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地方党报的评论员每每要撰写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积极引领舆论先声.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社论、评论员文章似乎属于各种新闻文体中的"重型武器",媒体的倾向和立场,也往往要通过社论、评论员文章得到最直接、最鲜明的反映.此类文章的撰写者--地方党报的新闻评论员,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呢?这是本文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时,40多个国家的50多家报纸发表共同社论,呼吁各国采取果断措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该共同社论受到积极评价,仔细查看之后便会发现,其中没有一家日本媒体参与.日本被认为是新闻媒体高度发达、新闻自由度较高的国家.但是,对媒体的"共同社论"等同业行动,日本媒体却表现得十分谨慎.  相似文献   

3.
一张报纸是不能没有社论的。基本上,每到重要节日或重要事件发生,报纸都要发表社论。社论是报纸的旗帜,最能代表媒体的宣传方向和舆论导向,它所起到的特殊、重要的作用,是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替代不了的。  相似文献   

4.
报纸社论一直都被媒体视作一种最重要的新闻评论文体,它代表报社阐述党的方针、政策和纲领,贯彻落实上级领导的指示.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由于实行计划经济的背景,党报社论的宣传和指导地位沿袭下来,在传达高层决策和声音时的不可替代性依旧凸显.每逢社论发表,各系统、各行业和各单位还要组织所属员工学习.  相似文献   

5.
《上海档案》2007,(11):31-31
中国档案报2007年10月29日发表社论,社论指出: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促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以发展为第一要义,把促进档案事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各级档案部门出台政策、制订计划、安排工作时,都要着眼于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要以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最终目标。要千方百计地调动每个档案工作者投  相似文献   

6.
一篇以干部问题为选题的社论,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在广大普通老百姓中引起共鸣,这是一个时期以来“社论效应”所鲜见的现象,也往往是社论作者孜孜以求但又难以企及的。由此,对如何发挥新闻评论作用的问题,引发出几点思考。 1994年3月27日,《湖北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要敢于负责》的社论。社论指出,在自己的岗位上敢于负责,敢担担子,是每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有的品格和态度。这是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人民政府今年6月2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侦查机关宣告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侦查终结.不少新闻媒体发表评论,认为这是新闻媒体的胜利,是网民的胜利.有些媒体还发表社论,充分肯定新闻媒体的理性探索和不依不饶的精神.但在我看来,华南虎事件完全是新闻媒体自我炒作的新闻闹剧.  相似文献   

8.
一篇社论引起的人民日报创刊以来,发表社论近万。有些社论评述重大政治事件,传播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违反马克思主义的社论起的作用则很坏)。有些社论评述的事情看起来并不“震撼人心”,同样产生广泛影响,甚至引发重大论争。1956年6月20日发表的《要反对保守  相似文献   

9.
1958年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国家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全国大跃进的新形势,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要大跃进,农业生产要大跃进,文教卫生事业也要大跃进."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用革命精神扫除文盲>的社论,成为全国扫盲"大跃进"的纲领性文章.文章总结了全国的扫盲形势,指出发动扫盲高潮已具备的有利条件,提出了促进扫盲工作大跃进的办法.文章还提供了数据分析来激发扫盲的热潮.  相似文献   

10.
一篇社论引起的人民日报创刊以来,发表社论近万。有些社论评述重大政治事件,传播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违反马克思主义的社论起的作用则很坏)。有些社论评述的事情看起来并不“震撼人心”,同样产生广泛影响,甚至引发重大论争。1956年6月20日发表的《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冒进》,就是一篇这样的社论(以下简称6月20日社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反对急躁冒进,但题目是全面概括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两点论而非一点论,是一篇观点鲜明、议论周详的好文章。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年经济恢复、抗美援朝战争、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新闻战线》1979年第3期杨放之同志的《党报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写道:“延安解放日报曾经发表《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社论,这篇社论是经过毛主席亲自修改的。社论中批判了苏联剧本《前线》中一个弄虚作假,信口开河名叫客里空的记者,要大家引以为戒。社论发表后,在党的新闻工作者中,广泛掀起了反对客里空的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评论在媒体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西方传媒界,著名报人普利策把评论比作"报纸的心脏",这一比喻集中代表了他们对评论在媒体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邓拓曾从政治上强调评论对于报纸的重要性.他以社论作比说:社论是表明报纸政治面目的旗帜,报纸必须有了社论才具有完全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13.
1958年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国家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全国大跃进的新形势,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要大跃进,农业生产要大跃进,文教卫生事业也要大跃进。”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用革命精神扫除文盲》的社论,成为全国扫盲“大跃进”的纲领性文章。文章总结了全国的扫盲形势,  相似文献   

14.
怎样写新闻评论怎样写新闻评论?为了把问题谈得具体一点,这里以社论作为评论的总代表,作一些探讨。所谓社论,可以直接理解为报纸编辑部的言论。它是代表报社对某一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报纸是党政的机关报,社论当然也就代表党政机关发言。比如《新疆日报》的社论,就是代表自治区党委的意见。所以,凡社论都要送审,编辑部一般不能定稿。如果是民间报纸,那么,它的社论就是反映报社的意见。例如过去《大公报》的社论,就是由社领导自己执笔,或虽由他人执笔,但须经社领导审定才能发表。国外有些资产阶级报人说,社论就是报纸或杂志表明其总主笔或领导者  相似文献   

15.
春回大地。一年的农事如何安排,如何落实,事关国计民生,几乎是党报社论年年要写的题目。引人注目的是,1961年春天,人民日报先后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两篇社论,而且谈的是同一个主题——实事求是。一篇的题目是《种植计划必须实事求是》,发表于3月1日;另一篇的题目是《种植计划要建筑在实际可能的基础上》,发表于4月22日。为什么在不长的时间内接连发表两篇社论呢?原来“大跃进”中农业生产方面出现的高指标、瞎指挥等错误作风,后来虽然经过纠正,到1961年尚未完全解决,制定种植计划时仍然存在不从实际出发,只强调需要不考虑可能,只看一方面的需要,不看多方面的需要,片面扩大一两种高产作物的种植等情况。正是针对这种情况,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一谈再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第一篇社论  相似文献   

16.
在第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解放军报的“八一”社论《忠实履行我军神圣使命》(以下简称《使命》)以其特有的政治力度和论述风格,获得评论一等奖。社论,一般指报刊社以本社名义发表的对重大问题的评论。在许多读者眼里,社论都是代表上级机关而说的“官话”,往往政治性有余,可贴近性、可读性不足。而《使命》一文恰恰是在政治性。贴近性和可读性的尽可能完美的结合上下了功夫,在“官话”和“民话”的尽可完美的统一上下了功夫,因而受到了军内外各级领导机关、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解放军指战员的欢迎。具体说来,(使命》的特…  相似文献   

17.
二、权利限制的修改   (一 )对“合理使用”的有关情形作出更加合理的限制1.对媒体已发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的合理使用 ,作出以下两点修改 :其一 ,该合理使用适用的作品由“社论、评论员文章”改为“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 ;其二 ,对该合理使用增设了“作者未声明不许刊登、播发”的前提条件 ,即赋予作者禁用权 (见《著作权法》2 2条 1款 4项 )。其中第一点修改 ,对该合理使用适用的作品从内容上作出清晰界定 ,严格限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文章 ;但是 ,作者范围却有所扩大 ,原“社论、评论员文章”通常是媒体自己创…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要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是陈云同志为人民日报撰写的一篇社论,发表于1950年3月10目。陈云同志当时在中央分管财经工作。在这篇社论发表前后,人民日报于同年2月6日、3月22日还发表了李立三同志撰写的《学会管理企业》、薄一波同志撰写的《税收在国家工作中的作用》。这几篇社论,对解决当时财政经济工作中的重犬问题,发挥了很大作用。同年3月,中共中央就各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要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是陈云同志为人民日报撰写的一篇社论,发表于1950年3月10日。陈云同志当时在中央分管财经工作。在这篇社论发表前后,人民日报于同年2月6日、3月22日还发表了李立三同志撰写的《学会管理企业》、薄一波同志撰写的《税收在国家工作中的作用》。这几篇社论,对解决当时财政经济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发挥了很大作用。同年3月,中共中央就各级党委及政府负责同志应经常为报纸撰写社论或论文发出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及政府各部门负责同志,应当学习陈云、薄一波、李立三等同志这种工作方法,对于自己所担负的工作,经常亲自动手在报纸上写这种能够透彻解决问题的社论。”  相似文献   

20.
春回大地。一年的农事如何安排,如何落实,事关国计民生,几乎是党报社论年年要写的题目。引人注目的是,1961年春天,人民日报先后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两篇社论,而且谈的是同一个主题——实事求是。一篇的题目是《种植计划必须实事求是》,发表于3月1日;另一篇的题目是《种植计划要建筑在实际可能的基础上》,发表于4月22日。为什么在不长的时间内接连发表两篇社论呢?原来“大跃进”中农业生产方面出现的高指标、瞎指挥等错误作风,后来虽然经过纠正,到1961年尚未完全解决,制定种植计划时仍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