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择吉民俗之性质、特征与长期传承之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择吉民俗源远流长,至今传承不辍。择吉民俗的基本性质是敬顺天地,按自然规律行事而非完全的封建迷信,但其中有许多迷信成分。择吉民俗具有赤裸裸的功利性、亦俗亦术的神秘性、泾渭杂陈的理论性、化内涵丰富的全息性,以及主观与客观、科学与迷信相杂糅的复杂性等化特性。择吉民俗之所以长期传承,有化和心理方面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正>剪纸又称刻纸,是一种以纸为加工对象、用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传统艺术。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在民间流传极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剪纸在我国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汉之前,纸未发明出来,当时,人们运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树叶等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的工艺品就已流行。战国时期人们就掌握了用皮革镂花、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工艺,这些工艺的出现为民间剪纸艺术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汉代,以“三合”及“生旺”等为代表的五行理论已完全成熟,这一理论成为包括择吉术在内的传统术数的理论基础。由于择日办事世风之炽烈,两汉时期出现了建除家、五行家、堪舆家等多家择吉流派,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择日专历,最后导致择吉日书与历书相结合,使汉代成为我国择吉黄历草创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期的人们已经能够从朴素的哲学角度出发,认为人类的生命本源于天地自然。当时的主要学术流派如儒、墨、道等诸家都持有这一观念,他们之间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另外,从战国时期流行的“天年”观念亦能看出当时人们对生命源于天地观念的认识。对生命本源的探讨说明战国时期人们的认识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油画创作借用民俗形象极为流行,这类创作已经超现一段“风情画”的范畴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文化现象。所借用的民俗形象是以留存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民俗现象为对象的。本文就民俗题材绘画的文化性质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现实意义表述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与教育家,他开创了博大精深、气势磅礴的墨家学说,对概念、判断、推理、证明等思维形式以及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等思维规律做出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墨辩体系,代表着我国古代逻辑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逻辑史上的一座丰碑。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注重逻辑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我国不同地区的水热条件组合形成了我国基本的气候类型,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对我国各种民俗事象的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我国民俗资源多样性的自然地理基础。气象气候因素与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生产民俗、交通民俗、岁时民俗等民俗事象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油画创作中的民俗形象与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8 0年代以来中国油画创作借用民俗形象极为流行 ,这类创作已经超出一般“风情画”的范畴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文化现象。所借用的民俗形象是以留存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民俗现象为对象的。本文就民俗题材绘画的文化性质及其特点进行分析 ,并对其现实意义表述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风土记是流行于我国古代的专门记载地理和风俗的历史文献,是一种历代传衍的民俗记录和民俗解释文献。我国汉唐时期是风土记发展的鼎盛时代,产生了以周处《风土记》为代表的大量分风土记著作。汉唐风土记体现了中国古人风俗与民情统一、时间与空间统一的民俗观念的发展与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较为系统的梳理了几位西方学者的民俗学理论,对周作人民俗思想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客观的评定了周作人对我国民俗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端午节在战国时代初步形成,源于古人虔诚的原始信仰。原始信仰是当时节俗传承的足够动力。魏晋时期原始信仰比以前淡化了,端午节传承的原初动力也消弱了,这时人们加入了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传说来解释端午习俗,为端午节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和习俗。但是由于端午节习俗不重视家庭团聚和祭祀祖先,在契合儒家文化方面不很显著,因而在魏晋以后的儒教时代出现了传承动力不足的问题。到现代社会,端午习俗面临传承危机。但经研究可见到,端午习俗包含着适合现代文化的丰富要素,可以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的调适、更新。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背景下,它更有了复兴的契机和动力。  相似文献   

12.
在华夏远祖尚武传统的熏陶下,侠萌蘖于上古时期的士阶层。我们一般认为,春秋剑士是其发展的初始形态,而战国游侠则是其较为成熟的发展形态,已经成长为当时重要的社会力量。策源于先秦时期的侠士形象和侠义精神早已融入到中国特有的本土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虽然侠的身份已经成为历史,但其对中国文学史的意义以及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人类婚姻制度、习俗很早就在民间歌谣中有所反映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了原始群婚、血缘群婚、亚血缘群婚、对偶婚等形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实行了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就《诗经》而言,就有三分之二的诗篇是反映婚姻问题的。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当时婚俗的一个侧面以及婚姻制度,同时也展示了婚姻制度发展历史痕迹。试从内婚制、先从妇居制、媵婚制、收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蒙古秘史》中崇尚“三段式时间”习俗之秘,论述了崇尚“三段式时间”习俗的由来和它的文化内涵及其启示,阐述了文化内涵的6个方面:(1)蒙古族原始先民认为三段式时间是天的意志在时间形式上的一种反映;(2)天的意志是通过三段式时间的习俗来表现;(3)蒙古族原始先民认为三段式时间是事件的过程或行为的进程中的一种循环形式;(4)古代蒙古人认为三段式时间是保平安或进行战斗的时间概念上的必然形式;(5)只要恪守三段式时间模式,忠实于这种原始的吉祥“三数”,就可以保得平安,高枕无忧了;(6)原始蒙古人认为三段式时间,也可以用来发泄和排遣怨恨和不满情绪。  相似文献   

15.
花鼓灯是花鼓文化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类型,也是南方汉族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是艺术形式丰富而完整的民间歌舞形,式在战国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一带,如怀远,蚌阜,风台,淮南等地,是中国汉族舞蹈代表性的舞种之一。它作为一种民间舞蹈,有着典型的地方风格,浓郁的民族特色,强烈的乡土特征,鲜明的时代特点。安徽花鼓灯以其秀美欢快热烈的艺术风格而闻名国内外。  相似文献   

16.
“太一生水”的神话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葛店出土楚简出现“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图式。“太一生水”不是战国中后期突然冒出来的奇思怪想,《老子》等为它准备了充足的思想或文化的材料。它是有神话或民间本体文化之背景或“基础”的。“太一”相当于道或太极,它的母型是“混沌”、太阳或北极星。作为“天地母”,它是“生”水并通过水生成天地万物。这又以“水生万物”的“水源论”宇宙观为基础。而太阳、太一或天帝,都有控制、衍生雨或水的功能,这也是“太一生水”的另种表达或证明。  相似文献   

17.
民俗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积累,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旅游已成为新兴的旅游内容和时尚潮流。江西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民俗旅游业的起步较晚。本文试图从江西民俗资源的统计、归类着手,浅谈我省有开发价值的民俗风情,并对江西民俗旅游发展提出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粤西雷歌中的民俗事象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歌与民俗关系密切,民歌可反映民俗,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丰富多彩的民俗又不断丰富着民歌的内涵和外延。粤西雷歌中所蕴含的民俗事象极为丰富,涉及雷州半岛人民的生产习惯、精神信仰、饮食习俗、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反映了雷州半岛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特质。试图透过粤西雷歌中的民俗事象这一活动窗口,来探究雷歌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9.
略论先秦隐语的产生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涛 《天中学刊》2003,18(6):74-76
隐语在先秦时期,大致经历了产生、兴盛、转化三个时期:其产生可追溯到神话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隐语达到极盛状态;战国末期,隐语开始向赋、谜语,诫言、民间秘密语等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