篇。前者作于湘江之畔,后者写于贾谊滴居长沙三年之后,均为传世名篇,其中《吊屈原赋》最为感人,它凭着文辞清丽与抒情浓郁而饮誉于世。“辞清而理衰”[4],刘勰对《吊屈原赋》的这一评价的确是中肯之语,道出了贾谊这篇短赋被历代文人心慕手…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篇的解读和探究,既有"气"独立出来进行哲学或是文学创作论上的溯源和分析,又有对文学创作之中养气的方法进行拓展性的挖掘。但从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基本价值立场和取向出发,《养气》篇则侧重于从文、赏文和为文的统一性上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即以人为主体的美学意义上的审美意趣,也就是一种"虚实"审美思想上的统一,亦人身体之本器(素心)与文道在审美层面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