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此句写邹忌身材高大魁梧,容貌漂亮,可谓美男子.这八尺到底  相似文献   

2.
在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课本注释“〔昳丽〕光艳美丽”,这样的注释显然是不完全符合文意的。课文开篇已交代“邹忌修八尺有余”,后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这不正说明邹忌是一个“形昳”而“貌丽”(形体高挑而容貌美丽)之人吗?“昳”读“dié”,指“日偏西”之状,不正是有人影斜长之意吗?“形昳”即意为身材高挑。另“形貌昳丽”不正是与《后汉书·华佗传》中“耳目聪明”及枚乘的《七发》中“脭醲肥厚”的这种并提修辞手法相同吗?故“昳丽”应注解为“〔昳(dié)丽〕高挑而美丽”为好。在第一册《劝…  相似文献   

3.
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下简称《字典》),是一本畅销书。它简明实用,然而对某些字,解释不尽准确。例如:把盔胄之“胄”与裔胄之“胄”混为一谈。《字典》第331页写道: 胄zhou头盔。贾谊《治安策》:“将吏被介~而睡。”(被:披。介:甲。睡:打瞌睡。)后代。诸葛亮《草庐对》:“将军既帝室之~。”(既:既然。)  相似文献   

4.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此句写邹忌身材高大魁梧,容貌漂亮,可谓美男子。这八尺到底有多高?若用今天的尺子来推算,邹忌竟成了身高2.7米的巨人,就连那身长五尺多的矮子晏婴也不矮了,身高也达1.7米。学生们一定会同:人类怎么  相似文献   

5.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九年级下):“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 教科书注云:“呋丽,光艳美丽。”(教科书第163页)笔者认为此注欠当。  相似文献   

6.
初中教材的几个不同版本,对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文中的“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的“沃灌”,都注释为“浇洗”的意思。参考书中关于这一句的翻译为“服侍的人拿热水给我洗手洗脚”,我认为这样注释不妥。首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沃”一词注释为“灌溉、浇水”。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豆“》临种沃之”。“灌”一词注释(1)浇,灌溉《。史记·西门豹传“》引河水灌民田”。(2)注入,倒进去。《韩非子·说颖“》不能饮者,以筒灌其口”。这样看“来沃“”、灌”两字都没有洗的意思。“而沃盥”在古代是一种洗手的礼仪。但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愚”诠     
<正> 一、问题的提出一般字典词书(《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新华字典》等除外)给"愚"字所立的词头义项及诠释大体如下:(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编写,商务1985年1月版304页):1.愚昧、愚蠢.《荀子·修身》:"非是,是非,谓之愚."(非,是非:把对的当作错的,把错的当作对的.)2.自称谦词……就这两个义项.第二个义项无疑是对的,但第一个义项是极不全面的,因为在古代汉语中,"自称谦词"以外的"愚",词义非止"愚昧"、"愚蠢",这是一般的古代汉语常识问题.那么是否因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小型词书而有所疏漏呢?显然不是,试看《辞海·语词分册》"愚"字条下: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人教版全同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 )《语文》和《语文读本》存在着不少值得商榷的问题。现举例如下 :一、注音错误1.《烛之武退秦师》(《语文》第一册 5 6页 )注释“[阙 (ju啨)秦 ]使秦国土地减少。阙 ,侵损、削减。”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阙qu埁”义项④“损害?蹲蟠べ夜辍?:‘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所以 ,这里“阙”应读“qu埁”。2 .《过秦论》(《语文》第一册 82页 )注释③“[崤 (y偄o)函 ]崤山和函谷关。”据《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崤山”的“崤”应读“xi…  相似文献   

9.
课本对《六国论》第二段最后一句“此言得之”是这样注释的:“这话对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从这条注释上看,“之”被当做代词。“之”字在这里是不是代词?这句话的主语是“言”、谓语是“得”。“之”如果当做代词,那么就一定是“得”这个谓语的宾语。要证明“之”是不是代词,只看“得”在这里能不能带宾语就行了。注释以“得”为“对”是正确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得”字条释为:“得到、获得。事情做对了。”“得”用“对”义,是形容词,表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 998年又修订过一次 ,但笔者认为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 ,在此不揣浅陋 ,把它们提出来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一、对难懂例句的注解和串讲有误。1 998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下简称《字典》)第八页“榜”字义项④b劋n犂(谤 )。划船的工具。所举例句为屈原《九章·涉江》中的句子。“乘船余上沅兮 ,齐吴榜以击汰。”对这个例句的串讲为 :船 :有窗的小船。齐 :同时并举。吴 :通“舟吴” ,船。汰 :水的波纹。笔者认为对“吴”字的注解有误。首先 ,这本字典没有收“舟吴”字。查1 979年版《辞海》(缩印本 )也无此…  相似文献   

11.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这样描写邹忌的外貌:"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夸赞邹忌是个相貌堂堂的美男子。如果按照今天的尺度来计算,邹忌身高该超过2,70米,比"小巨人"姚明(2,26米)还要高出许多。邹忌真的有那么高吗?古书上还记载齐国的国相晏子身材矮小,"长不满六尺",可是按今天的尺度计算,晏子也有近2米高,怎么说他矮呢?难道古人比今天的  相似文献   

12.
八一年《中学语文》第二期载有《〈硕鼠〉中“爰得我直”的“直”》的短文,该文作者说:“关于‘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作'价值,。<史记·张汤传》:"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十年制高中课本语文第一册《硕鼠》一诗中有“爰得我直”一句。课本注:〔直〕这里指处所。关于“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作“价值”。《史记·张汤传》:“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引伸为“工钱”。《后汉书·班超传》:“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今人余冠英《诗经  相似文献   

14.
“雅善鼓瑟”的“雅”应作何解?同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三部有影响的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解为“平素”,《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为“甚,很”,《新华字典》采用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笔同意《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释“脩能”     
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自王逸以来的注家都释“脩能”之“能”为才能。游国恩《离骚纂义》汇集了十八家的注释之后仍然肯定“脩能犹美才”,谓“脩能自言其才,博闻强志,娴于辞令是也。”马茂元《楚辞选》则说;“‘能’,古音泥,与态(態)通。‘脩能’,美好的容态。一说,‘能’,就是指才能。上句就内在的品质而言,下句就外在的表现而言。‘能’无论是作容态或才能解,均无不合。”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文选注释”则肯定地说:“脩能:即修态,美好的容仪。脩:通‘修’,下同。能:‘态’的古字。”  相似文献   

16.
陈智峰  李小丽 《文教资料》2006,(32):150-151
《孔雀东南飞》一诗中“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句中之“故”,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第三册第9页,注释为“总是,老是”,整句诗解释为“婆婆总是嫌我织得慢”。笔者对此解释心存疑惑,于是查了大量古汉语相关辞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学生古汉语词典》、《词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虚词诂林》等,发现“故”字并无“总是,老是”之义项,显然这是个误释。据上下文看来,此处“故”字是作副词,修饰后面的动词“嫌”字…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收入了庄子的名篇《逍遥游》(节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教材注释为:“[彼其于世,未数(shuó)数然也]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数”注音为shuó,笔者认为,此注音有误。正确读音是什么呢“数数然”又为何解释为“拼命追求的样子”呢?现就这两点作如下考辨。“数”,《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汉语大字典》都只  相似文献   

18.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可以归纳为留、补、删、换、调“五字诀”。一、留——保留原文,不须翻译。诸如古今词义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例如:门)南阳刘子攀,高尚士也。(《桃花源记》)——南阳地方的刘子级,是一位清高的隐士。(2)邹忌修几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身高八尺多。(3)永无中,举孝廉不行,连辟一公府不就。(《张衡传》)——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却不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也没有去就任。二、补——就是加以补充。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要将文…  相似文献   

19.
“昳丽”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之“昳丽”句,课本将其注为:“昳[(yì)丽]光艳美丽。”我以为这样注是不够准确的。“昳丽”用在“形貌”之后,是为了形容:表述邹忌长相的。“昳”字在汉代释义是“日昃也,从日,失声,徒结切。”而“昃”字则是“日在西方时侧也。”(《说文·日部》)《玉篇》:“昳,徒结切。昃,壮力切,日昳也。”这说明,“昳”字读音不读yì,  相似文献   

20.
《促织》一课中,有“民日贴妇卖儿”一句,《教学参考资料》译做:“老百姓便只好打短工去求借贷,妇女便只好卖儿去换钱。”我认为这是不够确切的。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贴”的第一义就是“典当”,以物品作抵押,向高利贷者借钱。《旧唐书·宪宗纪下》:“一任贴典货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