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度报道在我国早已有之,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新闻报道品种,受到媒体的重视和读者的关注,仍然是地市级党报应对都市报、电视、网络等媒体竞争的拳头产品。深度报道的迅速发展,对地市级党报新闻工作者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又是一个必须要过的关口。如何写出深度报道。写好深度报道,这是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研究和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经济报道是地市级党报的重头戏。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工作大局服务的要求。但如何使经济报道从过去那种概念加数字的呆板乏味程式中解脱出来,使其活起来,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根据自己的实践,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金鸣 《新闻三昧》2006,(12):37-38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我国新闻事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如今新闻媒体的经济宣传报道尤为繁荣活跃。然而,在这活跃繁荣的背后,我们感到地市党报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主要表现是:经济报道的分量不足,力度不够,含金量不高;新闻的视觉不新,开掘不深等等。这些也正是当前新闻领域和媒体待解决的问题与弊端。笔者认为,地市党报要想让经济新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应该树立超前意识,增强报道的思辨色彩,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那么,作为地市党报的记者怎样把经济新闻写出深度,富有思辨色彩,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要有宏观思维…  相似文献   

4.
时政新闻是对于国家政策导向的宣传和大政方针的报道,其政治性、政策性及服务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当前,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如何让人们在互联网上看了时政新闻发布后,还要再去翻开党报看报道?如何更好地发挥党报优势,为读者提供理性、建设性的深度分析?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创新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探索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时下,经济新闻已经成为党报新闻的主角,说它占据半壁江山不为过分。那么作为党报记者,应该如何抓住地方经济亮点,把它写好写活,让经济新闻更耐看呢?从受众角度选用材料做好翻译很多读者关心经济报道,特别是和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那些经济报道最受欢迎。因此,我们在采写经济报道时,要深入研究社会生活,研究受众,准确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有关农村经济新闻的报道也日益丰富,作为地市级新闻媒体,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经济新闻的报道,提高报道质量,为农村经济发展鼓与呼,为决策者提供完整、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本文对农村经济新闻的重要性、现状以及地市级党报做好农村经济新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面对激烈的竞争,党报要想持续性地吸引读者,就必须在做强、做优时政新闻的同时,加大社会新闻的报道力度,让党报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 为此,作为一家地市级党报的《石河子日报》,从2006年起进行了全新改版,在千方百计增加时政新闻的可读性的同时,以社会新闻为突破口,在兼顾可读性的同时,力求拓宽社会新闻的报道领域和深度,成功推出一批具有党报特色的社会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8.
地市级党报的新闻宣传,经济报道是一条短腿,其中最软的地方是深度报道上不去。如何在宏观、中观、微观经济之间开通一条“新干线”,从而实现地方经济报道的新突破,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2001年,我提议在《常德日报》一版开设一个经济深度报道专栏——“经济新干线”。近两年时间,该专栏发表文章达50余篇,文章紧紧抓住本地重大经济活动、突出的经济现象报道,文章有叙有议,有新闻,也有思想,  相似文献   

9.
地市党报做好做活经济新闻报道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地域、行业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报道的高度、深度不够,流于形式、“唱四季歌”的文章很常见。事实上,读者比较关心经济方面的是和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如何深入浅出做好经济新闻;如何卓有成效地报道新成就,阐释新情况、新问题,更好地发挥经济新闻的社会功能,已成为媒体需要解决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0.
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尤其是在党报搞经济报道的记者,都抱怨经济报道难写。难在何处?不外乎一是采访难,转型时期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波诡云谲,记者不易把握;二是采访出来的东西往往脱不了消息报产值利润,通讯写厂长经理,写增长写扭亏的窠臼。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好不容易发表出去,愿看的人也不多。经济报道该怎样写出新意,吸引更多的读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呢?笔者以为,把经济报道搞活,需要记者更新观念,在把握好时代中心要求,唱响主旋律的前提下,选择好切入点,抓住读者的阅读需求,写出既有时代特色可读性又强的新闻作品。具体说,应当做到选择题材要“鲜”,组织细节要“活”。遣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有关农村经济新闻的报道也日益丰富,作为地市级新闻媒体,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经济新闻的报道,提高报道质量,为农村经济发展鼓与呼,为决策者提供完整、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本文对农村经济新闻的重要性、现状以及地市级党报做好农村经济新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党报上全是工作型的新闻。没看头。”这是一部分读者的意见。“党报不同于晚报,不写工作型报道写啥?”这又是一部分记者的观点。虽然前者观点不免偏颇,那么,对于党报的记者来说,报道非要写成“工作型”不可吗?我看未必。  相似文献   

13.
经济新闻如何反映经济建设的生动实践,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同时使其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贴近生活,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成为地市党报在加大新闻改革力度、增强新闻“三贴近”中一道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引起众多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深思与探索。毋庸讳言,长期以来,地市党报经济报道中那种“八股式”经验性新闻、唯长官意志转的应景式新闻、年复一年的  相似文献   

14.
崔博 《记者摇篮》2013,(1):36-37
社会新闻因与人民群众生活的贴近性而博得读者的广泛关注。党报如何搞好社会新闻报道呢?笔者谈谈自己的观点。一、应该用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处理社会新闻党报的最大优势在于权威性和公信力,党报需要发挥优势,依靠报道的深度、思想的高度赢得读者的认同。党报的一篇成功的社会新闻,对受众产生的影响不是具体的新闻内容,而是新闻报道所传达的并被读者所认同的社会价值观,是使受众对所报道事实产生的思考。党  相似文献   

15.
地方党报的经济报道内容,常常是读者不满意、经济主管部门也不满意。解决经济报道不活、不深、不实用的问题,是党报权威性、公正性、服务性的必然要求。解决之道就是提高地方党报经济新闻的贴近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地市级党报,报道好市委、市政府的会议.宣传好会议精神.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何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改进会议报道,让读者爱读,增强宣传效果,还需要我们在新闻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和完善。众所周知,会议是新闻报道一个不可缺少的新闻资源。对于任何一家新闻传媒来讲,会议新闻同一切新闻一样,不是要不要报道的问题,而是如何报道好的问题。地市级党报拥有其他生活类报纸不可比拟的政治优势,我们更应及时、准确、生动地报道好会议新闻。  相似文献   

17.
如何用重大主题报道打造能够体现主流媒体特色的新闻板块,既扩大报道的影响力,而又获得读者的认可和喜爱,提高报纸的阅读率和发行量,是许多地市级党报正在探索的新课题。晋中日报从读者的新需求出发,不断推出重大主题报道,努力打造报纸的特色新闻板块,进一步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和品位。  相似文献   

18.
方东华 《新闻实践》2005,(10):48-50
人民日报《经济周刊》至今已走过7个年头。它以敏锐的触角,捕捉热点并强化对热点的剖析和引导,充分发挥了党报经济新闻的权威性;以充满思辩的色彩、多维的视野,注重前瞻性,充分体现了党报经济报道的深度优势;以贴近读者、服务读者和人文关怀,实践了“三贴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马弛 《记者摇篮》2014,(3):35-36
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民生新闻以其更具亲和力的平民化表达赢得了大众的青睐,成为各种媒体体现民生视角与人文关怀的重要报道内容。有观点、有深度、有立场的民生新闻应顺应时代潮流,迎合受众需求,以促进地市级党报的可持续发展。读者看党报、关心党报的重要原因就是看重其是党的耳目喉舌,有传递民意、上通民情的政治地位。同时,党报的独特优势特别表现在重大政策的解读、事实观点  相似文献   

20.
《郑州日报》2006年7月1日全新改版,提出打造高品质都市党报的理念,我们的想法是让报道的政治品质、内容品质、形态品质高一些,改变党报报道的惯性模式,让时政报道突出一个“活”字,经济报道突出一个“深”字,社会新闻突出一个“正”字,新闻评论力求一个“透”字,文体新闻突出一个“靓”字,让党报的新闻报道必读、可读、耐读,用高品质的新闻影响读者、引导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