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社会中,人们越来越依赖于通过大众媒介去认识自己生活之外的世界。然而,在媒介将身外世界转化成人们脑海中的图景的过程中,由于人为观念和技术局限的原因,往往形成人们对某些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本文从介绍刻板印象的概念着手,着重分析了大众媒介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再现方式及再现中存在的刻板印象,并运用权力理论、霸权分析和这一领域内已有的部分研究结论,对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社交媒体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分析:社会性别在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下,在影视剧、广告、文学作品中被建构,性别刻板印象在社交媒体中通过网络语言和图像被强化,虽然社交媒体用户自身也试图通过相同渠道、男女之间性别气质的交换与聚合来消解性别刻板印象,但标签化、污名化的问题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王艳 《现代传播》2007,(3):125-127
在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的传统视阈下,大众传播媒介更多的是以产生、流传和强化刻板印象的“第三种来源”的姿态出现,本文则依据现实世界的不断变化和由此引发的“传媒表征”的不断变迁,推导出一种刻板印象的“动态观”,并发现积极的刻板印象较之消极的刻板印象更容易为媒介所改写。同时,大众传播媒介在改写刻板印象的过程中,还要遵循一定的传播原则,以求发挥和实现最为和谐的社会传播效能。而以上论述均可以在近年来媒介对高校教师的报道中得到正反两个维度的双向印证。  相似文献   

4.
论文采用内容分析方法,结合拟态环境、刻板印象等理论,考察新浪网新闻频道2014年关于90后的报道,重点研究新浪网呈现的90后媒介形象,判断其在对90后报道中是否客观公正。结果表明,在新浪网关于90后报道中,整体比较客观,有助于加深大众对这一群体的理解,使其得到社会更多认可和包容;另一方面,报道也存在议题偏向、报道细节失真等问题,易使社会大众对其产生固有成见与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5.
地区媒介形象是地区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了地区外部投资者、游客以及内部市民的态度评价。那么,地区媒介形象的社会建构机制怎样?研究这个问题,最终有利于构建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良好的地区媒介形象。本文以解释学的“成见”理论和传播学的“刻板印象”理论为根据,借助《人民日报》等媒介的报道统计数据,研究发现地区媒介形象的形成与“成见”或“刻板印象”有关,“传统”(经济政治地位、地理位置、地区突发性事件等)与“权威”(个体权威、权威机构、大型节庆活动)在地区刻板印象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恒军 《新闻界》2012,(1):50-53
当代传媒中的女性形象是文化建构的结果.缘于刻板印象,当代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刻画过分强调私人领域,忽视了其在公共领域中的形象.这导致了贬义性女性形象的泛滥.本文通过对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形象进行分类和特点分析,进一步探讨女性刻板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并对女性形象在新媒介时代的媒介环境中的走向提出了建议,以促进构建两性平等和谐的媒介空间.  相似文献   

7.
正所谓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一理论是美国政论家、学者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公共舆论》一书中提出。该书被称作舆论学的开山之作,其核心内容解释了大众媒介运作的基本机制,即人们如何形成想法,人们从新闻传播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人们如何加工这些信息并如何继续传播它们。李普曼高屋建瓴地描绘了直到十多年之后才被实证社会心理学和传播研究以大量数据所证明的各种现象。"刻板印象"的传播偏向从传播的效果来说,李普曼的理论可以概括为  相似文献   

8.
常慧 《东南传播》2012,(11):72-74
医生的媒介形象分析是对医生刻板印象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医生的形象也越来越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以2011年的《陕西日报》和《三秦都市报》这两份不同定位的报纸为例,分析医生在媒介中的形象。研究发现,对医生形象的报道主题单一化,报道不够全面客观,使得医生的媒介形象妖魔化。  相似文献   

9.
王洪旭 《青年记者》2010,(11):14-14
当前,媒介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也促成媒介融合、媒体抱团现象的产生。媒介融合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媒介需求"为目的,来满足受众心理,从而创造出共同的利益。这种"各取所需"的媒介抱团,也在无形中为受众建起了"围城",形成了另一种媒介传播中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0.
新闻作为一种公共话语形式,受到意识形态、社会语境等宏观因素及媒介价值取向、记者认知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在新闻报道中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尤其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相关报道中。本文试图从此类新闻报道中探寻出客观现实到媒介现实、再到心理现实这样一个路径,并通过大众传媒的媒介偏见现象、价值取向利益化和受众选择性新闻接受、刻板印象等影响因素探讨大众媒介与社会认知之间的具体互动过程以及受众的认知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毕若旭 《新闻世界》2013,(6):305-306
媒介和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均存在刻板成见,这一刻板成见来源于对女性的固有印象和对搏击项目的认识。媒介与受众的刻板成见是相互影响的,二者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知程度都比较低,态度基本一致。由于媒介报道量有限,受众感兴趣程度低,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形成锁死循环。媒介报道是改善女子搏击项目几乎没有群众基础的现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媒介和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均存在刻板成见,这一刻板成见来源于对女性的固有印象和对搏击项目的认识。媒介与受众的刻板成见是相互影响的,二者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知程度都比较低,态度基本一致。由于媒介报道量有限,受众感兴趣程度低,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形成锁死循环。媒介报道是改善女子搏击项目几乎没有群众基础的现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当前,媒介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也促成媒介融合、媒体抱团现象的产生.媒介融合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媒介需求"为目的,来满足受众心理,从而创造出共同的利益.这种"各取所需"的媒介抱团,也在无形中为受众建起了"围城",形成了另一种媒介传播中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4.
谢点  余红 《新闻前哨》2014,(3):33-36
在舆情事件频发的信息时代,刻板印象经常被认为显著影响受众解码。本文以“开宝马留学生在美遭枪杀”事件为例,实证考察受众对富二代的刻板印象程度与受众对此事件解码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受众对于富二代的刻板印象是偏消极的;(2)受众对“开宝马留学生在美遭枪杀”的解读方式与其对富二代刻板印象并不显著相关;(3)刻板印象在对受众解码发生影响时,是“双过程模型”,即重要性是有限的,有条件的;(4)教育程度、话语权资源、媒介符码呈现是刻板印象对受众解码造成影响的干扰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曹晋 《新闻大学》2006,2(4):29-34
本文意在透彻解读美国学者卡罗琳?凯奇(Carolyn Kitch)的原创性论著——《杂志封面女郎:美国大众媒介刻板形象的起源》。首先,笔者回顾了美国的传播研究语境,检视本论著如何将大众媒介研究与历史、人文的关怀相结合。其次,再从作者对杂志研究的角度,体察其选题的独到创意和对杂志封面女郎这一大众媒介再现的刻板形象的理解与诠释,来省思刻板形象的象征主义及其意义生成的社会文化情境。  相似文献   

16.
张永 《新闻世界》2014,(7):120-121
媒介为公众所构筑的信息环境与客观世界有所偏差,人们容易按照媒介所提供的拟态环境对现实世界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往往会造成刻板成见。本文从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国家形象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提高媒介素养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大众媒介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大众媒介在新闻报道中所构建的城管形象与真实形象为何会存在偏差?本文选择媒体新闻报道中关于城管的典型文本,从主题结构、新闻图式与词语、句式、视角的选择等角度进行解读,力图呈现文本背后隐含的态度倾向和价值观念,以期得到刻板印象产生和再现的原因并提出改善报道的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陈超 《东南传播》2012,(3):10-13
作为"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相互妥协的产物,近年来在台湾本土发展起来的"宅男女神"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引起了两岸社会不小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台湾"宅男女神"外貌特征、宅男受众群体特点,及其大众媒介呈现方式的检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指出,在"宅男女神"现象中,"宅男女神"依旧是父权社会下男性对女性性迷思的产物。同时,作为注意力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宅男女神"在大众媒介的刻板印象与扭曲下,成为物化后的男性消费品。  相似文献   

19.
张涵 《今传媒》2016,(1):72-74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在社会性别的束缚下自身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本文以女性主义的理论为基础,从传播学的维度出发对当今社会媒介对女性形象的误读进行批判,剖析了新环境中女性媒介形象传播的困境,包括媒体结构:父权话语环境中女性话语权的缺失、传播内容: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受众:集体无意识.针对上述问题进而从大众媒介导向的转变、女性自我社会地位的谋求、新媒体与另类媒介的利用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在新环境下提升女性社会地位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张杰  孙晓萍 《现代传播》2015,37(2):28-33
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生产是效果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范畴化和社会认同理论,聚焦于该领域中性别刻板印象从媒介到现实的社会心理生产机制,通过对《非诚勿扰》男性受众的深度访谈,发现媒介建构的"女性"范畴通过具象化、类社会互动和群体边界确定等具体的社会心理机制,和男大学生群体现实的"女性"认知范畴发生互动从而产生了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