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美国"垮掉一代"文学的代表人物杰克·克鲁亚克接受了中国的禅宗思想,将禅宗思想融于作品创作中。他的诗歌《金色永恒律书》以其独特的结构、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被称为"美国版的《金刚经》"。克鲁亚克还将诗歌与绘画融为一体,《金色永恒律书》以诗入画,以画悟禅,开创了美国禅诗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在路上》是美国小说家克鲁亚克的代表作。二战后此书被美国青年奉为“生活教科书”,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受到众多学者的研究。对小说文本进行解构主义解读,将进一步说明这部作品作为“垮掉的一代”的宣言书的地位,并揭示出50年代的美国垮掉派对美国传统和权威的反抗以及他们放荡不羁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美国历代作家都记述了人们的寻梦历程.克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也探索了二战后的年轻人对美国梦的追寻.尤其是以迪安·莫里亚蒂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对新美国梦的追寻和探索.从他们的寻梦历程,我们体会到"垮掉的一代"在精神领域的探索和追求.  相似文献   

4.
七蹭蹭 《成长》2006,(3):10-12
上世纪60年代,美国以金斯堡、克鲁亚克、鲍罗等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树起“the Beat Generation”的标杆,以仇世文学的恕号奏响反政府反主流文化的号角,[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题材和体式上完成了哥特小说和罗曼司小说的融汇,用他的神来之笔,将英美文学的“黑色“传统调和成亮灰色罗曼司,使人们能够透过黑色寻求亮光,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自我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生活在纷繁变化的时代,身处逆境,思想矛盾极多,有仕与隐、躬耕理想与生计艰难、守道与入俗等诸种矛盾。他寻求超越和解脱:归隐躬耕,在自然中寻求和保持心理平衡;借酒排忧,思索、总结宇宙人生之道;寄情琴书,赋诗娱情言志。最终,他实现了精神的自我超越,进入达观忘我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很多作家都密切关注自我身份,他们在作品中也涉及到寻求人的自我身份的这个主题。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他一直不知疲倦地探索,把毕生的精力都致力于困惑他以及他的同时期人的难题--自我身份。本文主要从尤金.奥尼尔创作的三个阶段来探寻异化与自我身份丧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在多语言多文化交织的文化空间里生活并创作的著名犹太作家卡夫卡一生都在追寻个人身份与集体身份的认同,一生都处在寻求自我独特身份建构的身份焦虑之中。他独特的出身、浓厚的民族觉醒意识注定了其一生的孤独。他与家人、尤其是与父亲的微妙关系致使他始终处在被孤立的位置,而他对写作的执着、与生活的冲突则使其永远无法找到合适的社会角色。这在他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9.
在东财网院工作一年半后,何杨经历了一个心理妥协的过程:逐渐放弃了传统老师的自我形象,打消了寻求真实丰满的老师人格的愿望,接受了抽象的、符号化的虚拟人格.他说,自己至今都还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从传统教师向网络教师转变的必须条件.  相似文献   

10.
加里.斯奈德的思想和创作明显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他的诗作、思想和生活实践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因子的存在。斯奈德吸收中国文化主要是为了为我所用,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本文主要从自我发现、自我呈现与自我身份确认,文化反思与文化自救探索,社会责任感与整体论环保意识等三个方面分析斯奈德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动机。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在路上》中"垮掉的一代"。认为小说反映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年人不安于传统、逃避现实、追寻刺激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然的精神状态。主人公多次横穿美国大陆时所走的路正是"垮掉的一代"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剖析传奇式作家杰克·凯鲁亚克与小说<在路上>中的青年男女的生活行为方式入手,指出杰克·凯鲁亚克及其"垮掉派"的行为方式是一种颓废的表现,是消极的,是销蚀意志的.但它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对于现时也未尝不寓有醒世劝道之意义.  相似文献   

13.
"垮掉的一代"文学属于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作为二战后美国文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其作者以一种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和文学试验来反对资产阶级的道德规范和市侩文化,追求极端的个性自由,在生活中放浪行骸,在文学中蔑视传统."垮掉的一代"在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和其代表作<在路上>,在西方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垮掉的一代",是1950年代反主流文化重要的文学表现和文学流派。当时许多的美国青年,蔑视传统观念并以奇装异服、厌学弃业、浪迹底层社会等"脱俗"方式来表达抗议。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和精神领袖,杰克.凯鲁亚克创造的"生活实录"小说和"自动写作法",真实地写照出这样的文化影响,在人本性、导向性、批判性、创新性和写作的技术性等与小说创作的文化特征相关的几乎所有范畴,作了深刻的反映和全方位的审美传达,从而体现了"垮掉"文学独具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文学史中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亨利@米勒与20世纪6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主将杰克@凯鲁亚克,两位作家虽在年龄上悬殊了半个世纪,但就其作品,尤其是<北回归线>与<在路上>而言,无论在创作的主题、塑造的形象,还是艺术手法及创作态势上,都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6.
从问世到今天,《在路上》一直保持了其对青年的独一无二的吸引力,甚至产生了蔓延全球的"上路"文化现象。《在路上》既具有西方文化的"热"传统,乐观疯狂;同时又容纳了东方文化的"冷"精神,寂寥忧伤。小说通过在路上与不在路上截然不同的生活构成了一个多重的文本结构,其中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抗,又有对人生虚无的宿命思考,这些不同的思想融合产生了凯鲁亚克式的人生哲学。凯鲁亚克式的人生哲学是"垮掉的一代"上路精神的出发点,它所投射出来的综合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反叛,而是对生命的拷问。  相似文献   

17.
付琦 《培训与研究》2010,(11):13-15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雅克的杰作《在路上》和中国作家苏童的短篇小说《一个朋友在路上》都讲述了一群有身份危机的年轻人在路上探求自己身份的故事。他们抵制主流文化,转向边缘文化寻求救赎。比较解读这两部作品说明现代人的身份危机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人们要通过正视现实,而不是逃避,来寻求自我实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辛玉芳 《海外英语》2012,(15):197-198,202
Jack Kerouac’s"On the Road"breaks the unity and rigor in structural narration,and adopts a spontaneous writing.Based on the former interpretation and literary reviews on the narrative theory,spontaneous narration is interpreted from structure arrangement,dis playing plots and monologues.  相似文献   

19.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垮掉的一代在美国乃至西方文学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历来饱受争议的一个流派.《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作家杰克·凯鲁亚克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评论界对这部作品褒贬不一.文章以“禅”作为切入点,从一个独特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全新解读.通过层层剖析,得出“垮掉一代,从未垮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发展随着科学主义的扩张出现了诸多问题:趋于片面化、被动化和倦怠化等。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倡导教师回到真实、多元、自在和发展的生活世界,树立走向生活世界的理念,建立人本意义和生命本位意义的信仰,加强与生活世界的联系,逐步走向生成的人,力图为教师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