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正> 在众多的文学研究著述中,张衡都被认为是抒情小赋的开创者。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归田赋》是一篇抒情小赋……在赋的发展上是一个转机,自张衡以后,东汉抒情小赋不断出现,对魏晋抒情小赋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谭丕模《中国文学史纲》也说张衡“开辟了抒情小赋的道路。他所作的《归田赋》、《髑髅赋》,篇幅简短,情趣甚浓,是汉赋新生的喜讯。”然而抒情小赋的范围极广,凡是以抒情为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这种特殊的文体,兴起在先秦,发展到了汉代,特别是汉武帝到汉安帝的二百五十年间,达到了极盛的程度:“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繁,画绘之著立黄”,势如江河汹涌,奔腾而下.经过魏晋至南北朝.则欢然化为一股涓涓的清流,变成鲜美清新、爽人心神的抒情小赋.在这股清流之中,鲍照(412—466)是一位有特色、有成就的抒情小赋作家.鲍照全集中现存赋共有十篇:《游思赋》、《观漏赋》、《伤逝赋》、《芜城赋》、《芙蓉赋》、  相似文献   

4.
“国风” 是《诗经》中的精华,这些民歌感情真挚,抒情技巧高妙。“国风” 的抒情技巧主要表现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及使用复沓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这些民歌感情真挚,抒情技巧高妙。“国风”的抒情技巧主要表现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及使用复沓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赋曾是占据两汉文坛主导地位的文学样式,发展到魏晋,赋体文章脱离了以体物、叙事为主的倾向,逐渐向言志抒情靠拢,出现了灵活多变的抒情小赋,它摆脱了汉大赋堆砌奇字的习气,以其短小、抒情性强,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其文学价值已远远超过汉大赋。  相似文献   

7.
小说诗化,是现当代小说一个重要特色。诗化小说的抒情艺术,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素材处理的以小及大、侧面切入,着意于对“美”和“情”的发掘上;对人物刻划,着力于人情美;常常通过景物描写和氛围的创造着意构造诗的意境;结构散文化;语言既诗意盎然又朴素自然。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诗歌色彩意象抒情系统论”的第一部分,它从诗歌色彩意象抒情的基本特征人手,分析了色彩意象特征:原生色彩意象、变异色彩意象,以及两者的融合;并由此进而对色彩意象个性化抒情美感特征和色彩意象载体对象选择机制特征作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9.
史秀荣 《辅导员》2014,(5):17-18
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基本贯穿小学的中高年级写作训练当中,到了高年级,对写景类的文章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写景物不仅要有观察、描写的方法,更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作者的感受、体会、心得、情感等融入文章当中,因此我们要学会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景力‘法。清代王㈦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带着情感去看一切景物,那种滋味一定会让你忍不住落笔成文。景中如果有情,那么文中也一定有情,有情的文章自然便是好文章。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禽鸟意象可谓源远流长:《诗经》开篇便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其他如《邶风·燕燕》、《唐风·鸨羽》、《秦风·黄鸟》、《豳风·鸱鸡》、《小雅·鸿雁》等篇目,皆有禽鸟形象的出现;《楚辞》中,则以“鸾鸟凤凰”、“燕雀乌鹊”等禽乌构成一个象征系列,为后世文人不断地借鉴、发挥。但是,《诗经》中的禽鸟大多只是作者用来抒情写事的起兴和衬托,《楚辞》中以“善鸟”喻贞洁,“恶禽”喻卑污,多为某种人格情操的象征体。因此,在这些作品中,“禽鸟”并不是独立的描写对象,而是作者进行“兴”与“比”的载体。只有到了“赋”中,“禽鸟”才逐渐成为独立的“文学体”,成为作者抒情言志的实体。本文仅就《文选》中的四篇“禽鸟赋”,通过简要分析“赋”与“比兴”从初步结合到实现完美融合的这一过程,理顺“禽鸟赋”抒情艺术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1.
《六朝经济》一书主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分类叙述了六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与交通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六朝时期各地之间的区域性差异、部门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因素的积淀,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六朝经济的历史发展规律和特点,其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别具一格,对于六朝经济的研究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所有这些成果,既是这一领域后续研究的基础,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研究视野,利于我们更多更好地还原六朝经济的发展情形。  相似文献   

12.
隋唐五代相术流行,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由专业的相工、术士和爱好相术的文士、官吏等共同组成的相工群体,他们以为人占相论命的方式,参与和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考察这一独特群体的身份、地位、组成与活动情况,可为全面认识隋唐五代社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墓志以其语言的独特性而成为语言研究特别是词汇研究的重要语料,其中有为数众多的词语被《汉语大词典》等语文辞书所漏收。文章选取其中14条词语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14.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于阗文化因西汉王朝统一西域得到提升;由于频繁的丝绸之路贸易,于阗成了东西文化的融汇之地;佛教的传入,使于阗绿洲居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信仰发生了巨大嬗变.这个时期是于阗文化的勃兴期.  相似文献   

15.
与汉魏制度不同,两晋十六国南朝以及北魏后期的封国行政长官为内史与相并存,这是西晋武帝太康十年区分王国与非王国行政长官的结果。此年改王国行政长官为内史,而公国以下行政长官仍沿汉魏之称为相。东晋南朝继承这一制度,至少部分十六国政权如前燕、后赵采用该制。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五等开建"后,封国行政长官也采用了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6.
17.
西汉中期以后,伴随着统治危机日甚一日,一股厌汉的社会心理普遍在社会各阶层中滋生和蔓延开来,并成为汉新王朝实现禅代的重要因素。然随着王莽改制的失败,遂又引发了社会各阶层思汉的社会心理,并最终促成了东汉王朝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先秦水文化蠡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人对水的认识是非常早的。先秦文献中对水的各方讨论,表现出古哲圣贤的智慧。道家老子和儒家孔子的观水之论,反映了儒道二家对人生世界不同的思路。战国时期的《管子·水地》篇反映了稷下学派对水的认识,管子治水不发虚妄之言,其措施管理比较务真求实。先秦设置的水官制度,基本上有两项任务:治水,保护水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19.
南朝铭文数量颇多,然而成就突出者则较少。就功能而言,铭文侧重于述德颂功或警戒世人。从语言形式上来看,以四言韵语为主,兼有少量六言或七言。与时文风气完全相合,南朝铭文以骈体行文,追求藻绘、用事、声律及对仗等形式技巧,体现出很高的审美价值。南朝文人过于强调铭文的审美价值,相应地,其实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  相似文献   

20.
1978年以来魏晋南北朝城市研究成果显著,主要表现在:对特定社会环境下城市发展状况作进一步考释,探讨了城市防御功能、城市规划的变革、城市人口的来源和加强城市管理的里坊制度,深入分析了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城市兴衰与地理因素的密切关系和不同地区城市风俗与文化底蕴的差异等。在研究方法、研究旨趣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特点,但也存在着研究课题重复、研究对象过于局限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