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和谐最根本的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和谐.实现社会利益关系和谐关键在于制度建设,以制度保障利益的大体均衡.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和谐最根本的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和谐。实现社会利益关系和谐关键在于制度建设,以制度保障利益的大体均衡。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需要政府转变理念,建立法治政府.当前在和谐社会理念下,法治政府构建制度建设,应从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完善社会冲突解决机制,健全政府内部制度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4.
建立和谐的现代大学制度,是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为此,在构建和谐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平衡好大学与社会、完善好大学与政府、规范好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改革大学内部管理体制,从而促进大学的高度社会化,形成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稳定的有机互动机制,使大学办学在我国社会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5.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族平等团结理论是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民族法制建设制度是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人力资源开发制度为和谐社会提出了制度创新,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6.
社会的和谐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公平正义的制度和体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关键是妥善协调多元分化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而公平正义的制度和体制是妥善协调利益关系的根本保证。因此,建立公平正义的制度和体制能从根本上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如何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就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和谐大学校园构建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讨论了制度建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利益政治实践范式:利益和谐制度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政治实践的三种理论范式即马克思主义制度生产论、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决定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制度和谐论分别对制度产生的本质、制度变迁的规律及新阶段制度发展应具有的着力点进行了论述,这些制度理论范式的发展性,明示着一个结论:制度资本是利益政治实现利益和谐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和谐的内涵,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现代大学制度的产生与资本主义"初步和谐社会"密切相关。在资本主义"和谐社会"时期,一种当时前所未有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了当时高等教育史无前例的大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应注重政府与大学、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大学和大学内部等各方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20.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