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列朝诗集》与《明诗百卅名家集钞》都是大部头的明诗总集,通过对二书的比较可知,《明诗百卅名家集钞》的编辑乃是以《列朝诗集》为主要依据。此种渊源关系的发现,不仅可以展现《列朝诗集》在诗坛的影响力,而且可以考察清初至清前期诗学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宋绍圣间随着哲宗的亲政,新党重新把持朝政,元桔诗坛的辉煌时代一去不返,至南宋中兴诗人振兴,其间出现了诗坛上一个相对寂寞的阶段。李弥逊是这一过渡期众多小家中成就较突出的一位。他在创作上力避江西诗派末弊,强调自然的激发作用、艺术性和由学至悟的创作过程;思想上追逐风骚传统;风格上追求清新刚健、气势壮大。独来独往,自成一家。这些诗学理念上承江西遗韵,下开中兴风骚,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宋绍圣间随着哲宗的亲政,新党重新把持朝政,元桔诗坛的辉煌时代一去不返,至南宋中兴诗人振兴,其间出现了诗坛上一个相对寂寞的阶段。李弥逊是这一过渡期众多小家中成就较突出的一位。他在创作上力避江西诗派末弊,强调自然的激发作用、艺术性和由学至悟的创作过程;思想上追逐风骚传统;风格上追求清新刚健、气势壮大。独来独往,自成一家。这些诗学理念上承江西遗韵,下开中兴风骚,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王士禛作为清代康熙年间的"诗坛圭臬",其诗学成就与影响甚巨。渔洋诗学体系包括其诗学理念与诗歌创作实践,主要体现为"神韵说"。其诗学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康熙年间及以后的诗坛发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影响到了朝鲜等国,他的诗学理念与诗学实践也引起了学界的许多争鸣,总体而言贡献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5.
范伯子是晚清诗坛上“以布衣而名满天下”的本色诗人,其诗学理念也呈现出传统诗学大结裹期重总结、善融通等诸多特点。“瓣香前哲无休歇”是范伯子诗学涂辙的法门自述,在其所标举的诗家楷模中.除却备为称道的李、杜、韩、苏、黄诸家之外,桐城派与同光体似乎与范伯子的诗学渊源最为密切。后世学者的研究目光也大都聚焦在范伯子与桐城派、同光体诗学理念的纠结异同上。往往忽视了范氏家族一以贯之的庭训家法对伯子诗学理念的开启熏染之功。也低估甚至忽略了范伯子素所敬仰的“太初师”曾文正与授业恩师刘融斋在其诗学取法轨辙上留下的深刻印迹与导夫先路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维在盛唐诗坛上声名显赫,其地位和影响均在李杜之上.李白、杜甫取代曾经的诗坛领袖王维成为中国诗学的神圣典范,虽然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势"之所趋,而韩愈作为最早倡导李杜独尊的人物,无疑是李杜诗歌价值和诗学意义的重要发现者.韩愈对李杜的推尊体现了他过人的诗史眼光和创新魄力,也初步建构了其后中国诗学的主流价值体系,指示了中国诗学发展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陆游与元好问南北诗坛“双峰并峙”现象的原因,指出了二者诗学典范选择的异同,分析了二者诗风差异的根源,以此来论证诗学选择与诗歌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宗杜学陶成为陆、元二人诗学典范选择的共同点,造成二者诗风有相似之处,而个人与时代的差异又赋予二人诗风本质的不同.诗人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创作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8.
"海虞二冯"指的是明末清初常熟的两位重要诗人:冯舒与冯班。"二冯"上承诗坛巨擘钱谦益"通经汲古"的诗坛变革旗帜,下启虞山诗学的新路向,实为虞山诗学的新一代盟主。"二冯"诗学之共同点颇多,如抨击明末"七子"、"竟陵"诗风,重申诗文之辨,推崇晚唐诗风等等,凸显出虞山诗学的显著特色。然两者诗学也存有一定差异,论及者较少,当结合其人格禀性、学术经历作进一步分疏,深化学界对"二冯"诗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海虞二冯"指的是明末清初常熟的两位重要诗人:冯舒与冯班。"二冯"上承诗坛巨擘钱谦益"通经汲古"的诗坛变革旗帜,下启虞山诗学的新路向,实为虞山诗学的新一代盟主。"二冯"诗学之共同点颇多,如抨击明末"七子"、"竟陵"诗风,重申诗文之辨,推崇晚唐诗风等等,凸显出虞山诗学的显著特色。然两者诗学也存有一定差异,论及者较少,当结合其人格禀性、学术经历作进一步分疏,深化学界对"二冯"诗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诗坛中,骆一禾是"被遗忘"的重要诗人,无论从诗歌史还是从诗歌价值的角度,骆一禾以及他的诗都应该受到更加重视和应有的认识。骆一禾的诗歌创作开创了一种诗歌写作的可能,他的诗学追求同样可以给当下的诗坛带来巨大的启示作用。论文从品格魅力、诗歌创作、诗学追求三个方面浅略的论述了骆一禾其人其诗以及诗学主张,借此来重新认识诗人骆一禾。  相似文献   

11.
殷瑶的诗美学在盛唐美学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有着显著的地位。其《河岳英灵集》“序”、“集论”在“选”、“评”两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他提出了“兴象”的诗美学范畴,成为对盛唐诗美的最好说明、阐解,也成为中国诗美学的重要范畴。殷瑶的美学思想有着鲜明的盛唐时代特色,诸如对六朝诗美学的科学态度,选诗的主体自持性、自信力,对声律美学的恰当评价,从而熔铸出美学新精神。其美学思想既来自盛唐美学,又对之起到了导引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晚唐体"     
"晚唐体"是沿用已久却没有明确内涵的一个诗学和文学史概念,通过对其历史渊源与界定的梳理和辨析,可以发现,虽然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比较随意,但是"晚唐体"概念本身还是有一定的明确指向,即以姚贾诗风为核心但其范围又略大于姚贾诗派的诗歌风格,其具体内涵则表现为"刻意苦吟"、"冥搜物象"、"工巧精致"、"长于五律"、"清雅有味"五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从元杂剧文体内在构成看,无论是偏于抒情性还是偏于戏剧性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体现了一种以情为旨归的诗化情趣.这种优美"剧诗"的特征乃是元人观念中普遍存在的以曲为本位的倾向所决定的.由于秉承诗性传统,追求诗化情趣,形成了元杂剧独特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古代论》课的教学一直是大学中系课程教学工作中的难点。从教学主体角度看.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主要是:教学认识上的偏差和教学方法上的失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紧扣古代论的特点.把古代论当学作品来悟读、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5.
诗谶作为诗歌阐释方式之一,注重对诗歌作品的创作根源、诗旨内涵以及诗人的背景资料、创作心态进行描述和探询,因此,它对诗人具体的诗歌创作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宋代诗谶进行全面深入地考察,可以藉以发现其与诗歌创作和诗学批评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可对宋诗特色的形成有一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隐逸是中国古代文学上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它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像在元代表现得如此强烈和普遍.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元杂剧中文人隐逸的积极心态.  相似文献   

17.
郑玄诗学在汉代政教诗学理论的总结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变革创新,成为汉魏诗学嬗变中的重要一环,在宏观和微观多个层面上对建安诗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奠定了建安诗学繁荣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诗学批评史来看,金代诗学的几种批评形式出现了一些重要新变。诗话相对冷落,却体现出远离宋人诗话、独立发展的倾向;论诗诗逐渐兴盛,以七绝为主流形式,元好问、王若虚的论诗绝句是论诗诗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影响深远;《中州集》等选本及其相关的诗人传记,完善了选本这一批评方式,发展了评传这一新型方式。金代诗学批评形式的这些新变推动了中国古代诗学批评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汉乐府体诗歌的产生是汉代乐舞繁兴的必然结果,它随着乐舞的繁兴而产生,并成为继“诗”、“骚”之后中国文学史又一新诗体。汉乐府诗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诗歌体式、语言容量和表现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引起汉代文人的注意并开始模拟它们,将它们引进文坛,为后世多种诗体特别是直接为五言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进而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宋歌妓词浅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存的二十多首宋歌妓词 ,大多抒写了当时歌妓们的不幸人生境遇和深深失落的情感体验 ,抒情浓烈奔放 ,语言浅白直率 ,风格别具一格 ,是宋代歌妓词作繁荣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