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成长与制造     
单位的头头,不知什么缘故,突然厌恶他的下属讲套话,于是告诫他们:“不要讲套话!”饶有意味的是,他的下某属及下属的下属,都跟着重复:“不要讲套话!”呜呼!“不要讲套话”成了一句套话。还看到这样一幕:在某火车站广场竖有一块牌子,上书“随地吐痰,罚款十元”。就在牌子的旁边,有人吐了一口痰在地上。戴红袖章的老太太一把揪住他要罚款。那人顺势一推,老太太倒在地上,他趁机溜了。老太太从地上爬起来,朝着那人远去的背影“呸”了一声,一口痰射在地上。我们讲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毛病都一样,千篇一律以致于像一条流水线…  相似文献   

2.
首脑与小孩     
英国前首相威尔逊与一个小孩有过一件趣事:有一天,威尔逊为了推行其政策,在一个广场上举行公开演说。当时广场上聚集了数千人。突然从听众中扔来一个鸡蛋,正好打中他的脸。安全人员马上下去搜寻闹事者,结果发现扔鸡蛋的是一个小孩。  相似文献   

3.
“逻各斯”一词在赫拉克利特的著作残篇中,虽有多种不同用法,但主要的,他是把“逻各斯”看作本原的。“逻各斯”与火结合在一起,由此构成了赫拉克利特的本原学说,并且在古希腊早期哲学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意义。一“追求一种永恒的东西乃是引人研究哲学的最根深蒂固的本能之一。”①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就是从追求“永恒的”本原,开始进行哲学思考的。何为本原呢?“本原指万物的根源或元素”②。亚里士多德对此也有过解释。他认为:“一个东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他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为它”③,那么,…  相似文献   

4.
探亲记     
去年夏天,我在天安门广场边上一家旅店小住。时逢周末,友人老马来玩,他由沈到京取装备。聊天到后半夜,老马说去广场转转。夜静无风,天空像琉璃一般深蓝。老马说去地下通道,没准儿能碰见奇人。我们进入东北口地下通道。来自各地的旅人,各式衣衫,各种相貌,大都在地上铺一张报纸睡了。一个外国女孩抱着吉他,小声吟唱民谣。  相似文献   

5.
魔法小屋     
一架飞碟降落在广场上,里面走出了一个蓝胡子老爷爷。老爷爷手里捧着一个火柴盒那么大的木房子。他把小房子往地上一放,小房子一下就变得像真房子那么大了。这座小房子叫魔法小屋,有前门和后门。蓝胡子爷爷对看热闹的人们说:"请进屋吧!马上就会出现奇迹!"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太太走上前说:"我  相似文献   

6.
征文选登     
……一切都是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生生灭灭永无止境……他好不容易把脚从沼泽里拔出来———一个全新的生命诞生了……注定要成为伟人的他,已经在浩瀚的历史烟尘中脱颖而出,逐渐拨开历史迷雾慢慢从中走出,从而揭开地球历史上最为伟大、最为壮丽的画卷!耳语般的清风中默默传颂在地球的心底。永恒的一秒,有一百年。于是,数百万年便很快过去了,他也已长大,有智慧了。忽然有一天,他在地上拣到了一根很粗的树干,也不知怎的,就要把它拿回家。走着走着,看见一头斑斓的白额吊睛虎。那虎把脚在地上磨了两下,后脚一下从三五米外腾空跃起。他也一紧张,抓…  相似文献   

7.
赶年货大集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会展中心参加赶年货大集。 会展中心的广场上,有个老爷爷在变魔术,他能使可乐瓶在地上跳舞,也能让整副扑克牌一会儿变成红色,  相似文献   

8.
渴望快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富商,英年早逝。临终前,见窗外的市民广场上有一群孩子在捉蝴蝶,就对他4个未成年的儿子说,你们到那儿给我捉几只蜻蜓来,我有许多年未见过蜻蜓了。4个孩子飞速下了楼,来到了广场。  相似文献   

9.
1.给文中拼音写出汉字。①不(an)____世事 ②发(zheng)____ ③(kai)____干泪2.依次填入第一段空缺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以求 等待 壮烈 永恒 B.以求 直至 悲壮 凝固C.试图 等待 壮烈 凝固 D.试图 直至 悲壮 永恒3.联系上下文语境,在第二段空缺的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4.第一段中有一个词与加点的“始终”相照应,这个词是________。5.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①外公一遍遍地对外婆说:“如果真要沉船,我来掩护你们,你一定想办法抱孩子逃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10.
Y:一个人去世的时候,亲友们对他的最后祝福总是“安息。巴!”他或她劳累了一辈子,为人类的发展做了这样那样的,或大或小的贡献,在离开人世的时候,完全有权利得到永恒的安息。Z:不过,据我所知,至少有一个人是例外,这就是列宁。别的先不说,苏联的解体,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崩溃,对本世纪的这一大事,列宁的在天之灵是不会安宁的,更不用说安息了。Y:说起列宁来,应该说,“安息”或“安宁”这种词是同他无缘的。就是在70多年前他卧病的时候,这位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操劳了一辈子的领袖,也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安宁和休养。Z…  相似文献   

11.
俗语有云:“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句俗语中“九头鸟”一词的含义及其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其演变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九头鸟”一词的含义,并客观地评价与“九头鸟”相联系的湖北人。  相似文献   

12.
想象的时光     
正有一次,我们的汽车行驶在乡间的公路上。偶然看见路边有个卖蔬菜水果的小摊,一个妇女在那里照料。大家下车准备买点水果休息一下。一个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大约有六七岁,看样子是跟着妈妈来卖东西的。他的手里拿着两个火柴盒大小的木块,一会儿在地上推,一会儿又在天上飞,一会儿一手一个让两个木块交锋,嘴里还念念有词。我和他说话好像没有听见一样,我猜想他可能把木块当成汽车、坦克或者飞船,正沉浸在他的幻想世界里。我的脑海里蹦出一个词——绿色想象。在城里长大的孩子如果做游戏的话,玩具不会是两个木块,他们玩的是电脑等等高科技  相似文献   

13.
正班上有同学迟到了,老师问他为什么迟到,他说做梦梦到自己在教室上自习,然后就多学了一会儿。老师被深深地打动了,请他站着上了一天课。有一次在广场打球,球卡在篮圈上了,我们都够不到,只见一哥们儿迈着轻盈的步伐,戴着耳机,一个助跑把球拍了下来,然后在我们崇拜的眼神中,他默默地捡起地上摔成两半的手机。上初中时开家长会老师总让我妈来,我  相似文献   

14.
蚂蚁     
坐在广场的一棵松树下,我默默吃着青枣。青枣有半个拳头大,我吃得散漫,几乎吃一半,掉一半。青枣很甜,我只吃中间的肉,把皮吐在了地上,也把被肉裹着的核吐在了地上,地上堆成一座枣山。我心里起了一种歉  相似文献   

15.
几名小学生自编自演一个小品。它的情节是:有一个小学生随便把易拉罐扔在地上,一位老伯伯走来,对他说;“不可乱扔垃圾”。这个学生二话不说,拾起易拉罐。等老伯伯走后,他又把易拉罐扔在地上当球踢;又遇到警察叔叔,同样,二话不说,乖乖地把易拉罐捡起来,过后又扔在地上;迎面走来一位像是老师的人,这个学生不等他开口,就抢先说:“老师,请你不要多说了,你要讲什么,我都知道,我把易拉罐丢进垃圾箱就是了。”这个小品的主题是“不乱扔垃圾”。有意思的是,这个小品无意中表露了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教师是唠唠叨叨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国王让人在各个广场上喊话:谁能找回他失踪的女儿,就奖赏谁。可是国王的号令并无效果,因为谁也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他的女儿。一天夜晚,她被人掳走,国王找遍了所有的角落也找不到她的踪迹。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和朋友走在纽约闹市区的时报广场上。正是午餐时间,广场上车水马龙,警笛声、喇叭声、高分贝的音乐声、过往行人的说话声,不绝于耳。突然,这个人对朋友说:“我听到有蟋蟀在叫。”“什么?你疯了么?”朋友说,“在这么嘈杂的环境里怎么可能听得到蟋蟀的叫声!”这个人什么也不说,径直走向附近的一个花丛,很快在里面找到一只小小的蟋蟀。朋友惊讶地说:“太不寻常了,你有超人的耳朵。”“不。”他回答道,“我的耳朵和你的没什么不同。有时候,能听到什么取决于你想听到什么。”为了验证自己的话,他从兜里掏出几枚硬币,随意扔在地上。硬币撞击…  相似文献   

18.
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多。同一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如:He is the last candidate to enter his name.他是最后一个来报名的选手。An audience would be the last thing to trouble me.一个观众都不会给我制造麻烦。同一词在一句子中也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如:The business of American is business.美国人的权利是交易。  相似文献   

19.
一、谁知道永恒有多么恐怖有很多文章都说到永恒,原以为永恒是一个很浪漫的词。可事实却不是如此。永恒并不是能用语言来形容,或能用数字来计算的。永恒就代表着坚持,而坚持在通常情况下并不特别难,但如果在身体或精神受过打击或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又谈何容易。不否认,我只要一想到永恒,就会觉得压力的重量,因为这是一种责任。影片中的人物都背负着一种责任,但因为永恒的恐怖,而使他们坚持不下去,所以放弃了永恒。永恒不是所有人都承受得起的,谁知道永恒有多么恐怖?二、谁了解生存往往比命运还残酷生存是一种过程,而残酷是它的形容词,可多少…  相似文献   

20.
法国十九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伯桑,以短篇小说称于世。他的作品,常常通过日常生活中极普通极平凡的小事,来揭示深刻的社会问题,如《项链》、《羊脂球》等。《绳子的故事》也是其代表作。一个不到六千字的短篇,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法国北部诺曼底小镇戈什维尔广场的集市上热闹非凡,“作为地道的诺曼底人”的奥什高纳老爹,在走向集市的路上发现地上有一段绳子,因为“他十分节俭,认为凡是有用的东西都应该捡起来”,于是他捡起了绳子。就在起身的一瞬间,他看见与自己吵过架的马具皮件商马朗丹正盯着自己。他觉得让仇人看见自己从泥地上捡起一根绳子很丢人,于是赶紧藏起绳子,又假装在地上找寻了一阵才走开。不久,有人丢了钱包,马朗丹就向镇长报告奥什高纳捡去了:于是,奥什高纳无论怎么解释,也百口莫辩,无人相信他是捡了绳子。后来钱包被人送还了失主,奥什高纳以为自己清白了,但人们还是不相信他,认为是他指使同伙将钱包交回,进而叫他“老滑头”、“老狐狸”。奥什高纳蒙受了无法洗刷的不白之冤,于是他愤怒、羞耻、喋喋不休,象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逢人便讲述自己的不幸,用各种证据来为自己辩解,想证明自己的清白无辜。但人们依然不相信他,嘲笑他,最终击垮了他的精神,使他忧郁而死。临死之前他还不住念叨那根绳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