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牡丹不仅具有“国色天香”之姿态、“雍容华贵”之蕴意,更是“繁荣昌盛”的象征和“坚贞傲骨”的化身,唐宋以来我国形成了深厚的牡丹习俗与文化。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牡丹文化是洛阳牡丹花会的特色和魅力之所在。针对洛阳牡丹花会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错位、牡丹文化氛围不足、高效之路困难重重、牡丹文化研发滞后等问题,提出了充分挖掘牡丹文化、并将其内植于洛阳牡丹花会之中的对策和举措.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唐代中叶长安出现了牡丹热。在中国自然审美史上,人们第一次对一个自然物表现得如痴如狂。白居易《买花》诗曰:“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写出了人们买牡丹的热情。李肇《国史补》说:“长字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就观为耻。”道出了观牡丹的盛况。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不少牡丹诗、牡丹赋、牡丹画。牡丹热被誉为“上国之盛事”。宋代也有牡丹热,盛况不减唐代,然而地点却从长安转到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犹为天下奇”,几乎是宋人的共识。南渡后还…  相似文献   

3.
清晨的风儿,轻轻拂过美丽的小花园,惊醒了沉睡中的小牡丹。“啊,今天真是个好天气!”牡丹妹妹伸了个大懒腰,摇晃了一下身子,抖掉了身上晶莹的小露珠,让小露珠滴进湿润润的泥土里。“你早呀,牡丹妹妹。”小牡丹的好朋友小麻雀背着大旅行包,向她飞来:“你好呀,小麻雀。”牡丹妹妹微笑着欢迎自己  相似文献   

4.
古人对于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而花不艳?”其实,若我们换一种说法也未尝不可:“牡丹不实,然其花极艳;荔枝不艳,然其果极绝。”  相似文献   

5.
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历久传诵不衰的经典之作。作者在这篇文章里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现了爱君子之德的主旨,言简意丰。本文章法极为严密,首段“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总提,接下来分别说“到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第2段开头又进一层,依次赋予“菊“”、牡丹”、“莲”不同的象征意义。结尾再“以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表明不同的人生态度。写文章是要注意前后照应的。但《爱莲说》第1、2段开头都按照“菊—牡丹—莲”的顺序安排,而结尾却将牡丹放在后面,变化为“…  相似文献   

6.
《爱莲说》一文不仅抒发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对于莲的深深爱恋之情,而且在褒奖莲的“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以及“不可亵玩焉”的同时,也间接表达了他对菊或是牡丹的“不爱”.周敦颐之所以不爱“菊”,是因为菊的孤傲、不问世事,以明哲保身为由不敢与世事抗衡;而之所以不爱“牡丹”,或是因为它的谄媚、攀富、趋势.“菊花”和“牡丹”正是欠缺了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品德要素、佛家的纯净以及道家的本真,因此,造成了周敦颐爱莲,却不爱菊花和牡丹最主要的内在因素,换言之,周敦颐的儒释道三者合一的思想是他“爱”与“不爱”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7.
摘要:牡丹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是唐代的国花。刘禹锡诗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诗日:“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可见上至帝妃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唐人对牡丹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画坛,张锡武以擅画牡丹名扬四海,被人们誉为:“牡丹张”。张锡武挚爱绘画,能运用左、右手同时操笔作画。特别是画牡丹如醉如痴,练就一手“绝活”。他笔下的牡丹鲜活动人,呼之欲出,有的极为艳丽,如《天香富贵》、《雪艳》、《春露图》、《富贵春光》、《繁花似锦》诸作,大有华贵气象,而其画的墨牡丹和白牡丹虽无大红大紫,却别有韵味,给人以“淡极始知花更艳”之感。  相似文献   

9.
1994年11月,国家推出了两套国花候选方案。一国一花是牡丹;一国四花排首为牡丹。饱含着悠久古文化的牡丹,又一次得到了无限的赞誉和殊荣。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对花姿雍容、花色富丽的牡丹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帝王将相到庶民百姓都特别喜欢它。早在唐代即有“国色天香”之誉,被称作“总领群芳”的“花王”。在清代就曾被推为国花,沿袭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周恩来总理曾赞道:“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历代诗人笔下的牡丹,更是贵枝浓彩、异态纷呈。唐代诗人…  相似文献   

10.
梁远才 《湖南教育》2007,(10):37-37
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历久传诵不衰的经典之作。作者在这篇文章里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现了爱君子之德的主旨,言简意丰。本文章法极为严密,首段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总提,接下来分别说到“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第二段开头又进一层,依次赋予“菊”、“牡丹”、“莲”不同的象征意义。结尾再以“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表明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1.
“倾城倾国”,最当得起这个说法的大约是牡丹吧. 不知是谁,在隋朝时的洛阳种下了第一株牡丹,那惊心动魄的富贵繁华艳丽魅惑之美,不动声色间就湮没了大唐盛世及北宋年间那些也许原本素白的岁月. 也许,天下牡丹共有一个魂牵梦萦的故乡——洛阳. 就这样,牡丹成了洛阳的小名,任凭岁月一声一声地低唤. 谁承想,牡丹也成了离洛阳千里之遥的我的小村的一枕好梦呢? 那年冬天,妈妈进城买过年的新衣.不料想喜欢花的妈妈傍晚回家时舍了自己的新衣,带回了一疙瘩树根一样的牡丹花种,说:“一件新衣哪里比得上来年的一堂牡丹呢?”还说:“那是洛阳牡丹呢,大老远坐火车来的,不买点都觉得对不起花的心意!”  相似文献   

12.
牡丹变月季     
我十岁生日的那一天,奶奶送给我一盆花。奶奶不会养花,那盆花也是别人送给她的,她叫它“牡丹”,我们也跟着叫它“牡丹”。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对这盆所谓的“牡丹”产生了怀疑。这天我翻看植物辞典,无意中看到了对牡丹花的介绍,其中写到:“它一米多高。”我跑去对照我的牡丹,却发现它也就一尺来高。我想,就算它养在花盆里,长不高吧。又接着看书,“牡丹叶子很大,常常裂出几个极深的口子”。我一对比,完全不同。最后我得出结论,它竟然不是牡丹花!那么它是什么花呢?我看着花发呆,难道是蔷薇花吗?我从植物辞典中查到了有关蔷薇的介绍,可又发现蔷薇…  相似文献   

13.
“芙蓉累德夭风流,倚枕佳人补翠裘。评泊茜纱黄土句,者回小别已千秋。”秋后芙蓉亦牡丹余前有钗黛并秀之说为世人所讥,实则因袭脂批,然创见也,其后在笔记中(书名已忘)见芙蓉一名秋牡丹,遂赋小诗云:“尘网宁为绮语宽,唐环汉燕品评难。哪知风露清愁句,秋后芙蓉亦牡丹。”(记中第六十三回笺上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盖仍旧说也。  相似文献   

14.
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其花可欣赏,根可入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随着时代变迁而不同,不同的价值被赋予在不同性质的牡丹上。唐以前未见莳植牡丹的相关记录,经武则天始盛,并于唐形成了特有的牡丹文化,宋为最盛。然莳植牡丹的起源时间学界观点不一,环境史学方面对牡丹的研究相对薄弱甚至未有涉及,通过对莳植牡丹的起源时间进行考究,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交互作用之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或许大多数人都认为牡丹是富贵的象征,就连刘禹锡在《赏牡丹》中也曾这样夸赞:“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而女作家张抗抗笔下《牡丹的拒绝》中的主人公却是出离富贵,转求高贵的象征。作者以洛阳牡丹拒绝开放为描述的重点,热情赞美了牡丹的个性之美、高贵之美。  相似文献   

16.
花盆     
一株牡丹盛开了三年之后,埋怨:“花盆太小了。不然,我的根会扎得更深,花会开得更好。” 长在牡丹旁边的一棵万年青,听了牡丹的话,反感地对花盆说:“听到了吗?嫌你太小了!想当初,它才发  相似文献   

17.
话曹州牡丹     
“花中之王”牡丹自宋朝起便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说法,而当今又有“曹州牡丹甲天下”之誉。牡丹在曹州是怎样繁衍的呢?曹州,即菏泽的古称。曹州培植牡丹始于明嘉靖年间,明清之际声名天下,清乾隆时牡丹已“南浮闽粤,北走京师”,仅广州每年就运销万株之多。后由于天灾人祸,解放前已有名无实。现在又形成了以牡丹园、百花园、占今园三大园圃为主体,种植牡丹5000多亩,7000多万株,480多个品种的规模。每年春天谷雨前后,分为“3类、6型、8大色”的牡丹以其花大、色艳、形美、味香等独特的韵昧,吸引国内外游客数百万人。先后出展于…  相似文献   

18.
史称上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花大而色深者称木芍药。汉代以牡丹为木芍药,唐武则天以后始盛,最著者有姚黄魏紫。开元、天宝年间,禁中皆呼木芍药为牡丹,盛行于长安。至宋代,以洛阳牡丹为天下第一。自唐迄宋,即有花王之誉。晚唐皮日休《牡丹》诗有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宋欧阳修《花品》说:“他花皆连用本名,至牡丹则不名,直日花,其意谓天下真  相似文献   

19.
蜘蛛与牡丹     
蜘蛛窜到牡丹面前,牡丹问道:“人们都说你是‘五毒之首’,这是为何呢?”蜘蛛神气十足回答说:“我聚天地之肮脏,食蚊蝇之毒物, 吐内心之最毒,所以才造就心狠嘴毒,天下第一。”  相似文献   

20.
文慧 《小读者》2011,(10):54-55
许多动植物都有着高超的模仿本领,尤其是植物界的模仿秀,那可真是五花八门。芍药和牡丹同属毛莨科芍药属,花形极为相似,如同姐妹,千百年来被人们并称为“花中二绝”。牡丹和芍药最大的区别在于牡丹是灌木,茎干为木质;芍药则是宿根草本,茎干为草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