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鲁迅的早期生活经验中,儒学传统与乡土传统两套体系的交织,造成了他精神体验的多面性、复杂性表现.文章从鲁迅的生活经验和乡土差序格局入手,通过分析其乡土题材小说的人称设置与叙事对应,揭示其"乡土"空间中的多种权利关系交杂.由此,进一步思考鲁迅生活经验的文学复现以及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深刻审视,探讨他对于现代人精神问题的"乡...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贡献颇多。该文以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乡土小说和左翼、东北作家群、京派等创作的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仅就启蒙的文化批判主题、左翼文学中乡土小说的社会政治视角、精神家园的追寻三个方面阐述中国现代小说中"游子还乡"母题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不可估量。从乡土小说的三大家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的创作与文本的解读中,可见民间文学对现代文学乡土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别以"乡土世界"和"诗意言说"为横纵坐标,建立"乡土-诗意"坐标系,找寻"宁夏三棵树"之一石舒清小说的艺术区间。石舒清是否受到废名(冯文炳)、沈从文、孙犁、鲁迅等作家的影响,不是文章讨论的重心,文章试图建立一种相对开放的比较关系,论述石舒清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关系,并对"诗意乡土"进行证明,求解的答案为:静穆、澄清、单纯和温和,这既是石舒清小说的艺术特色,又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对乡土世界的诗意言说。  相似文献   

5.
从鲁迅故乡的民间文化来看,鲁迅的小说具有亲切、自然的乡土背景和遥远、迷离的民俗事象,从而浸润他的小说创作风格。鲁迅小说所吸收的故乡绍兴的民间文化精神,主要是绍兴典型的“鲁镇”环境与典型的乡土人物风貌以及多样性复杂性兼备的绍兴语言、特产、场所、习俗的文化特性。鲁迅小说中的民俗事象在客观上具有精神启蒙的价值目标和表现人、发现人、认识人的社会功能。他在民俗事象的描述中去发现人自身的命运及其人性方面的极大偏离,由此建构人的个性得以健康自由发展的新的文化观念。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鲁迅的小说,即可认定它对于蒙昧的人的个体担当的精神启蒙的历史使命和它以人的灵魂为基点所建立的现代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沈从文同为伟大的民族乡土文学大师。他们的乡土小说最典型地代表了现代乡土小说主观或客观的两种不同倾向,本文对他们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加以分析,并从"现实"与"浪漫"、"真"与"美"来论述了鲁迅与沈从文之现代乡土小说的异同。并对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作了进一步思考与剖析,并同时指出他们在反封建时代要求的基础上达到的某些一致。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普遍采用了童年视角,对诗化童年的描述实则是鲁迅对童年的精神留恋。通过对他真实童年经历的分析,可以看到,鲁迅的乡土小说在某种程度上痉其残缺童年的精神自叙传。  相似文献   

8.
台静农以爱情小说的创作走上坛,而真正确立了他在现代小说史上地位的是乡土小说的创作。他的乡土小说描写了古老乡镇的风俗人情画面,展现了乡村百姓的悲剧命运,揭示了老中国儿女灵魂的愚昧与麻木,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后期的小说创作重在青年知识分子革命形象的塑造上,属于早期革命学的范畴。他走了一条从爱情小说到乡土小说,到革命小说,再从革命小说回归到乡土小说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具有十分浓郁的民俗色彩,他在乡土小说中着力描述浙东的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的社会民俗现象,他的乡土小说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和乡土气息。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的起名、人物的服饰打扮,还是小说申描写的婚葬习俗、节日庆典礼仪等都具有浓郁的乡土和民俗气息。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视读者接受的作家之一,鲁迅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所构筑的正是基于城市读书人的现代乡土中国的生存图景,而且面对这些读者,鲁迅的“启蒙主义”更接近于康德“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的启蒙。在鲁迅小说中普遍采用的“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小说模式,更贴合读者观察现实、审视自身的需要。不仅如此,鲁迅小说透过叙述者对人物的否定以及隐含作者对叙述者的否定的否定,也实现了对不同层面读者的阅读接受。在“顾念读者”与“抒写自我”之间,鲁迅小说与五四时期一代人最深刻的焦虑与思索联结在一起,传达着那个时代所共有的情感标记与心理氛围。  相似文献   

11.
柔石在自己的乡土小说创作中,对劳动妇女中的母亲形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一个个悲剧性的母亲形象背后饱含着作家深切的感情,这与柔石自身特殊的经历和其所受的鲁迅文化精神的影响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以其小说创作关注着乡土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吴组缃的创作有着对鲁迅创作的精神血脉的继承。这里试图通过对鲁迅和吴组缃的小说加以比较,对其在主题表达上的异同进行观照,挖掘其精神层面的相承。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乡土小说模式的三种意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位作家的创作经历中都或明或暗的有某种规律性的模式追求,因此研究沈从乡土小说模式就有了特定价值。从叙事结构设计、化冲突建构及审美理想表现三种模式意向的具体存在.可见现代学第二个十年及抗战时期的社会化语境,对作家“湘西”乡村经验记忆更新、深化与超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针贬民族性的国手"的鲁迅,毕生都孜孜不倦于"国民性"的研究和批判,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创作,把"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持续深化,并对后起的现代乡土文学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作为全面继承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作家张天翼,又以其独到的批评视角,通过一系列乡土小说的创作,持续丰富和完善了"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流派的中坚力量,王鲁彦的乡土小说中透露出浓重的悲剧色彩,除了表现"爱的破灭"的主题,他又继承了鲁迅先生对"隔膜"主题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6.
周立波作为湖南现代乡土小说和当代乡土小说的承上启下者,贡献是巨大的,以他为中心,湖南形成了“茶子花”派,他的乡土小说体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之情,追求一种清新俊美的艺术审美风格,展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赢得国内外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17.
现代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同作者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语体风格、所采取的写作视角与立场等不同,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大体上呈现出两种叙述倾向:以鲁迅为代表的“揭丑”与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构美”。究其原因表现为:社会现实与人生关系的不同立场,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对过于西方化的不同反拨,农耕文化与中国古典哲学影响下的不同艺术呈现。这三个方面的差异形成了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叙述倾向差异之原因。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有重要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家,浓厚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商州不仅养育了贾平凹.也为其创作提供了无限空间。神奇的乡土、美丽的地域景观、生活在乡土之上的人们都成了作家商州小说的乡土特色。因此.商州小说也反映出贾平凹创作心境、动力、风格等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19.
萧红的乡土小说十分尊重自己内心的本真感悟。她凭着对家园故土、东北黑土地文化及家乡“子民们”生存困境的本真描绘和在创造中自由自在的艺术追求,在众多乡土作家中独树一帜。可以说,故土情结玉成了萧红小说的成就,而她的成就又构建于她写家乡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命挣扎。她自觉秉承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但与鲁迅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0.
对于许多文学创作者来说,乡土始终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也是作家们无法回避的情节和母题。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发迹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从早期鲁迅的启蒙式批判到三四十年代沈从文的田园式抒写.不难发现乡土小说写作视角由“启蒙”到“乡下人”的转变。对这两种写作视角的审视与解读,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乡土文学的演进过程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