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编者按:作为与基层最接近的地市报,在"走、转、改"中承载着百姓更多的期待。如何避免模式化、同质化,克服可能出现的疲惫状态,把地市报联系群众、深入基层的传统发扬光大?首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从战略高度把"走、转、改"作为培养人才、锻炼队伍的必经之路,让基层意识、群众理念融入编辑记者的血液并成为价值理念,使编辑记者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走、转、改"常态化的关键在于培养和锻炼记者,要敢于起用年轻记者,在压担子中促其快速成长,培养意志力;要鼓励、督促年轻记者多走基层,培养他们发现新闻的能力;要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优势,培养年轻的业务骨干。  相似文献   

2.
"走转改"指的是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化"三步活动。如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一些年轻编辑记者,经常参与"走转改"活动,并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责任、扎实勤俭的作风,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3.
韩丽 《记者摇篮》2008,(7):53-54
笔者从编辑记者的组合意识、强化报纸特性的思想、让读者参与版面活动的观念这三个方面,谈一谈对版面观念的理解。 一、编辑记者的“组合意识” 如果把编辑记者的工作称为“个体劳动”,无论是对来稿或新闻素材的取舍,还是提笔撰稿,都是以编辑记者的个人判断为第一标准。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谁掌握了下一代传媒人,谁就掌握了下一代传媒;谁掌握了传媒,谁就掌握了未来。承担着全国80%的新闻宣传工作任务的地市报人,更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的中坚力量。引导报社记者、编辑甚至经营人员走入新闻行业的第一任老师,一般都是记者部主任。选好记者部主任,用好记者部主任,对报社的未来发展、对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人才队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地市报社记者部主任,要树立五种"意识",当好五大"员"。  相似文献   

5.
郭雪吟 《今传媒》2015,(2):139-141
记者的主体意识是记者职业生涯的精神源泉和支柱,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传播活动的成败,并对记者最后的工作状态和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记者主体意识的内涵、表现和作用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和分析,并结合具体实例"水门事件"分析主体意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表现,以期把握记者主体意识的本质,并为新闻从业人员树立主体意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广播新闻媒体行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广播新闻编辑记者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近几年广播新闻媒体的增多、行业内竞争的加剧,对广播新闻编辑记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之一要求广播新闻编辑记者要具备策划意识。  相似文献   

7.
形成培养人才、历练队伍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宣部、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去年组织首都新闻界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百名名编辑、名记者和主持人"江西老区行"之后,今年又组织了首都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寻根西柏坡"活动和北京四所院校的新闻国际传播硕士生班的40名学生赴革命圣地--延安参新闻夏令营活动.  相似文献   

8.
为激励年轻记者编辑锐意创新,大众日报编辑部最近设立了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奖励大众日报青年记者编辑的优秀创新作品和与新闻有关的活动.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为期五年,资金出自大众日报特派记者所获的奖金;诸城市去年设立"大舜文化奖",大众日报特派记者采写的消息<诸城农民迈进3公里社区服务圈>获得一等奖,获奖记者把奖金作为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资金,以激励青年记者编辑积极投身新闻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国家进入信息化社会,我国广播电视媒体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所以要求电视媒体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策划意识。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记者来说必须将自身的能力提升上去,在面对新闻事件时做出最合理的处理。现代化的生活节奏是编辑记者传统的工作方法无法满足的,只有加强广播电视编辑记者的策划能力,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才能越做越好。下面这篇文章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记者的策划意识对新闻媒体工作有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在"移动优先"和"移动视频优先"的大环境下,媒体的编辑、记者面临更高的能力要求,不仅要坚持把在传统媒体磨练出来的政治敏感、新闻敏感和价值判断能力等优势发挥出来,还要适应新媒体的表达方式,要体现出全媒体意识,充分利用各个传播渠道和传播手段为用户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展示自身的能力。只有这样,媒体的编辑、记者才能更好地适应传新融合的需要,通过报道和活动不断增加媒体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体编辑是贯穿于整个新闻节目的一种活动,新闻媒体编辑者的创新意识、编辑能力关系到整个新闻事件、新闻节目的质量和传播效果。在新的形势下,提高新闻编辑人员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变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提高新闻编辑人员的创新意识和策划能力、新闻采编能力。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新闻编辑中创新意识与编辑能力的重要性及提升措施。  相似文献   

12.
淮海晚报今年开展了"记者编辑打工月"活动,让新闻从业人员亲身体验社会各行各业的艰辛,以推动队伍建设,抓作风、改文风、出人才、出好稿。活动中,报社总编、各部主任带头,主动自找"打工"岗位。年轻的记者编辑们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到社会上从最普通、最平常的事做起。如商店服务员、车站检票员、清洁工等,涉及到30多个行业。这项活动增强了记者编辑的社会责任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从事新闻工作的过程中,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等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新闻工作的质量。节目质量、实效性及可视性是新闻节目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电视新闻记者应在不断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以提高自身编辑意识为目的加强学习。本文首先对编辑意识对于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性展开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的提升策略,希望对未来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走上高高的兴安岭·穿行伊勒呼里山"新闻采访活动2009年6月9日在呼中启动,前线记者白天穿行新闻采访,回来后还要马不停蹄地赶写稿子,工作十分辛苦。在后方的编辑们也做好了一切工作准备,编辑们增强了版面的策划意识,让专题版面更加新颖靓丽,夜班各版编辑统一了思想,超前谋划,靠前指挥,圆满地完成了这次"走上高高的兴安岭·穿行伊勒呼里山"专题报道编辑的组版任务。版面策划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是编辑的灵魂,"走上高高的兴安岭·穿行伊勒呼里山"专题报道的版面  相似文献   

15.
目前人们仍将广播电视新闻作为了解时事、知晓国家政策和发展现状的重要渠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形式的新闻传播途径得到生长的土壤,人们对广播电视新闻的质量和内容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加强专业素质的提升,提高业务能力,以满足大众对广播电视新闻内容和质量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编辑意识重要性的分析,探索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编辑意识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6.
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新闻编辑记者在媒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只有不断保持自身策划意识才能够切实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主要针对新闻编辑记者如何在十四五规划纲要背景下有效培养自身策划意识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三峡日报传媒集团所属三峡日报、三峡商报,从2014年9月起相继开展"三评版面"(自评、点评、互评)活动,进一步激发了编辑的责任意识、策划意识、把关意识和精品意识,促使编辑遵循新闻规律,变"粗放经营"为"精耕细作",精心策划、精心改稿、精心编排,发挥编辑在采编链条中的引领、策划、把关作用,版面质量不断提升。报纸版面是报纸新闻作品的最终呈现。优质版面,是一张报纸的"脸  相似文献   

18.
侯蕊 《新闻窗》2013,(3):63-64
一、当前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媒体素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的电视媒体行业迅速发展,这对于编辑记者的素质要求也逐渐提高,当前记者编辑的素质仍然难以满足媒体行业发展的需要,编辑记者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1.编辑记者的职业道德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作为一名编辑记者职业道德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但一些记者为了获得相关的新闻信息不惜违反职业道德或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采取一些不道德手段获得相关的新闻信息,这对当事人是一种侵犯,也是对于记者编辑行业的不尊重,失去了作为编辑记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9.
陈栋 《报刊之友》2013,(8):115-116
新闻发现力是新闻从业人员——记者有效及时地判别新闻事件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认知能力,是新闻记者通过自身感官和逻辑思维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或事实中所涵括的即时性、重要性、突显性、趣味性等构成新闻价值诸要素的职业敏感力,是新闻记者必备的首要素质,也是新闻传播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与保证。本文认为,社会责任意识、新闻敏感意识、技巧意识和记者自身素质等对记者的新闻发现力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黄燕 《声屏世界》2022,(4):22-23
新闻单位负责同志带头走基层,是对本单位"走转改"活动最好的动员,为年轻记者编辑树立了榜样,有助于加强新闻战线队伍建设.2022年新春,江西广播电视台负责同志采写的一批走基层新闻作品,集中体现了"把准主题、沉浸观察、讲好故事"的素质能力,折射出对新闻工作者"政治过硬、作风过硬、业务过硬"的重要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