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开始厌恶某家超市,很沉重的情感。穿梭在高高的物架中,这才发现,拥挤的人群有足够巨大的力量,使得安静的空气嘈杂起来。购物大厅宽敞明亮,可是,转角, 有小片涩涩的晦暗。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即将发生重大变化。大学因"才"施教有着强烈的时代适切性和紧迫性。文章首先辨析因"材"施教与因"才"施教,正本清源,还原孔子创立的因"才"施教教育思想。然后,从大学教育的本质出发,引出大学教育因"才"施教的必要性。最后,从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模式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学因"才"施教。  相似文献   

3.
在宋词中柳永、周邦彦、姜夔恋情词中女性形象的流变反映了宋词流变的趋势。女性主体对象由"写实"、"唯美"到"抽象",女性形象所寄托的情感由"单调"向"复调"、"个人化"向"时代化"转变,艺术手法呈现出描写的遗形取神,语言避俗求雅,叙事时空逐渐交错叠合,情感表达渐曲渐涩的变化。女性形象的流变体现了宋词词体的演进过程,反映了词体的雅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邵子沼 《海南教育》2014,(16):78-79
清代张潮说:"才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情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世间的优秀体育教师,不管执教哪所学校,传授哪种体育技能,可能一提起,想到的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都与"才"、"情"两字相离甚远。但学生所期待的体育教师,一定是一个有魅力的人。魅力何来?无外乎"才"、"情"二字。"做个有‘才’‘情’的体育教师,使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应答句式指只用做应答句或在应答句中有特定意义和用法的句式,"S才X呢"是其中的一类,能够进入其中形成变体的有:"你才X呢";"空类名词+才X呢";"我才不X(呢)"、"我才没X(呢)"。三种不同构式在语法性质、语义色彩及语用特点方面均有不同表现,为语言表达提供了有效选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解放前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呆"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7.
人生如茶     
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你要慢慢品味,慢慢欣赏。我以前并不喜欢喝茶,从五十岁之后才有这个习惯;但不嗜好。一天也就下午泡一次,最多三趟水;且不浓酽。总觉得淡淡的,才会甜甜的,香香的,沁入心脾。中老年以后喝茶,会从中品出人生感悟,当别有情趣。午休醒来,口里总有点涩涩的异样感觉,  相似文献   

8.
吴季 《辅导员》2010,(10):52-52
如何让一年级学生爱上说话写话?我认为关键是让学生有一个"大家都在说"的氛围,只有"有话可说"才会"要说",只有"有例可仿"才"会说",只有"有成就感"才会"爱说"。在激发一年级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方面,我作出了大胆尝试,基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结合他们的个性创作——画画,引导学生"用语言画画",看到什么?像画画一样一点一点地说出来,说出样子、说出色彩、说出自己心中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正我姐特别二,简直二到骨子里,求反击求破啊。吃柿子小时候她就这样!柿子不是要捂熟了才好吃吗?小时候很馋,等不到特别熟的时候我们就想吃。她先咬一口,我很期待地问:"涩吗?"她又咬了一口,一脸陶醉,说:"好甜啊!"我天真地咬了一大口:"啊!"那个急切的惯性让我嚼了好几口才发现是涩的!嘴都木了!舌头上沾了什么东西一样黏糊糊的吐不掉!  相似文献   

10.
苹果的滋味     
编者推荐:此文亮点是"去皮的苹果上都留有妈妈手上的余温"——爱母之人,才有此独特的感受!"我习惯了苹果洗净之后连苹果皮一起咽下……让苹果皮涩涩的味道来麻痹我的思绪"——反入正出,表达思念母亲的强烈感情。此文还需要升格:从纵写的三个学段中,选择其一作为横截面来写,强化"思念母亲"之情。升格后可变格用于"感恩"材料作文:将"让苹果皮涩涩的味道来麻痹我的思绪",改变为"我要品尝苹果皮苦涩的味道"——吃得苦中苦,能将"报恩"推向极致。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教育部近期下发评选中职"示范校"的通知,探析什么样的职业学校才称得上"示范校"和怎样遴选"示范校"。  相似文献   

12.
成长中的少男少女就像含苞待放的花朵,神秘而羞涩。成熟是个美丽的过程,干吗不让自己美丽地开着? 那时我才十四五岁,正在上初中。班里的男孩女孩好像全在一夜间长大了,彼此爱理不理,泾渭分明,所谓花季,更多的是涩涩的生硬。老师为了缓解这一局面,故意安排男女同桌。  相似文献   

13.
副词"就"与"才"使用频率很高,义项繁多;并且二者关系复杂,用法灵活,在现代汉语副词中具有代表性。有研究表明"就"与"才"构成的句子有一个相同的句法结构,本文从主观量①、焦点和音重等角度出发,讨论二者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下产生的对立或统一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台湾著名龙学研究家沈谦在其博士论文《文心雕龙之文学理论与批评》①指出"学"、"识"、"才"为批评家之必备批评素养。所谓"才"系指批评之文才,"学"为批评家应具备的学问与学识,"识"为眼光识见。沈谦阐释了三者相辅相成之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庄子告诉我们人生的修养是"物化"和"具见"的结果。他的"物化"和"具见"指的是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只要具有"道"、"息"的修养,生命之息就不会停止运动,其心胸就会博大升华以达到更高的境界,只有懂得解脱才可能会有逍遥的人生之游。"具见"见地具备,具备解脱之见,人生才不会被物质世界所利诱,不被现实环境所困扰。  相似文献   

16.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其短短数语,精辟地阐述了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指出了"德才兼备"的重要性和"有才无德"的危险性.然而,现行的中学教育以考试为重,在重才轻德的心理影响下,使得学校教育与德育渐...  相似文献   

17.
以德育人与中华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校工作"德"字当头才是育人之根本,尤其是面对一些"亲"才"疏"德的不良倾向,以德育人更具有进一步加以强调的现实意义。中华文化与以德育人关系密切:中华文化是"德"的基础,以德育人和中华文化共迎新挑战,中华文化是以德育人的不竭资源,以中华文化育人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弘扬中华文化是以德育人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德、识、才、学四个方面阐述了一个优秀科学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德是科普期刊编辑的灵魂;识是科普期刊编辑的"慧眼";才是科普期刊编辑的"双翅";学是科普期刊编辑的"后备军"。一个成功的科普期刊编辑要向德、识、才、学兼备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9.
家庭作业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设计英语家庭作业不仅要有"情趣"可言,更要遵循"切进重点,降低起点迎学生;深入浅出,设置情境引学生;长期规划,精心设计练学生;发展能力送学生"这一"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亲近作业,亲近英语;我们的学生才可能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20.
释“豎”     
"豎",从臣从殳,豆声,本义即奴隶,其"竖立"、"小"义均由字形构件"臣"而来,之后才用作詈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