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技术与电镜相结合的方法,对猫后索核丘脑投射神经元的分市及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后索核丘脑投射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后索核中段,尾侧段次之,嘴侧段最少。标记神经元均出现于HRP注射部位的对侧后索核内,主要为中等园形细胞。电镜下,神经元胞核较大,核膜光滑或有凹陷,常染色质较多,异染包质1较少,胞浆丰富,含有大量的游离核糖体,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标记的丘脑投射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可以作为突触后成分与轴突形成轴一体突触和轴一树突触;标记神经元胞体还可以和突触前树突形成树一体突触;标记的树突做为中央成分与多个轴突形成汇聚型突触复合体。此外,还发现标记的胞体和树突与非标记的树突之间的非突触的粘着斑连接。  相似文献   

2.
为确立后索核内初级传入终末与丘脑投射神经元间的突触联系,本文采用顺行溃变与 HRP 逆行追踪相结合的方法,在电镜水平对后索核内初级传入终末与丘脑投射神经元间的突触联系组合形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后索核内有6种突触联系形式:(1)溃变轴突终末与 HRP 标记树突形成轴—树突触;(2)溃变轴突终末与 HRP 标记胞体形成轴—体突触;(3)溃变轴突终末及正常轴突终末与标记的中央树突形成汇聚型突触复合体;(4)轴—轴—树连续性突触;(5)溃变轴突终末与非标记树突形成轴—树突触;(6)非溃变的含扁平小泡或多形态小泡轴突终末与 HRP 标记的神经元胞体形成轴—体突触.本研究首次报道了猫后根初级传入终末与后索核丘脑投射神经元间的直接突触联系。突触形式计有轴—树和轴—体突触及以树突为中心的突触复合体.本研究结果为阐明后索核内非伤害性信息传递与整合的作用方式提供了直接的突触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顺行溃变和 HRP 逆行追踪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在电镜水平对猫丘脑中央外侧核内脊丘系终末与丘脑皮质投射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在丘脑中央外侧核内,脊丘系终末与该核内投射至前乙状回的神经元及投射至前上薛氏回和中上薛氏回前端的神经元之间,形成直接的轴—树突触联系。为脊髓—丘脑中央外侧核—皮质通路的确立提供了有价值的突触学证据.此外,在中央外侧核内,脊丘系终末和丘脑皮质投射神经元还分别与其它突触成份形成突触联系.本文研究结果为丘脑痛觉整合作用机制的研究,为神经外科痛治疗中的板内核损毁理论提供有价值的形态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顺行溃变的方法,首次在电镜水平对猫丘脑中央外侧内脊丘系终末的超微结构和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在横断第四脊髓颈节一侧的外侧索和部分前索4-5天后,电镜下发现在损毁同侧的丘脑中央外侧核的中段和尾段,均有少量的溃变终末。脊丘系溃变的轴突终末有两种形式:电子致密型和电子透明型,以电子致密型多见。溃变的脊丘系终末大小形态各异,主要含大量密集的圆形突触小泡。根据小泡形状和终末大小的差异,溃变终末可分以下两型:SR型占82.5%;LR型占17.5%。溃变轴突终末主要与树突形成不对称型轴——树突触,个别的突触后树突含突触小泡。溃变轴突终末多参与形成以树突为中心的汇聚型突触复合体。在由溃变轴突终末与树突所形成的轴——树突触中,有42.5%的数量位于突触复合体内。偶尔见到溃变轴突终末参与形成的轴-轴-树突触。  相似文献   

5.
应用HRP进行追踪法在光镜水平研究了猫丘脑中央外侧核向前乙状回、前上薛氏回和中上薛氏回前端投射的神经元的形态与分布。结果表明:中央外侧核向大脑皮质的投射为同侧投射;中央外侧核向前乙状回投射的神经元集中于核的尾段,少部分位于中段,偏内侧分布,大、中、小型投射神经元均有,以中、小型为主;中央外侧核向前上薛氏回和中上薛氏回前端投射的神经元集中干中段,略向前后延伸,分布于嘴段和部分尾段。整个投射细胞群偏外侧分布,以中小型为主,少部分大型投射神经元位于最外侧。大型标记的投射神经元主要为圆形,卵圆形和多边型,中、小型标记的投射神经元呈各种形态。  相似文献   

6.
用顺行溃变方法对猫后索核内后根初级传入纤维终末的超微结构和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在切断C_4-T_1和L_4-S_1脊神经后根3~4天后,电镜下发现后索核内有三种溃变终末,出现最多的是电子致密型溃变,此外,也观察到了少量的神经微丝型溃变和电子透明型溃变。溃变的初级传入终末多数较大,含有圆形突触小泡。溃变初级传入终末作为突触前成分主要与后索核内的树突形成轴-树突触,而轴-体突触和轴-轴突较少。此外,还观察到溃变轴突终末参与形成突触复合体。  相似文献   

7.
1 神经递质只能由轴突传向树突或细胞体吗? 两个神经元相互接触处叫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根据两个神经元之间互相接触的部位不同,突触可分为三类:轴突-胞体型突触,轴突-树突型突触和轴突-轴突型突触。轴突-胞体型突触,为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细胞体之间的接触。轴突-树突型突触,即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树突之间的接触。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了神经元的间室模型和底丘脑核投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的仿真方法。方法:将神经元分成一个个间室,每个间室分列微分方程。具体实验中利用"Neuron"这个神经元仿真计算平台对底丘脑核投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进行仿真。结果:当神经元结构比较复杂,膜的特性具有电压依从性,膜上有突触后电流的时候,间室模型能很好地反映了复杂神经元的电学特性。底丘脑核投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仿真结果和真正的动作电位结果非常相似。结论:间室模型很好地反映了复杂神经元的电学特性。底丘脑核投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仿真结果和真正的动作电位结果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 H-6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6例眙儿大脑皮层枕极245个突触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在4.5个月胎儿枕极大脑皮层未见到突触,在5个月胎儿仅观察到少量突触,以后随胎龄的增加,突触数逐渐增多。在六个月以后胎儿大脑皮层,突触数明显增多,在新观察到的245个突触中,次轴树突触占绝大多数,占胎儿突触观察总数的77.6%。其次为轴棘突触,占胎儿突触观察总数的4.5%,从五个月胎脑开始观察到轴极突触,且这些轴棘突出的后成分中均不含有棘器。另外在胎儿枕极皮层,还观察到较多的轴-体突触,占胎儿突触观察总数的3.7%。此外,尚见到少量轴-轴,树-树,树-棘突触和串,并联突触。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电极胞内穿刺技术探查鲫鱼Mauthner细胞(M-细胞)对迷叶刺激的电反应特征。电刺激鲫鱼迷叶背面中央外侧区,可在双侧M-细胞胞体,腹侧树突和外侧树突近端记录到一种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迷叶诱发性EPSP)。迷叶诱发性EPSP表现较短潜伏期(0.584±0.16 ms),较长持续时间(6.20±2.13 ms),幅度分级和刺激频率依从等特征,并可引起M-细胞顺向激活。多点胞内连续穿刺实验显示迷叶诱发性EPSP起源于腹侧树突远端。实验结果提示,迷叶—M-细胞通路可能包含一组长短不等的神经元链,它们依链的短或长,由近及远依次投射在腹侧树突的限定节段。  相似文献   

11.
大量研究表明植物细胞遭受重金属胁迫后其超微结构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主要表现在,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液泡、质膜等的异常变化.并且植物受胁迫时间越长.重金属离子浓度越高.超微结构的损伤越呈加重趋势.本文综述了重金属对植物细胞超微结构的毒害效应。旨在探讨植物受重金属毒害后其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为植物的重金属毒害机理提供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测量了石龙子端脑、间脑部分的背侧皮层、外侧皮层、大细胞中间背侧皮层、小细胞中间背侧皮层、背侧室嵴、中隔、纹状体、前背外侧核、缰核、圆棱和室周核的冠状面上的平均范围,进行图谱制作。核团及其细胞特点如下:(1)端脑背侧部核团有趋于表面呈层分布;(2)间脑部棱团内部有分区现象;(3)端脑核团神经元树突较间脑的明显。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10%HRP 溶液注入12例成龄描的横结肠肠壁中,研究了猫横结肠的神经支配问题,得出如下结论:①初级感觉神经起自双侧 T_8—L_5 和 L_7—S_3的脊神经节,左右无显著差异,细胞以中型为主。②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来自两侧 T_8—S_1交感节,左右标记细胞数,无显著差异。③副交感神经元标记细胞位于迷走神经背核闩的上下的外侧分。  相似文献   

14.
Development of cortical circuitry and cognitive function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Recent functional and anatomical studies in nonhuman primates have elucidated the basic neural circuitry underlying delayed-response function in adult nonhuman primates. Thus circuitry includes connections of the principal sulcus with other areas of parietal association and limbic cortex and projections to the caudate nucleus, superior colliculus, and other premotor centers. Anatomical tracing in primate fetuses and in monkeys at various stages of postnatal development indicates that these various classes of cortical connections begin to form by the second trimester of pregnancy. Electromicroscopic studies of the principal sulcus and other areas of cerebral cortex show that the number and density of synapses in the cortex increase rapidly, reaching and maintaining higher than normal adult values between 2 and 4 months postnatally, before slowly declining over a period of years to stable adult levels. The capacity to perform delayed-response and/or AB at short delays emerges around 4 months of age, coinciding with the end of the period of highest synaptic density in the principal sulcu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critical mass of cortical synapses is important for the emergence of thi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that fully mature capacity may depend upon the elimination of excess synapses that occurs during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 Knowledge of the neural basis of norm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may prove useful both to social and educational purposes as well as to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of cogn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