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春华 《湖南档案》2009,(11):25-27
1936年12月12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被张学良护送回南京。谁料张学良就此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1937年初,张学良将军由南京被秘密转移到蒋介石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镇附近的雪窦山禁锢。  相似文献   

2.
1936年2月26日,蒋介石自洛阳飞抵南京,党政军要员在机场迎接.接着张学良也乘飞机抵达南京,热闹场面不复存在,等待他的都是一批身穿蓝色中山服,佩戴二号左轮的军统特务了.当夜,蒋介石让宋子文告诉张学良应有认罪表示,张学良即给蒋写了一封亲笔信. 蒋介石收信后,当即批转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国民政府核查.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有关方面进行谈判与协商,以及在中共方面的帮助下,达成了协议.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不顾有关人员的劝阻,毅然决定亲自陪送蒋介石到南京.在临行前,张对同事们说,我亲自送蒋到南京,这一着是要抓住他的心.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送蒋回南京后不久即被幽禁,那么在事件中作为受害方的蒋介石及宋氏兄妹,在将张扣留后又将与张如何相处,他们的关系到底又怎样呢?美国斯坦福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分别收藏的宋子文档案与张学良与赵一荻文件为我们揭示了这些疑惑。  相似文献   

5.
于涛  张敏 《兰台世界》2007,(2S):58-59
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无疑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变扣留蒋介石.到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返回南京.这一事件引起当时中外空前的关注。1946年12月12日。[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无疑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变扣留蒋介石,到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返回南京,这一事件引起当时中外空前的关注.1946年12月12日,周恩来在延安各界举行的"双十二事变"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演中指出:"日本法西斯被打倒了,抗日的人民军队强大起来了,一万万四千万人口的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得到了真正解放,在那里,人民实行民主,农民获得土地,而全中国人民在这种鼓舞之下,亦认识了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相似文献   

7.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发动"西安事变".时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正在上海,当日下午3时许,军政部长何应钦从南京向他发来告急密电. 何应钦的电报说:西安有兵变,蒋委员长在何处,还未查明,现已派机前往侦察.孔祥熙阅电报后,愕然不知所措.随后,南京他家又给他打来了电话,向他报告张学良给他来电的内容,孔祥熙听后,才了解西安为抗日而发动兵谏的真意.特别使孔祥熙欣慰的是张学良表示对蒋介石的安全负责.深夜,孔复电张学良,请张"审慎"行事.并明确表示,愿为双方和解作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不与杨虎城和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商议,擅自决定释放蒋介石回南京,临行前他交给杨虎城一个手谕:  相似文献   

9.
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不与杨虎城和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商议,擅自决定释放蒋介石回南京,临行前他交给杨虎城一个手谕:  相似文献   

10.
1975年4月5日,清明节,中华民族祭祖的日子.晚11时50分,蒋介石在台北去世.次日凌晨丑时,鸡未鸣而大雨滂沱,电闪雷鸣,张群(曾任台湾“总统府”秘书长、资政)打电话将蒋介石逝去的消息告诉了张学良.此时的张学良思绪万千,无法平和,向张群表示要去吊唁蒋介石.宋美龄得悉张学良的意愿后,第二天特许秘书陪同张学良独往凭吊对不起他的人.那时,蒋介石的灵柩尚未移至正式设置的灵堂,警戒的森严令气氛显得紧张,只有很少的人员出入.张学良向蒋介石送挽联瞻仰遗容后,伫立在棺前,望着那仿佛沉睡的面容,心中哀思缠绕着逝去的岁月——关怀与情怨交织、合作与交恶对峙的往事,仿佛都浓缩在他撰写的16字私挽之中.  相似文献   

11.
最近王福时先生写的一篇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的论文,其中一处引述当年张学良的私人飞机驾驶员伦纳德的回忆,他曾驾驶波音飞机送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从西安经洛阳到南京的飞行途中,他两次试图劝说张学良不去南京,但少帅不为所动,由此失去了一次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读了令人感动。回忆摘自伦纳德的书《我为中国飞行》(I Flew For China)第五章“软禁蒋介石”中的一段,该书1943年由纽约一家出版社出版。王老手头没有这本书的全文,现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呢?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通过老朋友联系美国加州长青书局的程小姐帮忙,可否从某家图书馆借…  相似文献   

12.
薛锋 《兰台世界》2006,(4):58-60
张学良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历史人物,他的所作所为已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画卷上。张学良1928年6月主政东北,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他先后实行东北易帜,平息中原大战,历经九一·八事变,发动西安事变。最后,又被蒋介石囚禁。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构成了张学良与蒋介石关系的恩恩怨怨。学术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本文旨在从这些历史事件中,对两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恩怨关系进行剖析。一、东北易帜:张学良与蒋介石关系之恩怨的开始早在东北易帜之前的1927年,张学良率军南下时,就试图与蒋介石联络,曾发封电报给蒋介石,…  相似文献   

13.
王俭利 《大观周刊》2011,(9):123-123,120
本文通过写西安事变中张学良陪蒋回南京一事,我认为张学良将军此举有些过于鲁莽他个人的安危是小,东北军和西北抗日大局得失是大,不能自己不顾后果轻易送蒋,即便送蒋也必须有条件札我认为张学良将军此举有些过于鲁莽;不应该送蒋,以历史为依据,分析张学良不该送的原因;另外,从中可见蒋介石的为人阴险的一面,阐述个人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4.
以发动西安事变震惊世界并改写中国近代历史的张学良,被国民党幽禁了半个世纪,直到蒋介石父子先后死去,经李登辉点头,张学良才得以在1991年3月到美国探亲,这时几个人以东北老乡的名义拜访了张学良.当时很多人都猜想张学良可能利用这次离开台湾的机会顺便到大陆探亲访友.大陆很多人包括官方都热诚期待他回故里探望.有的对张学良说:你应该回大陆看一看,家乡的人盼着你回去.  相似文献   

15.
正1936年10月31日,是蒋介石的五十寿辰,蒋介石在洛阳"国寿台"上发表了《报国与思亲》的演讲。随后蒋、宋分别,宋美龄去了南京,蒋介石先由洛阳飞太原见阎锡山,再飞济南见韩复榘,然后再到洛阳召开军事会议。蒋介石拒绝了张学良的抗日请求,调兵遣将准备围攻陕北红军,要一举歼灭红军。12月4日。蒋介石飞抵陕西省西安  相似文献   

16.
<正>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联合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随即致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天,张学良即电告中共中央。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力促事变和平解决。22日,宋子文、宋美龄也从南京到达西安,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六项协议,在蒋介石承  相似文献   

17.
王春华 《档案天地》2009,(4):39-40,53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后,由于中共代表周恩来的着力斡旋,事件终于和平解决。张学良表示“一人做事一人当”,于1936年12月25日独自决定释放蒋介石,并陪送蒋介石回到南京。离开西安时,他留下手令,由杨虎城代理其西北“剿总”副司令职务,又指令东北军各军、师长.离陕之际万一发生变故.听从杨虎城和东北军51军军长兼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指挥。  相似文献   

18.
张学良受幽禁的岁月留下不少口述档案,其中包括张学良与蒋介石、宋美龄之间的谈话记录、录音资料等。如今斯人已逝,最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布了这些档案,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张学良同蒋介石的复杂关系,以及张学良受打击迫害的经过。  相似文献   

19.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一夜之间几乎兵不血刃占领沈阳,四个多月东北12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沦丧,三千万东北同胞开始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涯.而造成这一屈辱的"不抵抗"政策,主要与当时的两位领导者有关,即东北地方的领导者张学良,中央的领导者蒋介石.对于两者与"不抵抗"主义的关系,目前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认为,张学良"忍痛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蒙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成为蒋介石的"替罪羊";另一种则认为,不抵抗的责任在张学良,他在当时具有抵抗的自主权.而张学良晚年在接受采访时也不断强调,"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下的,与蒋介石无关.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即依据现有材料,对张学良与蒋介石的"不抵抗"作以比较,以期对他们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历史责任作以区分.  相似文献   

20.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学良头上。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这里专门介绍张学良晚年对此问题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