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传子,家天下”,这是《三字经》中提到的。大禹治水成功,得到了舜的信任,随后舜把天下禅让给禹,大禹建立了夏王朝。这是人们都知道的历史,但是夏朝传到了大禹的曾孙相时,却亡国了,40年后夏朝才得以恢复。那么,完成夏王朝中兴复国大业的是谁呢?这段历史就不见得人人都知道了。他就是相的儿子少康,而少康所以能完成复国大业,又仰仗着他的母亲缗氏。要说这段历史,还得从相的伯父太康说起。  相似文献   

2.
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为他们定的名号。最早的庙号出自夏代,如“太康”、“少康”等。最后一个庙号是清末光绪定的“德宗”。庙号以“祖”为最尊,“宗”次之。自汉代起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不断更替,且兴亡的表象基本相同,被称为中国王朝兴亡的“周期律”或“周期率”。自战国迄今,有识之士不断探讨这一历史现象,使这一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时候 ,重温半个多世纪前一代伟人毛泽东与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讨论如何跳出“政权兴亡周期率”的寓意深远的对话 ,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这个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问题上 ,中国共产党留下了成功的纪录 ,同时也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当人类进入无产阶级社会以后 ,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政权必然要自行消亡 ,退出历史舞台。这里所说的“政权兴亡周期率”不是指国家政权合乎规律的正常消亡 ,而是有其特定含意 ,是指政权因腐败被群众抛弃而灭亡。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权以及农民政权都不能跳…  相似文献   

5.
史旭 《文教资料》2010,(33):91-92
从“其兴也淳焉,其亡也忽焉”的原出表述来看,黄炎培先生所提之存在于传统的社会政治领域的“周期率”的主要表现为“兴”与“亡”,称其为“兴亡周期率”当是合乎出文意旨的正确概括。着眼于对原出文献的文本解读,并结合阐发者的一贯著论之主旨观之.有论者代“率”为“律”,或变换“周期率”的前饰语为“历史”、“兴衰”或“盛衰”等的提法都是:不正确的,当予纠正。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制基础。”请回答:1.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A. 英国《权利法案》   B.法国第一部宪法 C.美国宪法      D.苏联第一部宪法2. 简述我国历史上宪法政治发展的基本过程。3. 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时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民民主政权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相似文献   

7.
“甲寅中兴”,本指沪上甲寅(1914年)的新剧兴盛,最早持“中兴”说的朱双云和一般亲历中兴风云的新剧家都认为,新剧中兴始于癸丑(1913年)下半年,而大盛于1914年春夏的新剧会演,会演后新剧中兴已渐趋衰落.所谓“甲寅中兴”,持续的时间不过一年多,甚至没持续到甲寅这一年结束.  相似文献   

8.
历史周期率被称为政治上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历代王朝都无法解决的“历史之问”,更是亟须关注的时代课题。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毛泽东给出了“人民监督”这一答案,习近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用“自我革命”作了新回答。从“人民监督”到“自我革命”,“两个答案”在时间上虽跨越了70余年,关注维度不同却又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继承与开拓、对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更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突破与创新。回溯从人民监督到自我革命的发展历程,挖掘其中蕴含的理论价值,可为新的赶考路上破解历史周期率提供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一、从黄炎培、毛泽东“窑洞对”说起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2100多年间,许多王朝此亡彼兴,此兴彼亡,就像走马灯一样转换。总的印象是,王朝的兴亡似乎有一个循环的周期,这种历史的循环论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三王(夏商周)之道若循环。”其根据就是战国以来阴阳家传下来的所谓“五德终始说”。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窑洞里与毛泽东谈话时(毛泽东、黄炎培的这番谈话,人称“窑洞对”)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  相似文献   

10.
方月霞  金春 《中学文科》2008,(1):122-123
一、延安窑洞话兴替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1911年辛亥革命,2100多年间,在中华大地上.我国许多王朝兴亡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波澜壮阔的历史剧。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窑洞里对熟谙历史的毛泽东说,“……所谓‘其兴也淳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政党、一国家,都是如此……。”后人将毛泽东、黄炎培的这番谈话,称为“窑洞对话”。  相似文献   

11.
一、延安窑洞话兴替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1911年辛亥革命,2100多年间,在中华大地上.我国许多王朝兴亡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波澜壮阔的历史剧。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窑洞里对熟谙历史的毛泽东说,“……所谓‘其兴也淳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政党、一国家,都是如此……。”后人将毛泽东、黄炎培的这番谈话,称为“窑洞对话”。  相似文献   

12.
斟(寻阝)是早夏禹、启、太康、仲康、少康五帝都,夏篡臣后羿都,夏桀后迁都,在今河南孟州.斟(寻阝)可能也是唐、虞都.  相似文献   

13.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史研究是史学界的重要课题。建国以来,夏史研究的主要方面是:一、关于夏代社会性质问题史学界一般认为夏代已进入阶级社会,但在具体分界上有二种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历史周期率的问题在夺取全国政权之前就摆在了共产党人的面前。毛泽东认为跳出历史周期期率不但要依靠人民监督这一外部他律,更要着眼共产党内部,着眼于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的自律,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邓小平则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需要回答的基本理论问题出发,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进行了新探索,并科学地指出历史周期率是一种规律性现象,从而发慌了对毛泽东对历史周期率的探索,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遵照邓小平“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的政治嘱托,积极探索,通于创新,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对历史周期率的进一步超越。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天下”、“中原王朝”、“中央王朝”等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疆域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这些概念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作为近代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其疆域的最终奠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清中期以前的历代“中原王朝”及至晚清的“中国”,与近代意义上作为民族(国民)国家的“中国”之间,是一个从法理上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前二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在各自的“版图”上没有重合过,在经过了长时段演进后,于19世纪20年代最终完成这一重合过程。因此,在研究古代中国疆域问题时,应谨慎使用“中国”一词,更不能以“中原王朝”随意代替“中国”,也不能将“历代中原王朝”置换成“历代中国”。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后新华社发表了述评,正文最后一段是:“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执政周期率。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向历史交出合格的答卷。”文中的“周期率”应该是“周期律”。此后各地报纸纷纷转载,手边几份报纸都用的是“执政周期率”.在网上用google搜索“周期率”竟然有3230条之多。因此实在有必要辨析清楚。  相似文献   

17.
1945年7月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的提问时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已找到了从“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中跳出来的新路,即发扬民主,加强对执政党及国家政权的监督。比较监督执政党思想的初创者列宁的思想和在改革开放中有突出贡献的邓小平的理论,不仅有助于认识他们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监督理论各自所作的贡献,而且对端正党风、加强执政党建设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65年以禅让形式逼魏帝曹奂退位,自己称帝,公元290年死,在其二十六年的统治时期中,曾出现了被誉为“太康之治”的盛世。但对“太康之治”的出现及其原因、作用影响等,史学界评价甚微。即或提及,也认为只是昙花一现,对社会并未起什么反响;或认为西晋武帝时期的短暂繁荣是由于灭蜀平吴后,从蜀、吴二国得到大量粮帛金银所致,与晋武帝司马炎的统治无关;或者干脆否认“太康之治”的存在,认为西晋从它建立之日起,就是腐朽的,晋武帝司马炎终日宴饮作乐,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他集中体现和代表了西晋土族门阀集团的贪婪、荒淫、奢侈和残暴。那么,究竟应如何正确评价晋武帝司马炎与“太康之治”?这不仅涉及对晋武帝这个重要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问题,而且也有助于正确评估西晋王朝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种文体都有自己发生发展繁荣衰落的历史,词亦如此.词盛于宋而衰于元明,到了清代又再度繁荣,号称“中兴”.清代词学中兴之功,首推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词人,他们在创作实践上效法姜张,在理论上主张“雅正”“清空”,时风所向,“家玉田而户白石”,影响很大.一百年后,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派崛起词坛,宗奉北宋,标举“比兴寄托”,清代中期词风又为之一变,影响而至近代.作为清代词学主流的浙、常两派的词学理论,相因相革,经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发展过程.在演进过程中,他们逐渐打破“词别是一家”的传统观念,在注意词的艺术特征的前提下,注入了真、善等质素,不仅注重意境的空灵,也注重意境的充实,提高了词的品格,导致了清代词学的中兴.因此,我们通过对清代词学审美观念的纵向考察,就能够找出清词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史的研究一直是史学界的重要课题。但由于有关夏朝的文献资料甚少,考古资料发掘虽然有很多成就,但要说明夏王朝的历史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工作,所以本文只能就夏人在晋南的活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期望能对夏史的研究有所参考。 一、晋南是夏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关于夏人的起源,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是西起东进说。这一说法以顾颉刚、刘起钊二位先生为代表,他们认为夏后氏部落联盟的活动区域首先当在陕西、山西一带,是逐渐向东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