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宋史》在官修的正史中是一部芜杂疏漏,史实颇多谬误的史书,《宋史》中的《文天祥传》也不例外。明吉水胡广说:“《宋史·文天祥传》简略失实,盖后来史臣为当时忌讳,多所删削,又事间有抵牾。”胡广因此根据《宋史·文天祥传》和元刘岳申《文天祥传》,参考文天祥的《文山先生全集》等著作,重写了一篇《文丞相传》,订正《宋史·文天祥传》的一些错误。如《宋史》误王积翁为王绩翁,又如《宋史》称文天祥是吉州吉水人,胡  相似文献   

2.
康保裔为北宋大将,因其位列《宋史·忠义传》传首,倍受学界关注。文章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文献史料和出土墓志,对康保裔降辽问题及其入选《宋史·忠义传》等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确证康保裔被擒后变节降辽,以康昭裔之名仕于辽朝的事实。因康保裔大节有亏,与《宋史·忠义传》入传标准不符,故列选《宋史·忠义传》且高居传首实属不妥。  相似文献   

3.
赵普的家世     
宋初名相赵普的家世,《宋史》卷256本传记载很简略,《东都事略》和《隆平集》本传尚不及《宋史》.《宋朝事实》卷三所载《赵普神道碑》,也未提及其家世.朱熹辑《五朝名臣言行录》及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中,有关赵普家世的记载,不出《宋史》本传.我写《赵普早年事迹考辨》(载《安徽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文内有关赵普家世的叙述,亦不出《宋史》本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2,有《赵韩王六世小谱》,正可补文传之阙.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4.
研究元修《宋史》之取材,对于了解和分析它的资料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剖析《宋史·宗泽传》入手,探寻其史源,考析其取材,以期推动这一研究的深入。 一、《宋史·宗泽传》与宋国史之关系 四库馆臣说《宋史》“以宋人国史为稿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六史部正史类二),此话信然。无灭南宋后,主持临安留守事的董文炳认为“国可灭,史不可没。宋十六主有天下三百余年,其太史所记具在史馆,宜悉收以备典礼”,将所得“宋史及诸  相似文献   

5.
近日校点《东都事略》列传数卷,以《宋史》两两比勘,乖谬互见。兹取传主五人生卒年略加考辨,一陈管见,以就正于前辈学者。一、邓洵武洵武字子常,成都双流人,神宗朝御史中丞邓绾之子,洵仁弟。《宋史》卷三二九,《东都事略》卷九八本传皆云:举进士,为汝阳簿,徽宗朝官至知枢密院事。此后二书记载略有不同,《宋史》本传云:“迁特进,拜少保,封莘国公。”未云何年。《东都事略》本传则谓其  相似文献   

6.
高琼是北宋太宗、真宗年间重要的武将。今人了解他的主要史料为《宋史》中的《高琼传》。但《宋史》由元朝脱脱负责编纂,其中错漏之处较多。高琼的墓碑《高武烈王琼神道碑》以及宋朝的一些其他资料中对他的生平有所补充,并有些地方与宋史有偏差。笔者通过对读有关高琼的几种史料记载,对其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考证,试图修补《宋史》中的某些错漏之处。  相似文献   

7.
《宋史·公主传》是对宋代公主的集中书写,本文通过考察发现,其文本呈现出模式化特征,主要强调公主的皇室成员和女性双重身份元素。虽然《宋史·公主传》突出了公主的尊贵性,但同时也更加强化了公主的女性身份,形成道德规训。此外,由于公主的特殊出身,史传也默认将其命运与国情进行捆绑。  相似文献   

8.
《宋史·杨业传》详细记载了杨业战死前一次绝密军事会议辩论的细节,这是二十四史中极为罕见的现象。《宋史》为什么要将这一秘密曝光于世?它是根据谁提供的材料写的?新发现的《李若拙墓志铭》为解开这一秘密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通过分析《李若拙墓志铭》可以发现,李若拙不仅参加了那次绝密军事会议,而且很可能参与了事后的调查工作。李若拙为了伸张正义,让世人了解真相,让史官据实书写,于雍熙三年特意写了一本《杨继业传》,宋元史家编撰宋代文献时对其多有采用,这也是《宋史·杨业传》编写的主要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9.
冯梦得,宋末文人,《宋史》无传,清陆心源在《宋史翼》中亦未作补充。因《全宋文》冯梦得小传有疏失讹误之处,所以根据《隐居通议》以及《宋季三朝政要》等文献,对其生平事迹作了一些订补,并从《隐居通议》中抄录其二十四篇文章,以补《全宋文》之遗漏。  相似文献   

10.
康保裔在《宋史》中列于《忠义传》之首。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南下,与宋军战于河间。康保裔时为高阳关都部署,率军住援,为辽军包围,“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宋史》卷446《康保裔传》)在《宋史》成书之前,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下称《长编》)、王称的《东都事略》、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书,都说康保裔阵亡。  相似文献   

11.
南宋知名士大夫、江西籍文学家黄人杰,《宋史》及清陆心源《宋史翼》均未立传。《全宋词》黄氏小传因属草创,故较简略,特予辑补:人杰字叔万,自号鲁斋居士,又号可轩。约生于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前后。曾任州(府、军)学教授。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知江陵府公安县(今属湖北)。光宗绍熙二年(1191)至四年(1193)夏,疑在荆湖北路安抚使司幕府。绍熙四年夏至宁宗庆元五年(1199)七月前,疑曾通判某州(府、军)。庆元五年七月后至嘉泰二年(1202)秋前,曾知隆州(今四川仁寿)。宁宗嘉泰二年(1202)秋,提点夔州路刑狱公事。尚著有《可轩集》。  相似文献   

12.
南宋文学家徐安国,<宋史>、清陆心源<宋史翼>均未立传.<全宋词>徐氏小传因属草创,故较简略,且其中有一半是错误信息.本文特予考辨、订补.  相似文献   

13.
曾怀是南宋孝宗朝宰相,长期从事基层理财工作。为政有声,是中国古代史上,尤其是晋江曾氏家族历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人物。迄今无年谱问世,该文据相关史籍文献,草成此谱,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4.
北宋时,陶渊明的地位被推向了顶峰。苏轼在时人的感召下,对陶渊明有着特殊的感识。他平生尤其是晚年之所以创作大量的《和陶诗》,源于其与陶渊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通之处:两人都曾胸怀大志,关心黎民百姓,希望建功立业;都是感情丰富、注重情趣之人;在挫折中都能表现出达观的人生态度;都具有真率自然、不拘一格之性格;都具有共同的诗学观点。但苏轼的《和陶诗》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模拟,其中既有对陶的认同,也有对自身精神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5.
楼锷,南宋知名士大夫文人,而《宋史》无传,清陆心源《宋史翼》亦未之补。《全宋词》楼锷小传因属草创,故较简略,且有讹误,兹予补正。要点如下:楼锷初为太学生;孝宗乾道元年,已任太学录;六年,已任婺州州学教授;六、七年间,曾任宗正寺主簿,玉牒所检讨官;七年,已任枢密院编修官,非"淳熙元年"始任;淳熙七至九年,朝奉郎、知江阴军,非"淳熙元年";九至十一年,知江州;十一年,移知鄂州,非"知武昌府";以疾奉祠,卒;有《求定斋诗馀》。  相似文献   

16.
莫友芝和陶诗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友芝作为晚清宋诗派代表诗人,其诗歌取法不一,除中唐、宋诸大家外,还有陶渊明。莫友芝赏识陶渊明的性情、怀抱、才识,写作和陶诗是学陶表现之一。其和陶诗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他学陶而不为陶所拘囿,更多的是注重自我情怀的抒发。  相似文献   

17.
冯山,北宋中期蜀中诗人,颇有盛名。其家世个人资料匮乏,今无系统研究。根据古籍相关记载,对其家世谱系略作整理,编次其个人行年及其创作,试图系统地研究冯山。对《安岳集》的版本作详细地考证论述,以期对四川文学研究略有补益。又据《永乐大典》补冯山《黄沙村》七律一首。  相似文献   

18.
在宋代归隐文化休闲化的背景下,苏轼通过对陶渊明的个人化诠释,提出"休闲等一味"的观点,从而完成了对陶渊明休闲审美思想的超越,同时也标志着古代休闲审美文化高峰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家传是古代重要的著述样式和文章体式。在唐代以前,家传主要是一种著述样式,记载某一家族的多个人物,属于史部书籍中杂传的一类;唐宋是家传的变化时期,开始向仅记一人的单传演变;宋代则进一步出现了以家传为名的文传;明清以后,家传成为集部文章之一体,是一种文传。而六朝那种记录某姓氏多个人物的家传样式则几乎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