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香萍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0):116-121
"网络水军"从事的仍然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传播活动,但这种传播活动自始就与社会道德甚至法律相违背,实质是失范的信息传播活动。互联网对民意的操控和制造是"网络水军"兴起的根本原因,互联网的繁荣与管理的滞后为"网络水军"提供了现实条件,社会转型期复杂的受众心理为"网络水军"准备了受众因素。相关部门对"网络水军"的治理,需注意协调处理好网络自由与网络管理之间的关系,坚持惩防并举、以防为主的治理方针,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2.
重新解读出版--互联网出版与传统出版传播之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出版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营造的虚拟现实使出版传播活动脱离传统出版的生产流程,开始回归信息传播属性与编辑加工化属性的本质特征。互联网出版不仅使知识信息的传播形式、组织方式和社会影响表现出与传统出版不一样的深刻变化。也使人们理性反思出版传播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人类在享受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遭受不良信息的侵害。本文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影响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因素,探讨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安全性,并就互联网信息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网络谣言作为经由互联网传播的未经证实的信息,主要生成于相关社会信息模糊、参与主体的不良社会心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现实社会矛盾和网络虚拟环境。为消解和应对网络谣言,需及时真实公开信息、完善相关法律治理、提升网络监管技术、促进社会和谐公正、以主体自律层层把关。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播以其双向互动的传播优势,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活动的空间。由互联网、手机等构建的虚拟社会,使虚拟交往成为可能,深刻地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虚拟空间里,人际交往冲破了现实社会中人类交  相似文献   

6.
当今,互联网的发展及治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围绕互联网治理提出了网络强国论、网络安全观,以及以传播正能量为主的网络舆论观、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为政价值观、在“互信共治”基础上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新观点新主张,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7.
当前,互联网作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唯有坚持并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传播正能量,才能激发这一群体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唯有深刻认识网络对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影响,借助网络正能量的推动,才能解构和重塑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应提升正能量的引导力,以及网络媒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加强正面信息在网络正能量传播中的联动作用等。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出现的信息传播“第四媒体”,正广泛地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信息在全球的自由流动,成为文化全球化的突出表现形式。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普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思维形式、学习内容产生着及其深刻的影响,忽视对网络文化的引导与管理将对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诸多的负面效应。本文试图通过对互联网特点、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的分析,探讨高校如何加强学生网络使用的管理,如何更好的利用网络,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75):195-196
<正>在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移动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它们带来的各种社会思潮、新闻信息铺天盖地,无孔不入,为国家社会治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面对媒体新格局带来的新挑战,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媒体在执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适应媒体新时代的要求,提高自身媒体素养,增强善解、善用媒体的意识和能力,逐步提高"新闻执政"能力和水平。一、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体素养是时代的新要求媒体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传播平台,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就是对信息的一系列消费行为。网民在对信息的消费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行为习惯,对于互联网上的传播主体而言,习惯即是新传播手段的催化剂。通过对信息消费过程的简析,将网民的信息消费行为习惯与网络信息传播手段进行关联,简述对两者关联性的认识,审视过去及现在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探索未来网络传播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