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记和广大通讯员,一个很关心的问题,就是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如何让编辑部喜欢,尽快采用见报,而编辑部又常常为面对一大堆来稿,挑不出对路的稿件而犯愁。怎样解开这个不等式?从我去年分管二版宣传的一段实践来看,一条重要的体会就是:下笔之前多想想“适销对路”。  相似文献   

2.
《新闻知识》在本期中就改进报纸版面组织专题文章,我看这个题目抓得很有针对性,几篇文章写得也很好。 不论是报社的记者还是基层通讯员,凡写稿者大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早见报,在好位置见报,但愿望终究是主观的,能实现到什么程度,关键取决于稿件的质量。一篇稿件从采访写作到出版见报,相关条件,制约因素很多,提高稿件命中率要作多方面努力。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无版面意识,版面意识强不强,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有位老记者说过这样的话:我写出的稿件交往编辑部后,我知道能发表在报纸版面中的哪一个位置,是头条,还是报眼,或是右下角。这自然与其长期的采写实践经验分不开,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位记者对所写的消息、通讯的新闻价值有着准确的判断力,有着较强的版面意识。而现在一些记者版面意识淡薄,写出稿件给编辑部一交了事,认为组版是编辑的事情。这不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记者根据新闻价值标准来选择报道对象,来判断新闻事实的取舍。而编辑部则是根据记者采写出的稿件进行编排、选择,并通过对稿件在版面上的安排,体现出编辑部对稿件所含的新闻价值的再度判断。用版面语言,诸如稿件的位置安排及标题字号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记者只负责采访写作,版面编辑负责组稿拼版,这种传统的办报方法已愈来愈不能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呼吁:记者与版面编辑是办报“流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要有版面意识.版面编辑也要有新闻意识.笔者由于工作的需要,既担负着记者的角色,采写新闻同时又要参与版面的拼排.在这里,结合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仅从记者的版面意识这个角度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记者为什么要有版面意识在《湖北日报》前年举办的青年编辑记者培训班上,一位资深版面编辑深有感触地说,由于记者缺乏版面意识,不少稿件到夜班编辑这里“受阻”不好处理,甚至因此被“压死”.与此同时,不少记者有时出埋怨,自己的稿件在版面上没有处理好,见报效果并不理想.这两种感触实际上反映了同一个问题:记者的版面意识.然而,再深入探讨,便可发现这是当前新闻改革与版面改革的双重要求.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必然要依赖广大新闻工作者素质的不断提高.记者既要有专长,又要成为“多面手”.在沿海城市的一些新闻媒体中,采编合一成为一种趋势.作为报纸来说,记者既要能采写新闻,又要能用电脑编排版面,在这里、记者、版面编辑已经合为一体.现在,这种办报趋势已经渐渐向内地发展.因此,记者应具备版面意识,甚至  相似文献   

5.
据了解,许多单位给通讯员规定见报稿篇数,以上稿多少论奖罚。这种规定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通讯员采写稿件的积极性,但细细想来,弊大于利。其弊至少有四:其一,稿件来源于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而这些客观事实的发生发展,是不会因为你规定的见报篇数而转移的。因此,这个规定本身违背了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通讯员若因无  相似文献   

6.
“稿件内容属实为何还不真实?”这是不少记者和通讯员采写经验性消息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采写角度与总体真实的关系。 新闻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在采写经验性消息时应做到:既在着眼点上窄而深,又在立足点上宽而全;既要稿件内容属实,又要在总体上、本质上及发展趋势上真实。从新闻采写角度上分析目前经验性消息出现稿件内容属实还不真实的原因,当可归纳  相似文献   

7.
地市党报的版面多年来之所以呆板死沉、质量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编辑基本功不扎实,对版面策划不够、选稿不精、加工不细、缺乏创新。因而有必要从版面内容抓起,多角度、多层次激活编辑的创造思维。一是稿件要出新。记者每天要采写回大量稿件,新华社每天对地市党报的供稿100~200余条,再加上通讯员的来稿和网上大量的信息,每天可供选择的稿件和信息为数众多,而一个版面最多只能选用10—20条。因此,稿件的选用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要在内与外的结合上出新。面对大量稿件,编辑一定要尽最大可能把重大的本地新闻、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的“亮点…  相似文献   

8.
在总编室编审这个岗位上,笔者每天要编发大量的新闻稿件,既有记者采写的,又有经编辑编发来的通讯员稿件.实事求是地讲,大多数稿件从采写到编辑是比较到位,但从编辑角度来看,还有一部分稿件不成熟,可挑的毛病较多.这里把平时在审发稿件时记载的实例整理如下,以引起记者编辑们注意.  相似文献   

9.
本刊开辟的“编辑手记”专栏,通过通讯员寄到编辑部的原稿、见报稿和编辑的体会,让通讯员了解编辑的思路和要求,了解“毛坯”是怎样“脱胎换骨”变成见报稿的;领悟如何选择新闻素材,如何从原材料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挖掘新闻,如何选择生动的新闻表现手法,进而提高新闻的采写水平。  相似文献   

10.
现在,不少报社实行编采合一,编辑记者的任务没有严格区分,外出采访是记者,在编辑部处理群众来稿就是编辑。但是,有些记者,尤其是一些年轻记者重采写,认为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而轻处理群众来稿,认为这是为他人作嫁衣,吃力不讨好。他们对群众来稿,或“冷处理”,使稿件躺在编辑部里长期睡大觉,结果“鲜菜”变成“干菜”,“活鱼”变成“死鱼”。或者看稿时一目十行,漫不经心,把一些能见报的稿子,或稍加修改就能见报的稿子,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和新闻线索,统统给“漏掉”了。导致报纸刊登群众来稿较少,难怪有一些通讯员反映:…  相似文献   

11.
据了解,许多单位给通讯员规定见报稿篇数,以上稿多少论奖罚。这种规定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通讯员采写稿件的积极性,但细细想来,弊大于利。其弊至少有四: 其一,稿件来源于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而这些客观事实的发生发展,是不会因为你规定的见报篇数而转移的。因此,这个规定本身违背了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通讯员若因无新闻事实写不出稿件而受罚,岂不冤枉? 其二,这种规定会导致一些通讯员为完成任务在写稿时添枝加叶,弄虚作假。把事实夸大,或把可能发生的写成已发生的,把正在发展的写成已完成的。这样的教训过去并不鲜见。  相似文献   

12.
在总编室编审这个岗位上,笔者每天要编发大量的新闻稿件。既有记者采写的.又有经编辑编发来的通讯员稿件。实事求是讲,大多数稿件从采写到编辑都比较到位,但从编辑角度来看,还有一部分稿件不成熟,可挑的毛病较多。这里把自己平时在审发稿件时记载下来的实例整理一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军报扩版后,广大通讯员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提高采写艺术,多写好新闻。俗话说“水涨船高”。报纸版面多了,稿件质量要求高了,通讯员只有提高采写水平才能适应,这是不言而喻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通讯员为扩版后的军报提供了许多高质量的稿件,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但也有相当多的通讯员,采写水平还不能适应军报扩版的需要,稿件质量不高,尤其是思想性和可读性俱佳的精品更是少见。不少通讯员的稿子还停留在写一般好人好事的水平上,不会选典型,不能抓问题,不善选角度,内容干巴,语言粗糙,甚至错别字、病句屡见不鲜。有…  相似文献   

14.
通讯员园地     
敢和记者“抢”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闻单位体制的改革和记者队伍的日益壮大,新闻竞争也异常激烈。许多处于基层的通讯员愈来愈感到“新闻稿件难写,更难发”。 通讯员在采写新闻时固然没有新闻记者的优势多,但也大可不必为此而灰心,应注重发挥通讯员的自身优势。根据多年的经历.笔者简要地谈几点体会。 一是要树立敢于与新闻记者抢新闻的竞争意识。同一个新闻,记者与通讯员采写的角度不同,撰写出的稿件质量也不同。只要通讯员写作立意新、角度新,就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稿件,编辑在选择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时,自然会对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5.
改革把竞争机制引进新闻事业领域。当前,报纸、广播、电视纷纷以丰富内容、独家新闻、新颖版面、活泼节目,以及别具一格的风姿来吸引受众。在这一形势面前,广大通讯员应采访什么态度呢?一些通讯员以往养成了拖拉、不认真的作风,习惯抓第二手材料;写稿不思考不琢磨,喜“老三段”,唱“四季歌”,放“马后炮”这种作风与新闻改革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称。因此迫切需要广大通讯员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通讯员把采写的稿件寄给编辑部供选用,实际是参与了一次竞争,其对手是诸多的记者和其他通讯员,其竞争的条件就是看稿件有无竞争力。而这起码要看三点,其一是新闻事实是否新。现在,各新闻单位对新  相似文献   

16.
研究改进新闻文风、提高报纸的可读性,需要采编发各个环节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对负责版面工作的总编室来说,即是如何充分运用版面语言,调动各种版面手段,发挥版面的引导作用,让有可读性的鲜活新闻占据版面的重要位置,并以此促进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版面的质量更多地依赖于稿件的质量,可读性强的鲜活新闻首先得依靠身处一线的记者、通讯员去采写,  相似文献   

17.
报纸责任编辑在处理版面时,往往会遇到一个颇感棘手的问题,就是稿件内容相似,体裁单一,篇幅偏长,专栏缺稿。为了把版面编排得丰富多彩,应急的办法是:从过去来稿中搜求现今版面上紧缺的文章,或者临时派人突击完成若干篇版面上紧缺的文章。为了从根本上保证报纸版面质量,编辑部必须从优化来稿结构入手,培养报纸主要骨干撰稿人——记者的强烈的版面意识。记者的版面意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培养。(一) 加强编采沟通。沟通的常规方法是编辑部建立编辑记者通气例会制度,经常发布报道  相似文献   

18.
近日,笔者参加一个基层部队举办的新闻骨干培训班,大家私下在一起交流心得时,个别通讯员透露出自己采写的稿件经常见报的"秘密",那就是"坏事不报道,好事可拔高"。这条不能摆上桌面的经验,让不少新闻同仁听后暗自吃惊。  相似文献   

19.
在采写新闻中,时常遇到通讯员让编辑记者帮他想个点子,似乎编辑记者脑子里灌满了点子。“点子”二字,有人解释为“出主意”,把这个意思借用到新闻采写上,即为采写出主意,有了好的主意,就有了正确而新颖的报道思想和准确而新奇的稿件主题。不可否认,从某种程度上说,点子在新闻采写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但是,编辑记者的脑子也和通讯员一样,都不是天生的、任何时候都能冒出点子的。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所以任何点子,任何主意,都不是奇思异想凭空冒出来的,而是经过艰苦的劳作和不断的实践得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要办好一张报纸,从新闻来源而言,既要靠专业的记者,又要靠业余的通讯员,两者缺一不可。要做一个称职的记者,就要有一支通讯员队伍活跃在自己周围。但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少数通讯员是得心应手,写来的稿件就能见报以外,较多的通讯员则是有很高的热情,但往往写来的稿件与见报要求有距离。这就需要记者经常地、满腔热情地去帮他们。不仅要听他们反映情况,要他们写稿子,给他们改稿子,还要开阔他们的的思路,同他们一起分析稿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要注意通讯员认为是无关紧要的,而恰恰是重要的新闻或重要的线索,要具体分析道理给他听,使他从中得到启发和提高。一句话,要帮助通讯员掌握进入新闻大门的钥匙。上海港客运总站的吴兆才同志,是上海几家报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