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科学院院长: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吃饭问题  相似文献   

2.
"国米"缘何难飘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世界上最早播种水稻的国家,我国有着六千多年辉煌的水稻耕种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东方魔稻”更是为解决全人类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世界水稻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人们不再为填饱肚子发愁时,我们却蓦然发现,中国的优质稻米发展水平已远远地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充斥着泰国米、美国米的高档优质稻米市场上,我们很难觅到  相似文献   

3.
北京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不久前摄制完成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国·粮食》。该片共9集,每集30分钟,从不同侧面全面展示了中国粮食问题。《中国·粮食》的选题定位是基于对中国粮食问题跨世纪的沉重思考。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峰值,解决好全体人民的吃饭问题,已经成为本世纪中国面临的巨大难题。1996年1月,世界粮食安全会议在罗马召开,粮食问题再一次成为国内外瞩目的焦点。为此,中国政府在“九五计划”、“2000年远景规划纲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都把粮食问题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大背景下北京电视台推出《中国·粮食》系…  相似文献   

4.
《新闻天地》2005,(1):11-11
1、袁隆平: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获得2004年度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相似文献   

5.
雷惠质,一位出生于湖南,在战乱中成长的女科学家,立志学农拯救中国。上世纪70年代,雷惠质和她的团队在防治杂交水稻病虫害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解决了杂交水稻生长过程中的障碍——病虫害。使杂交水稻得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成为一场关系全人类生存发展的绿色革命,她先后获得了包括国务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四次国家级奖。1987年10月8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上,她面对来自68个国家的1502名世界级植物保护科学家用英语宣读了她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虫害的种群消长》,赢得世界的尊重。《在战乱中成长起来的植保专家》为我们介绍了这位女科学家为探求科学真理,永不停息的光辉人生。  相似文献   

6.
袁隆平,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目前,我国每年收获的水稻,有60%源于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口,相当于整整三个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7.
我菌亿万农民四十年来用智慧和汗年亿水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据统计年底,农民向国家交售粮食,为国家积累资金亿元。中国农民用占至吨世界不到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近人口钓温饱,这一奇迹般的成就令世界震惊  相似文献   

8.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向 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获奖人员和集体颁奖。江泽民总书记亲自签署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向首次获奖的吴文俊、袁隆平同志颁奖。 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经多年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而成为闻名遐尔的“杂交水稻之父”。而今,他的“优势杂交”又向新的领域延伸——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研究水稻的优势杂交为毕生事业,历来与资本市场井水不犯河水。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参加人民网的访谈时,一位网友说,他看过一篇报道,说袁院士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非常敬仰。袁隆平连忙澄清:“我也从来没有累倒在田里,那是耍笔杆子的人杜撰,一定别受误导,累到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另一位网友说.听说院士喜欢打牌.输了还钻桌子,袁隆平说是的.晚上有空时经常打。  相似文献   

10.
稍微有点儿年纪的北京人都知道,早年北京玉泉山一带出产一种很有点名气的稻米,人称“京西稻”,因供奉皇家御用,亦称“御稻”。但此稻为康熙皇帝进行科学试验培育出来的,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康熙一贯重视农业生产,特别是关系国家安危和百姓生活的粮食生产,一直是康熙心里的大事。当时水稻是主要的高产粮食作物,因此康熙对水稻的栽培十分关注。他在皇家园林的丰泽园内播种了几片稻田,从播种、插秧、田间管理,一直到收割,都要亲自过问,而且经常亲自到田间巡视。有一年夏天六月,水稻开始吐穗,康熙下地察看水稻的长势,顺着田埂行走间,忽然看见有一…  相似文献   

11.
孙敏 《档案时空》2001,(5):39-42
从湘西南一隅的安江农校健步走上国际领奖台的袁隆平,由于他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国际同行誉之为“杂交水稻之父”。老百姓将他的名字与邓小平相提并论:发家致富靠邓小平,解决吃饭问题靠袁隆平。赞誉之高无以复加。有人甚至将他的杂交水稻发明誉为中国继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袁隆平因此获得了国内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特等发明奖,并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拯救饥饿奖等8项顶尖级国际大奖。2000年一家知识产权机构评估袁隆平的无形资产总值高达一千多亿元人民币,在国际上与名声显赫的美国电脑大王盖茨齐名。  相似文献   

12.
今年2月6日,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到武汉市口区与中学生交流,一位中学生说,他看过一篇报道,写袁院士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值得敬仰。院士连忙澄清道:“一定别受误导,累倒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身体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也从来没有累倒在田里,那是耍笔杆子的杜撰的……”袁隆平,被科学界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因他对我国水稻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全国人民打心眼里敬重他。记者想“锦上添花”,给他头上多加几道“光环”也是好心。但是,良好的愿望未必都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有时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这是值得“耍笔杆子…  相似文献   

13.
《全国新书目》2022,(2):10-11
<正>本书以“中国新时代与世界大变局”“中国新时代与‘大的历史时代’”“中国新时代诠释三个为什么”“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走向振兴”“开辟人类走向现代化新道路”“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新方案”等七个具有前沿性、学理性和典型性的时代课题为切入点,以作者深厚的理论素养和独特的研究范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系统分析、精准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妇孺皆知的古训;“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的问题最大”是毛泽东同志半个多世纪前的教诲;“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是美国人布朗不久前向中国和世界提出的疑问;“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是江泽民同志去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跨世纪的战略任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北京电视台新近制作播出的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国·粮食》正是抓住了这一沉重而又严峻的话题,用声画合一、声情兼备的电视手法,做出了一篇真切生动、深刻隽永、让专家和百姓都爱看的“大论文”。纵观9集…  相似文献   

15.
李琴 《湖北档案》2023,(1):12-15
<正>作为中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认的开拓者,赵梓森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为我国光纤通信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一生都在跟“光”打交道,40余载低调筑梦,追光前行,他见证了中国的光纤事业从无到有,从蹒跚起步到世界先进水平,也见证了中国光谷从“一束光”到“一座城”的传奇。  相似文献   

16.
以“杂交水稻之父”名扬天下的袁隆平,已经拿遍了除“诺贝尔和平奖”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外几乎所有中外的重要相关奖项名誉。然而76岁的袁依然保持着“中国最著名农民”的本色[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汇报的记者,我有幸多次参加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走近了一个个感动中华大地的“时代先锋”。他们是用真情传播真理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理论教员方永刚,致力解决世界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心为民的重庆梁平县虎城镇原党委书记邓平寿,痴迷于发明创造的测绘专家刘先林院士,抗日爱国名将冯玉祥之女、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四川南江县原纪委书记王瑛,  相似文献   

18.
袁隆平院士利用科技档案找数据,成功地把作物杂交优势应用于水稻生产,大幅度地提高了水稻产量,取得水稻育种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从1976年至今,全国累计推广杂交稻38亿亩,增产粮食4000亿公斤。  相似文献   

19.
以“稻谷飘香,禾下追梦——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展览为例,剖析布展与展品的艺术创作过程,总结艺术设计对于提升展览艺术效果和强化主题的作用,特别是手绘艺术在展览展品中的应用方法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秋风送爽,稻穗飘香的黄金九月,我荣幸的担任一名"记者",参加了2004中国·怀化国际杂交水稻与世界粮食安全论坛的拍照和摄像工作,深深感到档案和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