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祁涛 《华夏文化》2013,(3):36-38
《齐物论》以"吾丧我"发端;喻之以"三籁";贯之以"两行"之法。终达于"无待","物化"之旨。我理解"吾丧我"与"三籁"之间为比喻关系,庄子借"人籁"与"地籁"对举,透显出"天籁"亦即"吾丧我"之"吾"所达到的不可言说之境界。陈静女士在总结《齐物论》结构时说:"吾丧我"提示着庄子对"吾"与"我"进行的分别;而这一分别  相似文献   

2.
对于散文的诠释,多如牛毛。但我比较欣赏的还是诗人牛汉"散文是诗的散步"的说法。不散不是散文,太散不是好散文。我所喜欢的散文是:在散与不散之间,有诗意不经意地弥漫。然而何为诗意呢?如果这样追问下去,我就不敢回答了。因为"诗意"和"禅"甚或和"爱情"一样,是"说不得,说不得,一说就错"的。但是我想,诗应该是美的。因为人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因为美即生活,美  相似文献   

3.
沙溪是一个很遥远的小镇,遥远得似乎在天上。但是一次不期然的邂逅,却让我从此放不下了。我的手机内存很小,但是有一条信息却被我留存着,而且至少读过几十遍了。特别是我走到那些繁华喧嚣的景区,走进那些媚态十足的"古镇",走过那些鲜亮的"古建筑群",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打开我的手机,看看我2012年11月19日在沙溪随手记下的那段文字:"我来到一座真正的古镇。  相似文献   

4.
2010年末,世界著名旅行系列图书"孤独行星"(Lonely Planet)在其最新的《2011孤独行星最佳目的地》一书中,评选出"全球十佳书店";总部位处北京三里屯的"老书虫"(book-worm)书店当选其一,且是唯一入选的亚洲书店。下面我给大家讲讲"老书虫"的故事。我,是"老书虫"书店的一本书;"老书虫"就是我的家,阿莱克斯是"老书虫"的创办人兼老板。  相似文献   

5.
再走滇缅路     
刘傅森 《大理文化》2013,(10):86-95
续梦滇缅路1942年,我随家人从缅甸仰光逃难回国后,上了几年学。1947年年末,命运使然,为了谋生,我在一家汽车营运商行谋到了一份"副驾驶"的工作,我跟随的这辆汽车恰好是跑滇缅公路的,就这样,我又一次走上了滇缅公路。"副驾驶"就是在正驾驶缺勤时补岗驾驶汽车。实际上就是跟在车上的一个打杂的勤杂工,行话叫"跟车的",好听点叫"司机助手"。  相似文献   

6.
正我今天要講的題目,不是古典詩詞。"要見天孫織錦成",本來只是我的一句詩~1。"天孫",就是傳說中的織女,織女之所以叫織女,是因爲她能夠把天上的雲霞織成美麗的雲錦。我曾經把自己比作一條吐絲的蠶,說是"柔蠶老去絲難盡"~2——我從小熱愛中國古典詩詞,到現在已經教了70年古典詩詞,雖然今年已經92歲了,卻從來沒有停止過教書。我自己就像一條吐絲的蠶,我希望我的學生和所有像我一樣熱愛古典詩詞的年輕人能夠把我所吐的絲織成美麗的雲錦。因此,我用了我詩中的句子"要見天孫織錦成"來做我今天講演的題目。我的副標題是,"我來南開任敎的前後因緣"。因爲經常有人問我:"你是天津人嗎?"我說不是。  相似文献   

7.
寻家     
"我是一粒薄公英的种子,爸爸妈妈给我一把小伞,让我在广阔的天地间飘荡,谁也不知道我的快乐和忧伤……"  相似文献   

8.
祈祷   祈祷是一种宗教仪式.我是借"祈祷"说明一种心态.也就是我在每天写作前的一种状态.   清晨,我洗漱完毕,先煨一壶开水,冲一杯大叶普洱茶,端到电脑桌上.我并不急于打开电脑,让简陋的工作室保持着清晨的安宁.……  相似文献   

9.
吴棠 《大理文化》2003,(4):55-58
天山知音 在云南,我很少逛书店.因为没有我需要买的书;我买书都是从北大附近的"万圣书园"去邮购.今年6月,他们给我寄来第32期<万圣阅读空间>,这是一份书园自办的"燃一炷书香,续一份书缘"内刊,书评之外是新书目录.从目录中我发现了这样一条信息:  相似文献   

10.
刘娜 《大理文化》2001,(1):45-46
闲谈起来,大家都不相信我有两个奶奶. 那是两年前的一天,我放学回到家,刚进门,爸爸就拉拉我,悄声说:"快,快进去叫奶奶." "奶奶?"我呆呆地站立着,一肚子疑惑地问:"我奶奶,不是昨天才由叔叔接回老家去了吗?" "不--"爸爸有些着急,但仍然悄声道:"是另一位奶奶."  相似文献   

11.
正宝华虎街,不是一条街,而是古时"走夷方"的重要驿站,属滇藏茶马古道。这是云南南涧茶马古道南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据刘尧汉先生《南涧县十二兽历和〈母虎日历碑〉散记》一文记载,虎街是"母虎日历碑"的发源地。据说,这是一个由十二兽神守护的地方。这个传说一直吸引着我,于是,我来到了虎街。街口一副对联吸引了我,上书"古有彝祖创造母虎文化绵  相似文献   

12.
正1987年到西北大学跟随先生念书,一转眼30年就过去了,我也跨过了知天命的门槛。回顾走过的人生历程,我感到在我重要的人生节点,都有先生的指点。如果没有遇到先生,我都不知道我的人生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刚到西北大学,我才22岁。20多岁是一个人人生观形成最关键的时期。我当时对"人生到底有哪些活法"、"支撑人生的支柱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我,一个多面小公主,一个争强好胜又开朗外向的小姑娘,一个爱追赶时代流行节拍的中学生. 我的第一大特点就是争强好胜,无论竞争对手多么强大,我总要跟他们斗得"你死我活",不争到"头破血流"誓不罢休,真有一点儿女侠的风范.一次我和院子里的几个大哥哥打篮球,由于我个子没有他们高,所以常常被罚做下蹲.我连输了两场,可依然不泄气,非要争回一个"面子".  相似文献   

14.
《世界文化》2014,(4):F0002-F0002,1
<正>(接上期)一曲过后,菲克先生对爸爸说:"卡尔,这是我在一家当铺用七美元买下的,很不错。玛丽·露应该能用它拉出动听的曲子呢。"接着,他把小提琴交给了我。看到爸爸的眼中噙着泪水,我终于明白,我有自己的小提琴了!我轻抚着琴,这是一把金棕色的木制小提琴,在灯光下显得极其柔美。"好漂亮的琴啊!"我激动得简直快透不过气来了。回到艾丽丝姨妈家,一进门,所有的目光都投向我们。我看见爸爸冲妈妈眨眨眼,我这才意识到,  相似文献   

15.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纳博科夫《洛丽塔》这是《洛丽塔》开头的一段著名独白。"洛丽塔"(或称"萝莉"),自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的小说中出现以来,这个原本被视为"小妖精"的  相似文献   

16.
家住草海边     
金灿 《大理文化》2010,(2):44-47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形……"在我幼小的记忆里,老是印着那首奶奶给我唱了不知多少遍的儿歌。我家住在草海边。每到秋天,我和阿兰都要  相似文献   

17.
王惠云 《世界文化》2013,(9):F0002-F0002,1
<正>最近,我偶然听到一对母女在机场依依惜别时的一段对话。广播说女儿的飞机即将起飞,她们站在安检门旁,紧紧拥抱,妈妈说:"我爱你,祝你拥有足够。"女儿回答说:"妈妈,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已经超出了足够,您的爱是我今生全部的拥有,我也祝您拥有足够,妈妈。"  相似文献   

18.
我从山中来     
在一个幸福家庭中,有一个自称"没有一天不快乐"的女孩,你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我,一个农村女孩.   我上了初中,不得不离开父母来到城里上学,我舍不得,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舍难分,因为我知道,这样一来父母给予我的爱就会随之疏远.……  相似文献   

19.
生命在歌唱     
一、生命主体的音乐而对黑暗与不公,左拉呐喊道:"我抗议!"冰心则恳切温和地说:"我请求!"   而刘再复以一个漂泊者的名义,以一个生命主体的名义发出了"我拒绝!"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正>一我观察到的西方某些学者研究"中国学"的三个新视点中国学术思想要走向世界,也许应对"海外中国学"有所了解。最近阅读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有些想法,很想和大家讨论。但我不是研究"海外中国学"的专家,只是从我的专业(中国哲学)的角度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