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王权 《钓鱼》2006,(24):41-41
今年七月份,我们远赴新疆垂钓。在北疆哈巴县境内的额尔齐斯河流域钓了两天的鱼,收获颇丰。钓获了梭鲈、赤鲈(俗称“五道黑”)、欧鳊、黑鲫、白斑狗鱼等许多新疆特色的高原冷水鱼。现将这次钓鱼活动中采用的一些钓技、钓法,与钓友们共同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2.
今年5月23日,我们新疆克拉玛依中心医院钓协一行5人,利用补休前往风城水库垂钓。到达水库已是上午9点钟左右,钓友们根据往日的经验,用手竿串钩挂蚯蚓钓赤鲈(土名五道黑)。钓赤鲈上钩率很高,有时一竿可钓上3~4条。我用3.6米"光威"海竿、10号炸弹钩挂上蚯蚓,将钩甩向进水口前方约30米处。大约过了10分钟,竿尖缓  相似文献   

3.
乌伦古河是阿勒泰地区的一条内陆河,上游在青河县由青格里河和布尔根河汇合而成,下游末端注入乌伦古湖。在乌伦古河中上游萨尔托海到二台之间,分布有不少的“五道黑”鱼。“五道黑”是赤鲈鱼的俗名,因身上有5~7条黑色竖条纹得名。五道黑肉质结实洁白,口感很好,没有腥味,比狗鱼肉味还美。在乌伦古河中上游,由于人烟稀少,且居住的多是哈萨克牧民,而哈萨克族很少捕鱼,因此,五道黑不但多而且个头大。与额河相比,乌伦古河的五道黑更好钓。  相似文献   

4.
赤鲈鱼,俗称"五道黑",因身上有5~7条黑色条纹而得名。赤鲈鱼肉质结实洁白,味道鲜美,是做烤鱼的上等原料。赤鲈鱼以水生动物、小鱼、各种昆虫为食,中、下层水域分布。赤鲈鱼捕食较猛,进入冬季也照样进食。冰钓,若水中有赤鲈鱼,首先上钩的就是它了。额河冰钓,本人认为最好的时期是12月中下旬。这时冰面不是非常厚,雪量也不大,鱼也爱拿食,有一定的活动性。在水较缓处冰厚度约25~40厘米,是横茬冰,  相似文献   

5.
关于五道黑五道黑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中亚。根据水质条件,鱼体通常呈青铜色,两侧有深色的竖条,腹鳍、臀鳍、尾鳍呈橙红色,现已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成功引入。五道黑是一种耐寒的肉食性鱼类,常见于小池塘、湖泊、溪流和河水中。它们以小鱼、贝类、昆虫和甲壳类动物为食,用任何天然诱饵基本都可以钓到。到了春季,雌性五道黑会在被植被覆盖的水域中产卵。  相似文献   

6.
柳明 《钓鱼》2007,(11X):52-54
简介鲈鱼,又名鲁鱼、花鲈、鲈板、花寨、鲈子、大板、中板。其体延长而侧扁,一般在30至40厘米长,体重400至1000克。口大,下颌长于上颌,吻尖,牙细小,在两颌、犁骨及胯骨上排列成绒毛状牙带。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隅角及下缘有钝棘。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体被细鳞,体背侧为青灰色,腹侧灰白色,体侧及背鳍鳍棘部散布着黑色斑点。鲈鱼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黄海、渤海较多,主要产地是青岛、石岛、秦皇岛及舟山群岛等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庞在虎 《钓鱼》2005,(23):42-42
鲈鱼,又称花鲈,属常鲈亚科。体延长,侧扁吻尖,口大,下颌稍突出,前肋盖后缘具细锯齿,下角及下缘有千刺,肋盖骨生缘有一扁刺,被栉鳞,背鳍叉形,体侧上半部及背鳍膜上有黑斑点,嘉栖息于河口半成水地区(江河入海口),也可进入淡水生活。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江河中产卵,幼鱼常与鲐鱼、鳋鱼为伍。此鱼生长快,一般重1.5-2.5千克,最大的可达15千克。鲈鱼肉质鲜美,属经济性鱼类,也是著名的江鲜之一,把它作为对象鱼,能增添钓鱼的乐趣。[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李懿  王建伟 《钓鱼》2007,(5X):28-29
黄颡俗称黄腊丁,为小型鱼类,无鳞、背鳍有硬刺,体呈橄榄色,体侧和腹面为淡黄色,是长江水系常见的鱼类。属肉食性鱼类,生活在水体底层,喜在江河的缓流或静水处活动,栖息在腐殖质或淤泥较多的水域,傍晚和夜间觅食。  相似文献   

9.
乌伦古湖是镶嵌在准噶尔盆地的一颗明珠,湖区面积1035平方公里,水面150万亩,平均水深10米,是我国十大淡水湖之一。湖中养殖有白斑狗鱼、梭鲈、鲢鱼、草鱼、池沼公鱼等经济鱼类,还有自然生长的湖鲤、五道黑(河鲈)、小白条(贝加儿雅罗鱼)、东方欧鳊等土著鱼种。去年10月2日中午,我送走了驱车400公里来福海县钓鱼的克拉玛依钓友,独自一人留在乌  相似文献   

10.
闽江钓鲈     
林志强  刘荣胜 《垂钓》2001,(5):50-50
鲈鱼,俗称花鲈、鲈板,是一种生活在近海水域的鱼类。它适应性强,能作长距离的洄游,溯河进入半咸淡水流域捕食。闽江横穿福州而过,外通东海,淮安以下河段属明显的感潮河段。每年盛夏至初冬季节,该段流域除了有溯潮而上的鲈鱼外,还有一种淡水鲈出没其间,为广大榕城钓友喜爱。  相似文献   

11.
海鱼大观     
《钓鱼》2006,(9)
鲈鱼(鳍科)Lateolabraxjaponicus地方名:鲈鱼、花鲈、鲈板、花寨、鲈子、大板、中板。形态特征:鱼体延长而侧扁,一般体长30-40厘米,体重400-1000克。眼间隔微凹,其问有4条隆起线,口大,下颌长于上颌,吻尖,牙细小,在两颌、犁骨及胯骨上排列成绒毛状牙带。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隅角及下缘有钝棘。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体被细小栉鳞,皮层粗糙,鳞片不易脱落,体背侧为青灰色,腹侧灰白色,体侧及背鳍鳍棘部散布着黑色斑点,随年龄增长斑点逐渐不明显,背鳍两个稍分离,第一背鳍发达并有12根硬棘,第二背鳍由13根鳍条组成;腹鳍…  相似文献   

12.
冬季路亚钓     
陈鹏 《钓鱼》2009,(3):56-56
对于大多数钓鲈爱好者而言,寒冷的天气和钓鲈是两件完全无法相融的事情。我们通常拍摄的钓鲈照片上都是阳光明媚,而不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些钓手在冬日来临之际便会远离垂钓水域。但有些痴迷者则会终年“泡”在水边,即便是冬季也是寸步不离。  相似文献   

13.
鲈鱼类本属于海洋鱼类,但多数洄游于河口、沿岸 及近海域的,有的向淡水域迁移后,不再游向海洋而成为纯淡水鱼类。 1997年,我县从外地购进一批花鲈鱼苗投放到绩溪东风水库。鲈鱼以鱼、虾、泥鳅为食,繁殖极快,每年春夏之交、在水库的浅水区孵化出来的花鲈幼鱼,成群结队地进行索饵洄游活动。花鲈鱼体长侧扁,背部稍隆起,呈纺锤形,口大,吻稍尖,两颌有绒毛状细齿。体呈青灰色,背部稍深。有蓝色光彩,腹部灰白色,体侧及背鳍散布有许多黑色小斑点,如星状。淡水鲈鱼一年体重可达0.5~1千克左右。 鲈鱼一年四季均可钓到,每年…  相似文献   

14.
鲈鱼在北方有的地方又叫花寨,它的分布地域极广。我国大陆的沿海及海南、台湾岛的周围都有它的踪迹。分布在厦门水域的鲈鱼都是七星鲈,虽然鲈鱼也属于洄游性鱼类,但是在厦门岛周围,一年到头基本上都能看到它漂亮的身影。 鲈鱼是珍贵的高等鱼,是产妇及病患者的高级滋补品,所以在市场上鲈鱼的价格不亚于加吉鱼(红鲷)及黄翅鱼(黄鲷)。而厦门鲈鱼中的极品是生长于九龙江江东桥水域中的淡水七星鲈,但近年由于水质污染及人为的破坏等种种原因,几乎很难看得到了。  相似文献   

15.
《钓鱼》2007,(10)
黄颡俗称黄腊丁,为小型鱼类,无鳞、背鳍有硬刺,体呈橄榄色,体侧和腹面为淡黄色,是长江水系常见的鱼类。属肉食性鱼类,生活在水体底层,喜在江河的缓流或静水处活动,栖息在腐殖质或淤泥较多的水域,傍晚和夜间觅食。  相似文献   

16.
亦工 《钓鱼》2007,(2S):26-27
鲈鱼,俗称青寨、花寨、花鲈。沿海的垂钓爱好者很熟悉它。它是近海鱼,主要在沿海内湾及淡水江河口生活,性凶猛,肉食性。幼鱼吃虾和鱼苗,成鱼吃鱼,犹如淡水水域中的乌鱼,食量大,生长快。  相似文献   

17.
张莉 《钓鱼》2006,(16):64-66
新疆高原冷水鱼让我们朝思暮想、激情澎湃!三天马不停蹄地狂奔.7月12日,我们迫不及待地直“杀”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为的是能尽快一睹博斯腾湖“五道黑”的“芳容”,与不曾钓过的“五道黑”过招!却不曾料想,好事多磨!  相似文献   

18.
黑鲪又称黑鱼,鲪科,体延长,嘴大而斜,肉食性。主要分布在黄渤两海沿海水域。因其形似真鲷,肉雪白味美,外皮偏黑,故很多人称“黑加吉”。 黑鲪以小鱼、小蟹、毛虾及其它海生动物为主要食物。因其吃钩凶猛,钓感激烈,是大连沿海钓友主钓的对象鱼之一。  相似文献   

19.
鲈鱼是鱼类中的大家族,鲈形目是鱼类分类学上的最大目,属世界性鱼类。妒鱼类本属海洋鱼类,但多数洄游于河曰、沿岸及近海海域,有的向淡水水域迁移后,不再游向海洋而成为纯淡水鱼类,所以人们常把鲈鱼视作淡水鱼。全世界的鲈鱼类约有二百多种。在中国沿海各海区及江河都有鲈鱼类分布,除了长江、珠江的花鲈,上海松江的四鳃鲈、华南沿海的尖吻鲈等较有代表性之外,还有常见的塘鲤鱼、虎鱼、梅童鱼、白姑鱼、石斑鱼、金线鱼。攀鲈等,种类繁多,不胜枚举。花妒,又称七星梦、青妒、妒板,是中国护鱼的代表种,在分类学上属脂科(或真护科…  相似文献   

20.
郭凤 《钓鱼》2004,(1):47-47
很多人觉得冬季垂钓很无聊,认为这个季节是垂钓的“淡季”,垂钓也要随着鱼儿的冬眠而“冬眠”,其实不然。在冬季垂钓能够让许多人施展自己的钓技水平,收获一年中最多的鱼获和乐趣,尤其是在冬季垂钓突眼河鲈更是要比在其他季节里要刺激得多。突眼河鲈的好斗喜动的本质、通常栖息的水域、喜欢群居的习性,都让这个冬季的冰钓变得诱人。选定一个位置,并且根据河鲈的习性来决定自己的垂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