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力、社会管理缺乏等因素影响,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越轨、违法、犯罪等行为失范问题.为此,应从法律保护视角审视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的表现形式,从监护权缺失、教育权保护不力、法律制度不健全等方面分析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的成因,从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律监管、强化法律帮扶等方面探究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的消解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批转移,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必须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主要表现为人数多、比重大、成绩差与心理行为不够健康等,其直接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缺陷,社会生活环境欠佳,学校未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并帮助学生有效抵御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既是教育界的重要课题,也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必须引起全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家庭教育“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作为影响这一过程的心理社会因素,亲子关系失谐、父母榜样作用缺失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的现实路径是学校教育“补位”,即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扩展农村学校人格教育与心理辅导的功能。可尝试使用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人格教育的内容,在学校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学校中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互助小组”等方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批转移,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必须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主要表现为人数多、比重大、成绩差与心理行为不够健康等,其直接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缺陷,社会生活环境欠佳,学校未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并帮助学生有效抵御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既是教育界的重要课题,也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必须引起全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家庭——学校——社会三大主体对其教育的影响入手调查,表明家庭教育缺场、学校管理缺失、社会保护缺位是造成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关键,具体表现在依赖自我调节、深陷行动困境、伴随环境异化;从心理——行为——社会化三个层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矫正,使父母、老师、社会、企业等多方参与、多维支持,以为其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家庭教育缺失,人格发展不健全,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学校教育乏力,学业成绩差,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道德品质失范,安全问题令人担忧等。解决对策主要有强化体制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强化家庭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缺位;强化社会保障,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李智君 《文教资料》2010,(6):139-141
部分“90”后中职生的道德行为游离,道德价值有唯我性与重利性.社会公德自觉与文明习惯的欠缺.道德意志薄弱性且行为具有攻击性。心智发展的特殊因素、社会影响、学校德育低效及家庭教育缺位是他们品德行为偏差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应通过整合社会德育力量、完善学校德育系统、强化学生的自觉自律及加强家庭教育的方式对他们的品德行为偏差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既与家庭内部因素有关,也与学校和社会层面因素有关。基于家校社协同视域的剖析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着“教育主体缺位、责任意识不强,教育观念陈旧、方式方法欠妥,教育环境堪忧、默化作用不强,隔代教育弊端多、替代作用不明显”“家校合作较少、家校沟通欠佳、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薄弱”“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等多重困境。对此,家庭应明确教育责任、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环境、优化隔代教育;学校应加强家校合作与沟通,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社会应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发挥社区教育协同作用,助推家庭教育和留守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缺失、隔代抚养的缺陷以及农村幼教发展滞后等使得留守幼儿的“留守”处境比学龄留守儿童更为艰难,“留守”给他们的发展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他们是更“容易受伤害”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利益急需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0.
<正>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2000万人,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出现严重断层或缺位。一、"留守儿童"心理现状令人担忧留守儿童因缺少家庭教育和关爱而性格内向孤僻、思想行为怪异,影响学习和品德的发展决非个别现象。(一)家庭"分裂",孤独胆怯由于城乡差距、人多地少等因素,中国部分农民涌向城  相似文献   

11.
周先利 《教师》2008,(14):13-14
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不断转移的过程中,大量留守儿童产生。“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社区协同合作才能解决的时代难题。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的对策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经济改革大潮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家长外出打工,造成了无数的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存在管理缺位,情感孤独等问题,而且其精神生活也较为贫乏,尤其是以课外阅读为主体的学生活动、校外生活不容乐观。一、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现状留守儿童因为远离父母,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他们的祖辈或受托照顾他们的成人一般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养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共同矫正、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提供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4.
由于家庭亲情缺失、教育管理缺位等原因,“留守儿童”在身心成长过程中存在人际交往、行为规范等多方面的问题。虽然政府对农村薄弱教育持续加大师资投入,但在基础教育十分薄弱的农村地区,相当比例的“留守儿童”给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对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协调合作,从师资队伍、家庭教育、社会情况等多方位客观地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梳理“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加以关注并积极寻求改进策略,探索一套行之有效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留守儿童教育的困境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随着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根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现状和主要困境,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入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缺失问题,深入分析家庭语言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找寻并破解留守儿童语言文字生成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密码,借助语文课堂以及综合实践等多种渠道,帮助并改善留守儿童的语文学习,能够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应紧扣文本、依托家庭、立足课堂、注重活动,帮助留守儿童重建家庭教育环境,为留守儿童的语言习得及能力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17.
尤华 《文教资料》2009,(33):222-225
网络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前,基于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家庭环境、转型时期社会道德价值观混乱和网络文化本身的先天性不足等原因,“90后”大学生存在网络道德价值观念模糊、网络道德人格异化和道德行为失范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网络道德教育.促进其的道德自律;普及信息知识教育.增强网络辨别能力和优化网络道德环境,加大制度保障力度.从而对“90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进行预防和矫正。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民变成了“农民工”,农村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他们的孩子往往由爷爷奶奶或亲友照看,于是便产生了“留守学生”这一群体。“留守学生”由于缺少正常的亲情关爱和必要的家庭教育,所以多数“留守学生”习惯差、行为差、成绩不理想,这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如何破解难题是我们教育者一直在思考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留守学生”是多年来农村学校的一个常见群体。据调查,农村职校的“留守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较大。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经商,使得“留守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和教育,有的在学习、生活、品德、心理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措施不力,社会关注不够等。笔者认为,加强中职学校“留守学生”教育的基本对策是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共同承担责任,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20.
因农民外出打工,在农村中小学形成了特殊的人群“留守学生”。据利川市关工委的调查,“留守学生”占在校生的50%。“留守学生”在农村学校是一种普遍现象。长时间的亲情阻隔和家庭教育环境缺失,使相当部分的“留守学生”变得情感冷漠、玩世不恭,道德品质滑坡。很多教师害怕做“留守学生”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