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论文讨论“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的“新秧歌”形态。话题集中在两点:一是“解放了的而且开始集体化了的新的农民”的艺术形态,涉及新秧歌的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创作和演出、新的形式和风格。二是代表现代民族歌剧的《白毛女》中,秧歌形式的利用和新文艺在创造“民族形式”中的效用与限度。  相似文献   

2.
论文讨论“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的“新秧歌”形态。话题集中在两点:一是“解放了的而且开始集体化了的新的农民”的艺术形态,涉及新秧歌的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创作和演出、新的形式和风格。二是代表现代民族歌剧的《白毛女》中,秧歌形式的利用和新文艺在创造“民族形式”中的效用与限度。  相似文献   

3.
胶州秧歌是动律最复杂、韵律最浓郁、表现人物情感最丰沛的传统民间舞蹈。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胶州秧歌也应与时俱进,其创作应向现代舞借鉴,打破原有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法,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意识创作出反映个人心态的“纯舞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秧歌起源的历史地理学角度出发,以史料为依据,分别考察了西南、中南和东南地区,西北和华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秧歌的起源情况,探讨了秧歌起源与灯节表演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滁州学院学报》2016,(4):78-80
"扭秧歌"是我们对秧歌表演时的俗称,几乎所有的汉族秧歌都特别强调"扭"。胶州秧歌俗称为"扭断腰";陕北秧歌也特别强调"扭",如文鼓的表演以扭为主,重扭而轻打。东北秧歌也把扭在腰上作为最主要的风格特征之一等等。"扭"在秧歌里不仅仅是一种动势,而且集中体现了汉族秧歌独特的审美意趣。以秧歌的"扭"字为线索,追溯秧歌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分析古时缠足的发展及形成对秧歌女角的审美取向、舞蹈形态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沁源秧歌,又称"沁源小调",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戏曲.它以农村生活故事为题材,具有较强的娱乐与教育功能.本文从沁源秧歌的历史渊源、发展及现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沁源秧歌,为进一步促进沁源秧歌的发展提供了有关建议和措施,对保护沁源秧歌等非物质遗产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健身秧歌作为新兴的健身项目,在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受到了广泛重视。通过分析健身秧歌的健身价值、文化教育价值,提出普通高校健身秧歌选修课教学策略: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优化教学方法,加强教育引导,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健身秧歌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在山西中部有一种民间戏曲叫"太谷秧歌",太谷秧歌以太谷为发源地,渐渐的影响到周围的各个县城,太谷秧歌是由当地的老百姓根据自己的生活习俗编写出来的戏曲和歌舞,这些东西能够很好和形象的表现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需求,而且太谷秧歌的曲调和表演形式也能被大众所接受,曲调旋律优美,表演形式多样。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在当时,这种以民间百姓兴盛起来的戏曲性活动就简称为民间秧歌,而到  相似文献   

9.
祁太秧歌,又称太谷秧歌。是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和祁县以及周边县市的民间戏曲艺术。其表演以当地的民间生活为表现内容,唱腔的特点在整个民族音乐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当地人民创作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祁太秧歌的调式音阶、节奏结构、唱腔衬词等方面,进一步对祁太秧歌的形态特点经行剖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口述史和艺人演唱音响形态为材料基础分析,认为一曲多戏的沙女沟秧歌戏最早形成于清中叶,晚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属于秧歌戏在传承中变化较少的秧歌戏初期形态,为今人研究秧歌戏提供了最初历史形态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1.
重在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察我国东北地区满、汉族的原生态秧歌,以及在实施全民健身第2期工程背景下,秧歌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本文以辽宁省现存的原生态秧歌为切入点,对东北秧歌文化进行发掘、整理.  相似文献   

12.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秧歌一向以热情火爆与幽默风趣而著称,今天的东北秧歌更是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将东北人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和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明快的鼓点、独特的体态特征、鲜明的动律也是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在分析东北秧歌已有的风格特点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研究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及其随时代变化而发展的历程,分析外来文化对东北秧歌表演形式的影响。从恰到好处的节奏处理、重视挖掘生活中的根元素、适应时代的步伐与推陈出新等几个方面,研究东北秧歌的传承和发展问题,认为只有恰到好处的节奏处理、重视挖掘生活中的根元素、适应时代的步伐才能使东北秧歌的生活气息更加浓郁,从而永久地扎根于东北这片辽阔的黑土地。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地区的秧歌可分为踩跷秧歌和不踩跷秧歌两种表演形式。包头市格亥图村跑圈子秧歌是不踩跷秧歌的一种具体形式。这种秧歌形式流传盛行于包头市格亥图村。本文通过探讨它的地理背景、政治经济背景和民俗背景,进一步深入研究历史语境下的跑圈子秧歌。  相似文献   

14.
为推动巢湖秧歌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本文对照现代秧歌的发展和推广措施,探讨了巢湖秧歌的“跨界”属性对其现代发展的意义。利用文献资料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从起源和发展进行对比,分析了巢湖秧歌和秧歌的异同处,进而确定了现代的巢湖秧歌“跨界”属性。  相似文献   

15.
王彦蘅 《时代教育》2007,(8Z):149-149,130
金湖秧歌是金湖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插秧劳动中,以朴实的情感和集体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有的音乐样式。金湖秧歌的音乐体裁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歌以及北方秧歌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以先进文化为导向的新健身秧歌,不拘泥于传统秧歌,动作变化更多,舞蹈语汇既现代又简洁,在动态上、韵律上融入时代的气息,是国家体育总局列入全民健身计划的比赛项目.采用文献资料综述和问卷调查以及抽样测试等方法,通过对健身秧歌在大学体育课开设的调查研究和健身秧歌在运动中的负荷量、负荷强度的测试比较分析,认为健身秧歌在增强身体素质,促进社会交往,培养审美情趣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而建议在大学院校继续加强健身秧歌的宣传,在体育教学中积极推广健身秧歌运动,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有计划地安排一定量的身体素质练习和专项练习,注重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乐感和舞蹈姿态.  相似文献   

17.
秧歌舞蹈属于农耕文化型的民间舞蹈。由于受到宗教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影响,秧歌逐渐分为南方秧歌和北方秧歌两类别,本文从二者的差异着手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东北秧歌作为东北民间艺术形式,将东北人民的刚柔并济以及热情豪迈的特点充分反映了出来。本文以"东北秧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东北秧歌发展历史沿革的分析,了解其艺术风格的体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东北秧歌在今后的发展与传承。同时也希望这一艺术形式可以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非遗舞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身体记忆与动态的物质载体。秧歌作为民间舞蹈的核心要素,提取秧歌元素应用于舞蹈作品的创作中,不仅是非遗文化与艺术的一种融合展现,更是对地域性非遗舞蹈的艺术创新。文章以晋南舞蹈西石花鞭中的秧歌元素创作应用为中心,分析其秧歌元素的价值,探讨秧歌元素在舞蹈创作应用中的困境,提出秧歌元素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的应用路径,以期对当代舞蹈艺术创作与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祁太秧歌,又称为"晋中秧歌"。以唱为主,具有优美的声腔表演特点,语言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是山西大地上一种很有名的表演艺术形式,赢得了山西晋中地区的一致好评,已经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证了我国秧歌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