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设计意图在很多活动中,幼儿都是通过观察、直觉和想像来表达他们心中的意愿,原始艺术同样具有重想像、重直觉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说儿童艺术和原始艺术一脉相承。在现代艺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渴望返朴归真,融入自然。“原始人的房屋”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大胆想像和创造的空间,让孩子充分感受与操作,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二、活动目标1.体验搭建的乐趣,感受合作的快乐。2.尝试搭建原始房屋,了解原始人的居住情况,感受房屋的坚固、实用、美观。3.学会共同劳动,平等互助。三、活动准备1.知识经验:幼儿事先了解什么是原…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的思维特别富于直觉和想像,教师必须十分重视保护和培养小学生的这种直觉和想像的非逻辑思维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怎样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3.
刘玉东 《山东教育》2002,(11):37-38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是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经过结合和改造,产生新表象的思维过程。在想像过程中,对已有表象进行结合和改造的方式是直觉。数学想像是对数学形象的特征推理,它是数学表象与数学直觉在主体头脑中的有机联结和组合。那么,如何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发挥想像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俊 《教育探索》2000,(4):34-34
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左半脑是处理言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的中枢,而右半脑则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右脑与人的创造性活动密切相关。因为在创造性活动中有重要作用的想像、直觉、整体综合等都是右脑的机能。我国目前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对学生大脑功能的开发和利用状况是“重左轻右”,即重言语思维,轻非言语思维;重抽象思维,轻形象思维;重分析思维,轻直觉思维等。这种状况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为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注重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使左、右脑的功能都得到充分的…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的思维特别富于直觉和想像,教师必须十分重视保护和培养小学生的这种直觉和想像的非逻辑思维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怎样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的.  相似文献   

6.
数学直觉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及其结构关系的一种迅速的判断与敏锐的想像,是对于对象的本质或规律的直观感受,或直接的估断。它的本质就是数学中的直觉想像与直觉判断,这两者常常交替呈现,有机地结合于一个统一的思维过程中,这种交替过程有时表现得特别迅速,有时久思不解,却可能借助于某种机遇而得到启迪(自激而生成由其他因素所引起),突如其来的廓清问题。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灵感和顿悟。  相似文献   

7.
《神思》篇是论述艺术想像的专题论文。主要讲艺术想像的特征,以及进行艺术想像的重要条件、要求和建议。虚拟性、具象性和抒情性是艺术想像的三大特质。神思不能等同于构思,也不能等同于形象思维。刘勰论文具有描述性,运用各种形式的比喻来说明道理,运用的比喻,不是论述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是渗透着美的艺术教学。在美的艺术中离不了创新,而想像是构成创新的基础,它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在语文读写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因为想像是构成思维能力的重  相似文献   

9.
杨凯红 《教育探索》2001,(10):67-67
一、在艺术教学中,学生创造素质的培养与开发 1.想像力、创造力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想像是人类思维的属性,想像是从已知走向未知的前提。艺术创造需要发挥创造力,用想像思维形态传递信息,能使人们的审美意识得到开发和启迪。想像包含过去,预示未来;综合旧有印象,创造新的印象;综合模糊性,建立准确性;综合概念,创造形态。 2 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开发 意象设计在喷绘艺术方法上的运用是通过教学实践,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教师除了要讲解喷绘艺术创作原理、意象设计的成因外,还要讲解喷绘艺术的制作,喷笔的使用和保养,喷绘…  相似文献   

10.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美学理论家之一,克罗齐及其美学思想的追随者们所建构的表现主义,从20世纪初直到二次大战前夕始终都是引领潮流的重要流派。克罗齐的主要美学著作有:《文学批评及其在意大利的条件》(1895)、《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1902)、《美学纲要》(1912)、《美学精华》(1929)和《诗论》(1936)。它们分别是克罗齐美学思想方面不同时期的代表作。 在克罗齐一系列美学著作中,贯穿着这样一个纲领性的论点:“直觉即表现亦即艺术。”他的基本美学思想可以用以下五个肯定句式进行高度概括:一、直觉就是抒情的表现;二,直觉就是艺术;三,创造同时也是欣赏;四,美就是成功的表现;五,语言就是艺术(语言学就是美学)。“直觉即表现亦即艺术”定义所包含的否定方面也有五个:一,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二,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三,艺术不是道德活动;四,艺术不是概念或逻辑的活动;五,艺术是不可分类的整体。 克罗齐发展了维科的想像思维说和托尔斯泰的情感论思想,他把艺术从人类实践、社会生活和理性思维等与之密切关联的事物中孤立出来,并把艺术定位在最纯粹的“直觉”层面。他认为,直觉作为“心灵的综合作用”既表现了情感,  相似文献   

11.
在艺术审美过程中,“审美意识有直觉的特点,审美主体凭借直觉,无需通过复杂的逻辑推理和理性判断,就能从客体对象的直观形象中,认识和把握美的客体对象,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这里凭借的直觉感性形式,是寓理性于感性形式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达到新的统一”。可以说,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因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艺术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优势,带领学生去欣赏美、创造美。诗歌教学最能体现审美教育中再创造想像能力的提高。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尝试:一、唤起学生各种感觉能力,…  相似文献   

12.
联想与想像在中小学音乐欣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结合实际,通过语言文学艺术、戏剧电影电视艺术、美术等为媒介,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一、寻找直觉,激发原始审美愉悦 接触一件艺术杰作也同初次认识一个人一样,第一印象极其重要。所谓第一印象.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能力.对眼前艺术作品的最突出的艺术表现特征作出一种闪光式认识。虽然是第一印象.却凝聚了学生的全部知识、情感和求知欲.虽然一闪即逝.却会造成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性冲击。要想给学生造成最佳第一印象,教师的引导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艺术创作中,直觉的作用不可忽视,它是产生艺术灵感的源泉,也是艺术作品升级的关键。在儿童美术的创作中,直觉的作用显得越发重要,但是在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往往过分注重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直觉的重要地位,因为儿童年龄,心理、艺术感觉的特殊性,导致直觉成为了儿童美术创作的重要根据,本论文对传统儿童美术教育和现代美术教育中直觉的地位,作用等方面略作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兴趣;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鼓励大胆想像,开拓思路。教学生发散的思维方法;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重视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培养。鼓励扩大阅读,拓展生活空间;教学生勤思善想;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  相似文献   

16.
改革《数据结构》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像,加强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淡化讲解,给学生发挥职明才智的空间。但多媒体技术决不能在教学喧宾夺主。  相似文献   

17.
黄成 《大学时代》2006,(10):31-32
本文阐述了原始彩陶的装饰手法及艺术特点,以及原始彩陶艺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蕴和表现方式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中国画打破时空限制、重表现、重写意的特点的形成因素,究其艺术渊源,在彩陶纹饰中就已传出了中国画物质的信息,包含了中国传统绘画与精神的某些要素,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思维一般包括发散思维、直觉思维、想像思维与灵感(顿悟)思维四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提出假设,并不断发现新事物、新问题。让他们有良好的联想和直觉思维能力。可采取的具体做法是:1.拓展知识面:包括训练学生听力,进行知识积累;增加课外阅读,创设交流场所;鼓励学生外出,与人进行交流。2.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想像:包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想像;根据画面内容,进行创造想像;根据生活常识,进行创造想像。  相似文献   

20.
以实践美学关于审美与艺术的物质生产起源论为讨论对象,论述了种群生产在审美与艺术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1.人类原始审美活动中,源于种群生产的欲望、激情、愿望和想像是最重要的心理动因和基础;2.人类原始艺术活动和成果,与种群生产有最大的关联;3.人类原始艺术形式的构形规则中,人自身的构造规则是重要的参照,在相当意义上,艺术形式是"人的生命形式"的象征.在此基础之上,认为实践哲学和美学中的核心范畴"实践"长期忽略了种群生产实践的内涵,从而导致对实践的片面性规定.如果将种群生产的内容纳入"实践"范畴,则实践哲学和美学更加全面和有解释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