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英语单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历来是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动词的词义变体现象。兰盖克在其《认知语法基础》中提到,动词是一种象征表达,其语义级勾画的是过程,包括一系列的状态,代表该过程中的不同的阶段。动词在这个过程中的运动轨迹不同,造成了动词词义变体。本文主要从认知语法的过程理论出发,对动词词义变体的原因进行详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近年学界对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争议颇大。历代学者对这一语法现象时有论述,明确了术语,认识到是一个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所涉类型中名词作状语和动词作状语是古汉语名词、动词的特殊语法作用.使动、意动是动宾特殊意义关系,均不属词类活用;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可从语法音变、使用频率、词义派生显示区别.由此对词类活用作出新的界说。  相似文献   

3.
孙纯龙 《初中生》2015,(21):36-37
词义辨析集中考查实词,即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设题通常以同义词、反义词或易混词的形式出现.备选项要么属于同一事物的范畴(例如备选项都属于食品类的名词),要么就是词义相近,或者近义动词的同一种时态的现象,或者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一致.解这类题时,先将意义相反或相差较大的选项剔除;再根据已知词对未知词在句法和语法上的要求,选择使句子结构完整、语法正确、语意符合逻辑的最佳答案.  相似文献   

4.
回鹘文文献语言动词的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一)李经纬表示动作(行为、状态、变化、心理活动)的一类词叫动词。动词是回鹘文文献语言的词类中最复杂、最重要的一类词。动词具有语态、式、时、人称等语法范畴,这些语法范畴通过综合或分析形式来表示。一、动词的词态动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英汉词汇对比角度,运用对比语言学理论,对"酸"这一本义为一种味觉的词,从词的语法意义即名词、形容词、动词三个方面进行了词义的英汉对比研究。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对比,试图发掘出在本义相同的情况下,英汉两种语言中同一词汇的其他基本词义是否完全对应,借此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的理据性、词化程度以及反映出的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一个名词、形容词或是动词被活用时,词义也将有所变化。在文言文中某个词如果按通常的词义难以解释得合乎情理或翻译不顺畅通达,就要考虑词类活用了。识别词类活用,要从上下文和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也可以从语法和词汇两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40):76-77
动词在德语中占据核心地位。在德语的动词系统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语法概念——可分动词,即动词由词干和前缀组成,且前缀可与词干分离。对于这一特殊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其中前缀对词义导向作用的研究,对于初学者来说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本文从《当代大学德语》1-4册中出现的所有可分动词入手,通过交叉比对的方法总结出了一系列可供操作的判断可分动词前缀意义的初步方法,希望以此能帮助德语初学者在短时间内判断出前缀的含义,从而进一步捕捉到这一动词整体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日语中的“-につぃて”“-にぉぃて”“-につれて”“-にしたがつて”等由动词转换而来的表达形式.通常被称为“复合辞”“复合助词”“后置词”等。该文选择“复合助词”的说法,考察源自动词的这一表达形式的语法化情况。主要参考汉语中相关介词方面的研究,分析日语动词语法化的诱因、前提条件,考察动词语法化的复合助词与原动词的关联。结果表明,在意义用法方面,复合助词与汉语的介词基本呈对应的情况,但在词义范围和细节表达方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相对于汉语的动介兼类词的概念,日语中也有必要对兼具复合助词功能的动词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英语中,短语动词的数量和实际应用正在不断地增加和发展着。短语动词的结构搭配比较灵活,变化多端,学生不易掌握。有相当部分短语动词,它的词义与所组成的每个词的词义毫无关系(即所谓比喻性的词义),短语动词都是一词多义的,大多数短语动词每个都有2—5个词义,还有一些每个有8—10个词义,个别的常用短词动词(make up和putup)每个多至20个左右的词义,由于这些特  相似文献   

10.
被动式和处置式是汉语中两种相互对立的句式,但"给"可以充任其中任何一种的语法标记词,甚至在一些歧义句中,它可以既表被动又表处置。"给"最初是表达给予义的动词,后来在适宜的句法环境中,随着动词词义虚化,经过重新分析,它就逐渐演变成被动或处置的语法标记。同时,"给"的语法化过程也符合"语义地图连续性假说"。  相似文献   

11.
日语自他动词间存在着各种对应性,这种特点有助于词汇的记忆、词义的理解和句式的掌握,但自他动词并非总是单一的对应关系,在词形、数量、词性、词义、构词等方面呈现出复杂的非对应性现象,影响到自他动词的语法化转换、复合动词的词性认知以及サ变动词的词性界定等关联用法上的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莫旗方言中,"整"和"造"是两个使用率极高的泛义动词。本文以二者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其色彩意义,并从词的概念意义和语法功能两方面对这两个动词进行对比分析,概念义上,二者虽在在词义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别。在表处置、制造、取得之意时,用"整"不用"造";色彩义上,二者口语色彩浓烈并极具感染力;语法上,二者的宾语、补语在词义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造"在其主语和宾语的语义选择上有要求,"整"则宽泛些。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与介词是联系紧密的两类词,二者之间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点,本文着重从词义的语法功能两方面分析了动词与介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休”是个词性和词义颇为复杂的词,也是个具有典型语法化过程的词.通过对“休”意义和功能历时和共时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展现出较为清晰的语法化轨迹,虚词“休”由动词虚化而来,由其虚化轨迹的不同,出现副词和助词两种用法,并逐渐由词虚化为语素.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中,由于词义的引申,而产生了大量的兼类词,即一个词兼有几类词的语法功能。如: 《说文》:“军,圜围也。”即古代军队作战,在临时驻地用战车围成圜形的军营,这是本义,后引申为驻扎,再引申为指军队。于是,“军”便兼有名词与动词两种语法功能。甲骨文中有(吉丷一)()字与鼓()字。前者为名词,是钟鼓的“鼓”的古字,后者是动词,击鼓的“鼓”字。后来,“”字废除,“鼓”作为“”的分化字,兼有名词和动词的两种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6.
常宁方言中的“得”是个兼类词。可以作动词、助词、助动词和介词用。这些不同用法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得”的词汇意义和句法功能的演变在共时平面的投射。常宁方言中“得”的语法化有两条路径:一是词义引申泛化;二是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7.
英语里有一种常用动词就是连系动词。所谓连系动词是起到连接作用,把主语和表语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句子,连系动词又分为纯属连系动词和转化连系动词。纯属连系动词是指“tobe”一词,因为它的意义及其用法基本体现了系动词的特征,并且与汉语的“是”及其句子的结构也是基本一致。此外,还有“tobecome”一词也属于纯属连系动词范畴之内。转化连系动词是指那些由及物动词或不及物动词转变而来的连系动词。在它们转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两个标志性的变化。例如:togo一词在转化前词义为“去”而转化后的词义为“变成”。其结构变化是,转化前togo…  相似文献   

18.
张海学 《考试周刊》2011,(48):37-37
古汉语中,本属某一类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暂时失去它原有的语法特点而临时具备另一类的语法特点,产生另一类词的意义,这种语法现象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多是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 一、传统名词活用说的概述 (一)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在古代汉语中也经常用作动词,但必须由上下文来决定。当我们发现一个句子里有的名词用它原来的意义已经解释不通,并且在句子中有了动词的性质。居于动词的位置,这个名词就是作动词用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通过考察位移动词"去"、"往"的语义语法在历时上的演变情况,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去"、"往"的词义和语法功能的演变轨迹可归纳为两次分化:第一次是由动词分化出名词或形容词;第二次再分化出介词.并且,这种分化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理论中得到相关理据.  相似文献   

20.
动词作为表示物质的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词,在词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动词有较多的语法范畴,而且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之间的联系也是相当复杂的。如果把蒙古语的形态变化分为静词系统和动词系统,显然,动词系统比静词系统复杂得多。从形式上看,动词系统的变化有词干(其中也包括几种形式)、词尾(其中也有差别)和连用助动词或小品词等多种形式。从语法范畴方面来看,它有式、时、体、态以及人称等多种范畴。除此以外,从其作用来看,蒙古语的动词也有重要的特点。例如:在蒙古语词组和句子结构中,动词所起的作用比西欧语言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